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刮痧技术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方法。
儿科常用于:发热、功能性消化不良(积滞)、腹泻病(泄泻)、原发性遗尿(遗尿)等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1.刮痧板
(1)常用刮痧板的材质有水牛角、砭石和玉石等。
(2)常用刮痧板的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梳形和缺口形等。
2.刮痧介质 刮痧油和刮痧乳。
(二)基本操作方法
1.握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图1-66)。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图1-66 握板方法
2.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3.刮痧的方向 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小儿一般刮背部、腰部、腹部、四肢部位。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图1-67、图1-68、图1-69);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图1-70、图1-71)。

图1-67 肩背部刮拭方向

图1-68 腰部刮拭方向

图1-69 腹部刮拭方向

图1-70 上肢刮拭方向

图1-71 下肢刮拭方向
4.刮痧的补泻方法
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儿,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儿。
刮痧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此法宜用于慢性病患儿。
5.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
(1)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强弱而定,一般每个部位刮拭10~20次。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高热等急性病每日可治疗2次,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
6.刮痧的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1)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儿,不可强求出痧。
7.刮痧手法
根据病证和刮痧部位的不同,刮痧操作的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刮拭方向、刮痧板边角接触的部位以及刮痧配合手法应有所不同。刮痧手法分类如下:
(1)按力量大小分类
①轻刮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此法尤宜用于小儿以及辨证属于虚证的患儿。
②重刮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患儿能承受为度。此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以及辨证属于实证、热证的患儿。
(2)按速度快慢分类
①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此法宜用于刮拭背部、四肢等部位以及辨证属外感病证的患儿。
②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此法宜于刮拭腹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伤、体虚的慢性病患儿。
(3)按刮拭方向分类
①直线刮法:又称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此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腹部、四肢部位。
②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部位。
(4)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
①摩擦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
②点压法:又称点穴手法。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渐加重,以患儿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
③按揉法: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下后做往返来回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
④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灵活,不宜生硬,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
⑤边刮法:将刮痧板的长条棱边,与体表接触成45°角进行刮拭。
二、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以及诊断不明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有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皮肤溃烂、皮肤炎症、皮肤创伤者。
4.过饥、过饱、过度疲劳,以及抽搐、吵闹等不配合者。
5.小儿囟门、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胸部、脊柱以及大血管显现处。
三、注意事项
1.刮痧部位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用75%乙醇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刮痧介质要涂抹均匀,刮痧后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将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2.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
3.小儿刮痧技术适宜年龄为12岁以下,其皮肤娇嫩,宜用轻刮法,刮痧介质宜选刮痧乳,最佳刮痧时间为饭后1小时。
4.刮痧时注意小儿体位,既要使小儿舒适,又要便于临床操作。
5.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冷水澡。
四、适用的常见儿科疾病
(一)发热
【适宜证型】
1.外感发热证 偏风寒者可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偏风热者可见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口干,流黄涕。
2.肺胃实热证 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口渴,便秘。
【部位】背部、上肢、腹部。
【操作】
1.背部 患儿取俯卧位,用直线刮法刮拭背部膀胱经循行区域,由颈部风池穴处沿脊柱两侧向下,刮至胃俞穴处。重点刮拭风门、肺俞穴区。
2.上肢 患儿取仰卧位,用轻刮法刮拭手臂外侧大肠经循行区域,由曲池穴处刮至食指端处。以皮肤发红、患儿能承受疼痛为度。
3.腹部 患儿取仰卧位,用轻刮法刮拭腹部正中任脉循行区域,由上脘穴处刮至肚脐。重点刮拭中脘穴区。
各部位刮拭10~20次,每日可刮拭2次,痊愈为止。
【辨证加减】
1.外感发热证 偏风寒者可加由颈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部的肩井穴处;重点刮风府、风池、大椎等穴区。偏风热者可加少商、商阳穴放痧(三棱针点刺出血)。
2.肺胃实热证 可加刮拭下肢外侧胃经循行区域,由足三里穴处刮至解溪穴,重点刮拭足三里、上巨虚等穴区。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积滞)
【适宜证型】
1.脾胃失调证 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形体偏瘦,或食后脘腹饱胀。
2.脾胃气虚证 不思乳食或拒食,食而不化,若稍进食,大便稀,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部位】四缝穴、背部、腹部、下肢。
【操作】
1.四缝穴 患儿取坐位,放痧,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放出少量黄水。
2.背部 患儿取俯卧位,用直线刮法刮拭背部膀胱经循行区域,由大杼穴处沿脊柱两侧,刮至肾俞穴处。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等穴区。
3.腹部 患儿取仰卧位:①用直线刮法刮拭腹部任脉循行区域,由上脘穴处刮至关元穴处。②用角刮法刮拭腹部天枢、章门穴处。重点刮拭中脘、章门、天枢等穴区。
4.下肢 患儿取仰卧位:①用弧线刮法刮拭下肢外侧胃经循行区域,由足三里穴处向下刮至下巨虚穴处。②用弧线刮法和补法刮拭下肢内侧脾经循行区域,由阴陵泉穴处向下,刮至三阴交穴,以皮肤发红、患儿能承受疼痛为度。
各部位刮拭10~20次,每隔3~6天刮拭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辨证加减】
1.脾胃失调证 可加刮肝俞穴区和四指横纹区域。
2.脾胃气虚证 可加刮肾俞并加用小儿捏脊手法。
(三)腹泻病(泄泻)
【适宜证型】
1.湿热泻证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甚臭。
2.风寒泻证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伴有恶寒发热。
3.伤食泻证 大便稀夹有乳凝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腹部胀满,不思乳食。
4.脾虚泻证 大便稀,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
【部位】背部、腹部、下肢。
【操作】
1.背部 患儿取俯卧位:①用点压法和按揉法,刮拭龟尾穴。②用直线刮法刮拭背部膀胱经循行区域,由大杼穴处沿脊柱两侧,刮至肾俞穴处。
2.腹部 患儿取仰卧位,用直线刮法刮拭腹部任脉循行区域,由上脘穴处沿前正中线向下,刮至关元穴处;重点刮拭中脘、天枢、水分穴。
3.下肢 患儿取仰卧位:①用直线刮法刮拭小腿外侧胃经循行区域,由足三里穴处沿小腿外侧向下,刮至丰隆穴处;重点刮拭足三里、上巨虚穴。②用直线刮法刮拭小腿内侧脾经循行区域,由下肢内侧阴陵泉穴处沿小腿内侧向下,刮至三阴交穴处。
各部位刮拭10~20次,每隔3~6天刮拭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辨证加减】
1.湿热泻证 可加刮上肢外侧大肠经循行区域。
2.风寒泻证 可加刮外劳宫穴和用摩擦法摩腹部。
3.伤食泻证 可加小儿捏脊。
4.脾虚泻证 可加刮脾俞、胃俞穴区。
(四)原发性遗尿(遗尿)
【适宜证型】
1.肺脾气虚证 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经常感冒,食欲不振。
2.肾气不足证 睡梦中多尿,可达数次,小便量多,肢冷畏寒。
【部位】腰部、腹部、下肢。
【操作】
1.腰部 患儿取俯卧位,用直线刮法刮拭背部膀胱经循行区域,由三焦俞穴处脊柱两侧向下,刮至大肠俞穴处。并点按三焦俞、肾俞穴。
2.腹部 患儿取仰卧位,用直线刮法刮拭腹部任脉循行区域,由中脘穴处沿前正中线向下,刮至中极穴处。
3.下肢 患儿取仰卧位,用弧线刮法刮拭小腿内侧脾经循行区域,由阴陵泉、曲泉穴处沿小腿内侧向下,刮至三阴交穴处。
4.各部位刮拭10~20次,每隔3~6天刮拭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辨证加减】
1.肺脾气虚证 可加刮肺俞、脾俞、气海等穴区。
2.肾气不足证 可加刮太溪、复溜、肾俞等穴区。
五、参考文献
[1]王敬,杨金生.中国刮痧健康法大全——400种病症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杨金生,阎孝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健刮痧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张丽,杨金生,等.国家职业保健技能社区实用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
[4]杨金生,王敬,李志刚.国家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中医刮痧师[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9.
[5]杨金生,王莹莹.中国标准刮痧[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出版社,2011.
[6]杨金生,张丽.亚健康刮痧调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7]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8]刘明军,王金贵.小儿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