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44.1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答:新闻写作之所以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时间上,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截稿期。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者必须在截稿时间之前完成写作,否则,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过了截稿时间才写出来,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价值。
(2)空间上,报刊的新闻版面和广电的新闻时段都是有限的资源,因此新闻作品要有篇幅的限制。记者不能天马行空,动辄洋洋洒洒数千言,这样的新闻稿件不仅读者看不下去,首要的障碍就是没有版面可放。
(3)内容上,服从于本媒体的总体编辑方针。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总体编辑方针,所有报道只有不偏离这个方针,才能避免被“毙掉”的危险。
(4)风格上,与本媒体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2写作过程中如何才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答: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简言之,把新闻写得“好看”。“好看”的新闻报道,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具体
具体主要是指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而且多用形象的可感性事实说话。读者对这样的事实容易产生兴趣,接受与理解得也快。
①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②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2)生动
写得生动,通常是指把新闻写“活”,即要求新闻报道富有感染力。
①在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而言,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
②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
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在绝大多数新闻事件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或者说,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因此,在写新闻报道时若是抓住了这个最活跃的因素,稿件便生动,便“活”。反之,若是舍去了这个最活跃的因素,稿件就容易死板、干瘪。
③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无论消息还是通讯写作,都要注意谋篇布局,注意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和冲突性。生活中存在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如果记者善于抓住矛盾,又善于运用文章的结构把其戏剧性或者冲突性体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报道则波澜起伏,而曲折起伏本身就是一种生动。
(3)通俗
通俗,是要把新闻报道写得深入浅出,明白如话。传播产品应该是普及型的,如果文字艰涩难懂,将造成受众阅读的障碍,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记者必须学会把新闻报道写得通俗浅白,也就是说要尽量提高传播产品的清晰度,以减少传播阻力。
①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不能把来自某些权力机关的新闻发布、领导讲话稿、工作简报之类的材料拿过来,不经采访,也不经任何文字消化加工与改写,就当做新闻报道原文照登。
②要学会“第二种翻译”。
“第二种翻译”是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圈外人不懂或不太懂的“行话”,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对此进行解释与说明。要用所有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的语言进行报道,在稿件中尽量删除一切技术词汇和含混不清的行话。
③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数字是很重要的事实材料。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尤其经济新闻更离不开数字。全局性、易懂易记的数字能加强传播的力量,但堆砌大量数字却肯定会削弱传播的清晰度,因此要巧妙地处理好数字,使其内容通俗易懂。
3什么是新闻写作的针对性?新闻写作的针对性有哪些特点?[湘潭大学2009年研]
答:(1)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的含义
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①进行新闻写作时,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是写给谁看的。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而针对性不强的,那些无的放失、不知所云的稿件,发出去没人看,或者看了不解渴。没有针对性的稿件即便试图用时效性或者可读性去挽救或包装它,一般也难以奏效。因此,针对性还是读者观念的问题。新闻报道要了解读者在想什么,做到在内容上符合读者的需要,并为读者释疑解惑,回答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②新闻写作要有针对性的第二层意思是,要求记者明确为什么而写、本篇稿件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达到什么传播目的,起到怎样的舆论导向。
新闻报道为什么而写这个问题涉及新闻媒介的引导作用,即新闻报道的观点倾向。新闻报道中没有纯客观报道,任何新闻都在“说话”。新闻媒介是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2)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的两个特点
①这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它的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的报业市场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一张报纸与所有读者全方位对接,满足所有读者的需要已经不可能。其原因在于读者人群,换言之,“大众”发生“裂变”。报纸定位多元化,读者分层明确,自然要求不同报纸的记者要根据本报所面对的读者群的需要,根据本报的舆论引导方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研究和解决各自新闻报道领域中的针对性问题。
②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环境里,尤其像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一切都在快速的变化中,不断有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新事物出现,读者的心理也在随之变化。因此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要随时跟踪、随时调整。敏锐地追上新现象,对新问题、新趋势所进行的报道,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如何做到独家新闻,谈谈你的看法?[上海交大2012年研]
答:独家新闻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抢先报道的新闻。其他媒介对这一新闻只有转载的资格,其传播速度自然低于第一媒介。现在人们对独家新闻的认识已越来越多地从原来的时效性、独占性转向新闻报道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新闻的内在价值越来越成为独家新闻的重要内涵。
(1)独家新闻源于独立思考,在采访中融入独立的思考,透视现象看到事件的本质。
(2)独家新闻源于独特视角,跳出采访团界定的框框,在采访中善于寻找独特的新闻点,比采访团组织者站在更高的全国视角上。
(3)独家新闻源于独到发现,在采访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采访。
(4)独家新闻要求记者要深入采访。只有深入采访,才能对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抓到更有力度的新闻点,发现其他媒体发现不了的新闻。深入采访不仅要求记者注意保护自身的安全,更要求记者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巨大的勇气。
(5)要重视新闻策划。新形势下在信息源趋同的情况下做“独家新闻”,必须找到可运用策划的选题。超前策划,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同时通过体验描写、现场报道、新闻图片等报道手段,增强可感性。再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发现更多重要信息,满足受众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诉求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做到“独家报道”。
(6)通过编辑手段再造独家新闻。比如通过对原稿的挖掘,发现记者未发现的重要信息。通过对稿件的配置,拓展广度、开发深度,以深度报道打造独家新闻。
(7)新闻要讲究接近性。这里的“接近”,包括地理接近、心理接近、情感接近和利益接近。不论是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都要与自己的受众发生联系。“中外结合”是把国际新闻做成独家新闻的一大法则。对国内新闻而言,就是外地发生的事,应尽可能地与当地受众的工作生活发生联系。
总之,记者在集体采访中,只有把采访的环境当成一个新闻场,从中挖掘自己的新闻富矿,才能真正做出独家新闻。否则,事先头脑中先带着框框,只挑符合自己最初认定选题的东西采访,则不会有所突破,也不可能写出独家新闻。
44.2 论述题
1什么是“抢新闻”?在写作时要注意什么?[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研]
答:(1)“抢新闻”的内涵
“抢新闻”是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有效手段。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新闻的“新”,体现在采写工作中,是“抢新闻”的问题。新闻事实一旦发生,谁报道得快,谁就赢得受众,谁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在中外新闻史上,都十分注重“抢新闻”。
新闻报道要做到快,记者首先要有吃苦的精神,不管是枪林弹雨,不管是风口浪尖,记者都要闯进去。其次,记者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另外,记者还要有超人的洞察力。
(2)“抢新闻”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抢新闻”要讲究时宜性。
“抢”来的新闻要有利于社会正面效应值的提高,不可为快而快,这由中国新闻是一项宣传工作的性质决定。
从新闻是宣传这一方面看,它的选择要受制于政策形势和阶级民族利益。一个特殊案件的发生而没有定案,不宜去抢着报道;国家的一项秘密工程和一些数据还没到公布的火候,不能去抢着报道;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政策将要出台而尚未颁布,不要找“小路”而抢着提前公开。总之,涉及到国家秘密、全局性、原则性的事件和敏感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再决定早报道、缓报道或是不报道。
②“抢新闻”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不可图快而主观臆造,这样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固然要通过“抢”来保证,但若缺乏理性判断盲目去“抢”,往往难以顾及事实的准确性,事实不清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传播出去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
记者在“抢”新闻时兼顾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非易事,这也是有经验的记者和没经验的记者、大记者和小记者的差距之所在。“抢”新闻过程中的判断力与记者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但若勤于思考、多向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请教,年轻记者也一样可以又快又准地抢到新闻。
2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中央民大2003年研]
答:新闻写作有区别于其他文字写作的一些特殊要求。这些要求来自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产品,需要满足大量、广泛传播信息的需要,同时这种传播是在与受众之间通过快速交流实现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决定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如下方面:
(1)坚持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则失去它存在的价值。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坚持新闻真实性,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结合。
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则失去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②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
“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后来成为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具体表现在:为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
③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
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效性
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文字作品。有些新闻迟发一步,可能成为没有价值的旧闻。这由新闻自身的“一次性消费”特点决定。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时效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它既是传媒的资源优势,又是资本优势。拥有第一时效的新闻不仅产生社会效应,而且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新闻写作中体现时效性的方法如下:
①新鲜。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某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最近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一点”,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是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点而不是指整段过程;b.“最近”,即新闻所选择的那一点时间应该尽可能是距离报道事件最近的,是事件发展过程的末端而不是前端。
②快速。记者要学会快速写作。最迅速的应该是“倚马可待”。在消息的电头里,抢发新闻的时间“单位”正在变小。
③简短。把新闻报道——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写得短些、精粹些,对提高时效性有重大的意义。篇幅短了,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可以多发新闻报道,传递更多的信息;简短有助于突出新鲜的内容;简短还有助于快,新闻报道写得越长,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发稿自然不会快。
(3)坚持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要把新闻写得“好看”。落实到新闻写作的行文中,可读性主要体现在要使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做到通畅,没有障碍,要使新闻报道尽量消除自身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增强其透明度,便于同读者的快速交流,使得他们容易接受。坚持可读性,包括具体、生动、通俗三方面,具体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4)坚持针对性
针对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写给谁看;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
这两层意思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针对性就报道内容而提出的写作要求,包括三方面:①加大信息量;②加大知识含量;③挖掘思想深度。具体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