妇科中医医疗技术及中成药用药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电针技术

电针技术,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低频脉冲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妇科常用于:闭经、原发性痛经 (痛经)、乳汁不足 (产后缺乳)、绝经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证)等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选穴方法

1.选穴时可按传统针灸理论,循经选穴或辨证选穴。每次治疗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即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一般多选同侧肢体的1~3个穴位为宜。

2.结合神经分布选穴,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也可用阿是穴作为电针刺激点。

(二)操作方法

使用电针仪前,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针刺穴位得气后,再将电针仪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如果在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可将两根毫针之间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最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通电时调节刺激量旋钮,使刺激电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使用的电刺激强度以患者可接受为度。

1.波形的选择 电针仪的波形有疏波、密波、疏密波、连续波等,妇科疾病主要选用疏密波。

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其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可加强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闭经、痛经、产后乳少、围绝经期综合征。

2.电针强度 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 “感觉阈”。如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会突然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 “痛阈”。强度因人而异,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其差异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在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脉冲电流的 “痛阈”强度因人而异,在各种病态情况下差异也较大,一般应以病人能耐受的强度为宜。

(三)治疗时间

通电时间一般为5~20分钟。如果感觉减低,可适当加大输出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再行通电。

(四)电针仪种类

电针仪种类繁多,如蜂鸣式电针仪、脉冲式电针仪等,由于蜂鸣式电针仪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易学,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此种电针仪。

蜂鸣式电针仪是一种利用电铃振荡原理,将直流电转换成脉冲电流。这种脉冲电流波形较窄,如针尖状,且不对称。(图1-13)

img

图1-13 蜂鸣式电针仪

二、禁忌证

1.心脏附近应避免使用电针,特别对患有严重心脏病者,更应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横跨脊髓及心脏通电,以防损伤脊髓甚至发生脊髓休克。

2.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因其不能自述针感、易躁动,应注意避免使用电针。

3.孕妇及妇女月经期禁用。

4.过度饥饿、劳累及精神恐惧者禁用。

5.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患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禁用。

三、注意事项

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仪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故须事先告诉病员,让其思想上有所准备,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电针刺激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不要突然加强,以免出现晕厥、弯针、断针等异常现象。

3.在头部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使用电针,如出现一侧感觉过强,这时可以将左右输出电极对换。对换后,如果原感觉强的变弱,而弱的变强,则由于电针器输出电流的性能所致,如果无变化,则由于针刺在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引起。

四、适用的常见妇科疾病

(一)闭经

【适宜证型】

1.肝肾亏虚证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2.气血不足证 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肢倦。

3.气滞血瘀证 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小腹胀痛拒按。

4.寒湿凝滞证 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面色青白。

【穴位】

主穴 关元、归来、肾俞、气冲、三阴交、合谷、天枢等。

辨证加减

1.肝肾亏虚证 加肝俞、太溪。

2.气血不足证 加脾俞、足三里。

3.气滞血瘀证 加太冲、期门。

4.寒湿凝滞证 加腰阳关、命门。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归来配三阴交、中极配地机。接电针治疗仪,予以疏密波,施以中等强度电流刺激,可选任一对穴位或各对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15分钟。

(二)原发性痛经 (痛经)

【适宜证型】

1.寒凝血瘀证 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阴道和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

2.气滞血瘀证 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块下后痛减。

3.气血不足证 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

【穴位】

主穴 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子宫、归来等。

辨证加减

1.寒凝血瘀证 加水道、地机。

2.气滞血瘀证 加太冲、阴陵泉、合谷。

3.气血不足证 加血海、足三里。

【操作】各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针刺得气后,关元穴与一侧三阴交穴为一组电极,中极穴与另一侧足三里穴为一组电极,予以连续波或疏密波,施以中等强度电流刺激,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于经前3~5天开始治疗,直到月经期末,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三)乳汁不足 (产后缺乳)

【适宜证型】

1.气血亏虚证 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疲食少。

2.肝郁气滞证 胸胁胀痛,嗳气,善太息。

【穴位】

主穴 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中脘、上巨虚等。

辨证加减

1.气血亏虚证 加气海、膈俞、三阴交。

2.肝郁气滞证 加期门、太冲。

【操作】各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双乳根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予以疏密波,弱刺激,使病人稍有针感即可,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绝经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证)

【适宜证型】

1.肾阴虚证 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腰酸腿软。

2.肾阳虚证 形寒肢冷,面色晦暗,腹冷阴坠,腰酸尿频,面浮肢胀。

3.肝阳上亢证 心烦易怒,腰膝酸软。

4.痰气瘀结证 形体肥胖,胸闷痰多,脘腹胀满,恶心呕吐。

【穴位】

主穴 百会、关元、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等。

辨证加减

1.肾阴虚证 加照海、水泉、内关。

2.肾阳虚证 加命门、至室。

3.肝阳上亢证 加太冲、照海。

4.痰气瘀结证 加中脘、丰隆。

【操作】各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针刺得气后,取三阴交、太溪,接电针治疗仪,予以疏密波,弱刺激,以病人稍有刺激感为度,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殷英 .电针治疗仪 [Z].CN201356921: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9.

[2]陆寿康.刺法灸法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王频,杨华元,胡银娥.国家标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研制体会[J].中国针灸,2010,30(5):4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