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总和生育率[人大2010年研]
答:总和生育率(TFR),又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指15~49岁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总和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是在度量分年龄组生育率基础上计算的妇女总体生育水平。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标准化指标。其计算方法为:总和生育率(TFR)= 。式中,GFR表示一般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一般生育率反映育龄妇女年平均生育水平。
2.人口老龄化[中财2011年研]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有:
(1)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
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2)技术的有限性
这里既指技术种类的有限性,又指技术功能的有限性,更指技术开发的有限性。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类难以迅速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比如说再找到一个地球),或取得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替代资源。因此,现有环境遭到破坏就成了一个“问题”。
(3)尊重人类的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
如果从极端的意义上考虑,环境问题也就不存在,至少不是那么引人注目。这种极端的考虑就是:地球自身是有生命年限的,甚至太阳也如此,它们最终与人一样,都将面临生命终结的命运。这种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从这种极端的角度出发,谈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显得有些苍白。然而,与命运抗争,让生命增辉,正是人类伟大精神之所在。在这种抗争中,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尊严。尊重人类及其后代的生命价值,是关注环境问题的出发点。
(4)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
在提出环境问题,并谈论环境保护时,实际上意味着通过人类的主观努力,环境状况的改善是有可能的。如果面对一种毫无办法的情况,就没有必要把它当做“问题”提出来,因为提出也是枉然。研究表明,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不当的结果;同时,现实的经验也表明,只要切实地付出努力,环境状况确实可以得到改善。
2.简述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北科大2011年研]
答:目前,社会学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大致上有三种主要模式,即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1)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它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结构功能主义非常强调共同价值观与信仰对于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上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①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②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把物质占有看成是舒适与快乐的源泉,因而西方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③关于环境状况的研究需要广泛探讨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
④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时,社会系统会自动调整以建设性地回应环境威胁;
⑤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社会冲突论模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它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强制基础上的,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压制没有权力的人,并规定着社会上“适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进程。
社会冲突论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①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
②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③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
④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财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
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
(3)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在建构主义者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基本上是人们经由特定过程建构出来的,并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建构主义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这种文化现象总是通过特定的、具体的社会过程,经由社会不同群体的认知与协商而形成的;
③由于具有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人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一样,所以“环境问题”一词本身基本上是一个符号,是不同群体表达自身意见的一个共同符号;
④特定的环境状况最终被“确认”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群体之间意见竞争的暂时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源于一系列互动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并且涉及到权力的运用;
⑤我们与其关注目前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倒不如分析是谁在强调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进行解构很有必要;
⑥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并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进入决策议程,最终转变为政策实践。
三、论述题
1.试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及对策。[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如果从社会问题的角度来理解,利弊问题或利弊谁大谁小问题事实上仅仅是一个伪问题,也就是不需要讨论也没有讨论结果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去预见这一人口运动过程将可能带来的新事物,新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新事物,如何处理这些新问题,这些问题显然已经不光是人口学意义上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意义上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后果,主要表现为:
①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社会经历、生理、心理以及利益需要等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各种制度的设置和社会安排应适应该群体规模的变化。
②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③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因此,其他年龄组的群体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位置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这些年龄组群体在价值观、责任和义务等方面加以调整,个人和社会要为这一调整提供氛围和制度背景。
(2)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①在人口政策上,调整人口政策,以减弱人口老龄化在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②在社会政策上,调整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以应对人口老化给社会劳动力结构和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2.用有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1)人口红利期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
(2)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标准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即人口老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不同于发达国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①速度快;②绝对数大。
(3)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长期看,一国的“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人口红利”期只是一国人口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即当人口出生率尚未显著下降,而死亡率明显下降的阶段。
就中国而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的逐渐下降必将导致总劳动人口的下降。
另外,近年来,中国开始呈现较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从长期看,中国总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将减少,中国经济所享有的“人口红利”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①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③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④人口的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速度的持续下降,将经由劳动力要素供给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储蓄和资本积累两方面,制约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