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节 拔罐技术
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
儿科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咳嗽)、肺炎(肺炎喘嗽)等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二)拔罐的方法
1.火罐法
(1)闪火法 以持针器或血管钳夹住95%的乙醇棉球,一手持点火工具,一手持罐,罐口朝下,点燃后将火迅速深入罐内旋转一周退出,迅速将罐扣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嘱患儿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拔罐时要防止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
(2)投火法 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因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易烫伤皮肤,故只适宜身体侧面横拔。
(3)贴棉法 用1~2cm大小乙醇棉片,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将火罐迅速吸拔在选定部位上。
特别提示: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以免烫伤皮肤。
2.煮罐法 此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所用药液,可根据病情决定。
3.抽气罐法 将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三)拔罐的操作
1.留罐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火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适应证:此法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特别提示: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薄弱处拔罐或吸拔力较强时,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2.走罐 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向前后推拉,或作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
适应证:急性热病及较大范围疼痛等。
特别提示: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3.闪罐 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又立即取下,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有瘀血为度。
适应证:感冒、面部病症、虚弱病症等。
特别提示: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四)起罐方法
起罐时,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轻轻按压,使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
二、禁忌证
1.精神过于紧张、过饥、过饱、抽搐不合作者。
2.重度心脏病、呼吸衰竭、皮肤局部溃烂或高度过敏、活动性肺结核、全身消瘦以至皮肤失去弹性、全身高度浮肿及恶性肿瘤者。
3.有出血性疾病者。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以及局部有疝疾病(如脐疝、腹壁疝、腹股沟疝等)、静脉曲张、癌肿等。
三、注意事项
1.本疗法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禁用重手法。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3.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拔罐的吸附力度应视病情而定,儿童力量应小,刺激不宜过强,以皮肤潮红为度。
4.拔罐和留罐过程中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患儿如有不适感应立即取罐,严重者可让患儿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
5.拔罐时应注意防火,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水泡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四、适用的常见儿科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适宜证型】
外感风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咽不红。
【穴位】督脉、大椎、风门、肺俞、身柱。
【操作】取上述穴位,先采用走罐法,再采用留罐法,留罐时间5分钟,可每日或隔日一次。3~5次为1个疗程。
(二)急性支气管炎(咳嗽)
【适宜证型】
外感风寒证 咳嗽频作,咳痰稀白,咽痒声重,鼻流清涕,或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穴位】大椎、风门、肺俞。
【操作】同上。
(三)肺炎(肺炎喘嗽)
【适宜证型】
风寒闭肺证 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促,痰稀色白。【穴位】定喘、肺俞。
【操作】同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石学敏.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袁军.背部腧穴拔罐治疗小儿痰湿阻肺型咳嗽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0,06:46-47.
[4]奚永江.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