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儿科中医医疗技术
第一节 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医疗技术。
毫针技术在儿科常用于:惊厥(急惊风)、癫痫(痫病)、功能性腹痛(腹痛)、原发性遗尿(遗尿)、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表1-1、表1-2)。
表1-1 毫针直径规格表

临床上以直径32~26号(0.25~0.40mm)的毫针最为常用。粗针多用于四肢、腰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患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
表1-2 毫针长度规格表

临床上治疗儿科病症以长度0.5~1.0寸(15~25mm)和直径30~32号(0.25~0.30mm)的毫针最为常用。
(二)基本操作方法
1.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 进针时,一般需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图1-1)。

图1-1 指切进针法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或用食、中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图1-2)。

图1-2 舒张进针法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图1-3)。

图1-3 提捏进针法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图1-4)。

图1-4 夹持进针法
3.行针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好坏。
行针:是指在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操作手法,针下得气后,并进行补泻的手法。
临床常用以下两种行针手法: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图1-5)。
提插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提插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平补平泻:针下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手法。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图1-6)。

图1-5 提插法

图1-6 捻转法
捻转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捻转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平补平泻:针下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捻转手法。
4.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二、禁忌证
1.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2.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3.有出血倾向者,慎行针刺。
三、注意事项
1.小儿在过于饥饿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体虚的患儿,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腹、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四、适用的常见儿科疾病
(一)惊厥(急惊风)
【适宜证型】
1.风热动风证 多见于高热惊厥。起病急骤,常见发热、头痛、咳嗽等外感症状,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惊风。
2.湿热疫毒证 多见于中毒性菌痢。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伴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
【穴位】
主穴:水沟、中冲、合谷、太冲、印堂、承浆。
辨证加减:
1.风热动风证 加手十二井穴(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十宣、外关、风池。
2.湿热疫毒证 加内关、丰隆、曲池。
【操作】
1.患者仰卧位。
2.水沟刺向鼻中隔,强刺激。
3.手十二井穴、十宣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4.诸穴均捻转泻法。
5.发作时针刺,每次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3~5分钟行针1次。
(二)癫痫(痫病)
【适宜证型】
1.惊痫证 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惊叫,吐舌,急啼,神志恍惚,惊惕不安。
2.痰痫证 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手足抽搐不甚明显。
3.风痫证 常由外感发热引起。发作时突然仆倒,神志不清,颈项及全身强直,继而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面部青紫。
4.瘀血痫证 发作时头晕昏仆,神志不清,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及动态较为固定,头痛,大便干结。
【穴位】
主穴:水沟、合谷、十宣、涌泉。
辨证加减:
1.惊痫证 加神门。
2.痰痫证 加丰隆。
3.风痫证 加大椎。
4.瘀血痫证 加三阴交。
癫痫持续状态:加长强、筋缩、鸠尾、阳陵泉。
癫痫缓解期:加大椎、神门、心俞、丰隆、内关。
【操作】
1.患者仰卧位。
2.水沟刺向鼻中隔,强刺激。
3.十宣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4.长强可点刺放血。
5.鸠尾勿深刺,以防伤及腹腔脏器。
6.诸穴均捻转泻法。
7.发作时针刺,每次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3~5分钟行针1次。
8.缓解期诸穴均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每次20~30分钟,2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
(三)功能性腹痛(腹痛)
【适宜证型】
1.腹部中寒证 有明显腹部受寒或进食生冷史,突发腹痛,疼痛剧烈,腹痛喜暖,得温则舒,或兼吐泻。
2.乳食积滞证 脘腹胀痛,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嗳吐酸腐,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粪便臭秽,夜卧不安。
3.胃肠结热证 腹痛胀满,疼痛拒按,烦躁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穴位】
主穴:足三里、合谷、中脘、天枢。
辨证加减:
1.腹部中寒证 加气海。
2.乳食积滞证 加解溪。
3.胃肠结热证 加内庭。
【操作】
1.患者仰卧位。
2.发作时针刺至疼痛消失为止,留针期间每3~5分钟行针1次;缓解后1 次/日,每次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3~5分钟行针1次,连续3~5天。
(四)原发性遗尿(遗尿)
【适宜证型】
1.肾气不足证 夜间尿床,一夜数次,小便量多、色淡。
2.肺脾气虚证 疲劳后尿床加重,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易感冒。
3.下焦湿热证 尿频量少,色黄、异味明显,急躁易怒。
【穴位】
主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辨证加减:
1.肾气不足证 加关元、肾俞。
2.肺脾气虚证 加肺俞、脾俞、足三里。
3.下焦湿热证 加曲骨、阴陵泉。
【操作】
1.中极、关元直刺或向下斜刺,使针感下达阴部为佳。
2.肾俞、关元可行温针灸或隔附子饼灸。
3.1次/日,每次留针20~30分钟,连续2~3周。
(五)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
【适宜证型】
1.肝肾亏虚证 筋骨痿弱,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牙齿不能按期生长,头形方大,囟门宽大,反应迟钝。
2.心脾两虚证 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四肢肌肉松弛,头发稀疏,口角流涎,或见弄舌,食欲差。
3.痰瘀阻滞证 本证多有颅脑产伤或外伤史,反应迟钝,口流痰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或有癫痫发作。
【穴位】
主穴:大椎、身柱、风府、四神聪、悬钟、阳陵泉。
辨证加减:
1.肝肾亏虚证 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2.心脾两虚证 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3.痰瘀阻滞证 加丰隆、膈俞、血海。
随症加减:
1.上肢瘫痪肩内收、内旋障碍者加肩髃、肩贞、肩髎;肘屈曲障碍,加曲池、手三里;腕掌屈障碍,加阳池;拇指内收、握拳障碍,加合谷、三间、后溪。
2.下肢瘫痪尖足者加解溪、太溪;足外翻,加三阴交、商丘;足内翻,加昆仑、丘墟。
3.颈部痿软无力加颈夹脊。
4.伴智力低下,加智三针(神庭穴,以及神庭穴左右两本神穴)、四神聪;伴语迟、语言謇涩,加廉泉;伴流涎,加地仓、颊车、下关;伴视力障碍,加睛明、攒竹、丝竹空、鱼腰、瞳子髎、阳白;伴听力障碍,加听宫、听会、耳门、肾俞;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加额五针(神庭穴、双头维穴及头维至神庭穴连线中点双侧各一针,共五针)。
5.头针(采用头针国际标准线定位)主穴:上肢的运动姿势异常取顶颞前斜线的中2/5;下肢的运动异常取顶颞前斜线的上1/5;平衡性差取枕下旁线。
【操作】
1.头针针体与头皮呈15°~30°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
2.风府朝鼻尖以下方向针刺1寸左右,切勿向上深刺,以免误入枕骨大孔。
3.四神聪分别从四个不同方位刺向百会穴;背俞穴宜斜刺、浅刺。
4.其余穴位常规针刺,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5.针刺不可过深,难以合作的患儿不留针。
6.1次/日,留针15~30分钟,连续2~3月。
(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
【适宜证型】
1.痰火内扰证 多动多语,性情烦躁,冲动任性,做事莽撞,注意力不集中。
2.肝肾阴虚证 多动难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成绩低下,夜间睡眠易出汗。
3.心脾两虚证 多动而不暴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乏力,食欲差,面色无光泽。
【穴位】
主穴:内关、太冲、大椎、曲池、四神聪、攒竹、迎香、地仓。
辨证加减:
1.痰火内扰证 加丰隆、风池。
2.肝肾阴虚证 加肝俞、肾俞。
3.心脾两虚证 加心俞、脾俞。
【操作】
1.四神聪分别从四个不同方位刺向百会穴。
2.背俞穴宜斜刺、浅刺。
3.1次/日,留针20~30分钟,连续1~2月。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徐荣谦.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5]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S].2010.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