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异化”

2.4.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异化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曾形象地描述过这种状态:“在2007年的某个时候我开始认识到,我正在失去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事物的能力。当我坐下来读书的时候,我只能集中注意力看一两页,我的思维开始渴望刺激而分散注意力,总是想点击链接、浏览网页,或者到Google去查点儿东西,网络所倡导的思维习惯正在控制我的思维。”自媒体传播的大多数信息为割裂的碎片式信息,这些简短、直接、流于表面的阐述,缺乏思考深度、系统性和思辨性,长期接触这类信息,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产生了异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过度追求个性化及关注度,思考能力下降

信息收集及分享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一大主题行为,任何有趣的和新鲜的信息、图片、网站、新闻、视频都可在社交网站上与朋友分享,但社交网络中的个性化文化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而过分个性化易导致思想行为上的我行我素及社会责任感的下降,更有甚者会导致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偏差。另外,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泛信息化,大学生在利用社交网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并不会对其所传播及关注的信息给予太多的理性思考,大部分的大学生仅限于从其兴趣出发而转发与传播。笔者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并不会真正关注其传播信息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性,而是更关心所传播信息在其社交网络圈所引起的关注度。英国研究人员贝洛尼斯·格林菲尔德(Baroness Greenfield)在谈到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人格影响时就曾指出:“人们似乎不是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是活在一个只有别人如何看待你或是否点击你的页面才重要的世界里。他们做着一些‘在Facebook上有价值’的事情,因为他们定义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人们认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更希望得到即时的满足,“陷入了某种身份认同危机”之中,因而他们频繁地转发、评价各类信息。这一行为甚至引发了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学生不再思考,他们认为自己所转发、评价的各类信息的被关注度才是更重要的;除此之外,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完整性鲜被重视。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更加高效地获得大量的信息,但单纯依靠自媒体获取信息、过分迷信自媒体的信息而失去理性思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当社会事件发生时,患有这种“自媒体依赖症”的大学生不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研究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是懒于研究和思考,并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评论,随波逐流、随意传播,这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减退,从而削弱了大学生通过冷静观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2.真实的用户身份削弱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传统匿名的网络交往方式让网友可以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地表达真实想法,而不必担心遭受刚性权力的制约。但在社交网络中,多数网站采用实名认证的注册方式,虽然此举有利于防护和杜绝网络虚假信息的危害,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自由言论的表达,真实的人际关系让人们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真实的社交网站中,人们的议题通常是不温不火的。关于爱情、婚姻、娱乐的议题往往是社交网络的热门议题,而更具实际意义的社会问题(如住房、就业、国家经济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很少被提及。这类网站作为大学生乐于聚集的地方,需要得到重视。

大学生作为年青的一辈,接受了高等教育,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世外桃源心境会与社会格局和利益格局纷繁复杂的社会实际脱轨,不仅不利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更会给大学生以后适应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如果这个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将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混乱的世界观。

2.4.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异化

随着无线校园网工程的推广,互联网在校内的使用更为便利,大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一部手机不仅包括了传统的通信功能,同时还能方便大学生访问互联网,并通过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手机应用实现信息的随时获取、记录和分享。网络便利性的增强,使得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严重的媒介依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高达99.6%。其中,每天使用网络超过3小时的大学生为212人,占76.3%;每天使用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有80人,占28.8%。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一种媒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重要,人们对这种媒介的依赖性就越强,这种媒介对人们的影响力就越大。调查结果显示,91.5%的大学生会出现每次都只想上网待一会儿,但一上网就很久下不来的情况。微信、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沟通方式的变革,使远距离的交流得以增强,而近距离的“面对面”交流却被疏离,具体表现为:

1.热衷网络交往,真实人际交往能力减弱

在自媒体这种虚拟社区中,人际交往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方便地在社区中与同学、朋友进行联系,甚至可以结识许多新朋友。因此,虚拟社区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借助自媒体的人际交流往往能够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成就感,包括好友数量众多、发布的文章受到好评等。与虚拟互动社区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人际交往而忽略了真实人际交往,导致部分大学生真实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参与现实集体活动,较少与班级同学沟通交流,缺乏沟通技巧,在真实交流中较少顾及对方的感受,在沟通过程中遇到分歧互不让步等。

2.习惯于网络社交方式,阻碍大学生的现实社交表达

以风行英、美的社交网络Facebook为例,“Facebook疲劳”席卷美、英,大批用户注销了自己的Facebook账号,长期沉迷于社交网络的不断刷新、关注、转载等行为,让人们厌倦了Facebook,但中国的大学生正处于热衷这些行为的时期,他们热衷于通过社交网络向外界传达自己的生活状态,通过状态述说和好友留言等方式与人们沟通,甚至因为长期同处于类似的网络社交圈,他们形成了特有的网络圈语言。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只被他们所处的小型网络社交圈所熟悉和使用,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常混迹网络社交圈的人们则很难甚至几乎不能领会这些语言的含义。这种对于语言含义理解的错位,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表达失灵的时候。有很多大学生甚至表示,因为长期使用文字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交流,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短暂的语言障碍——连基本的语言沟通都出现了问题,更不要说人格的完善了。

2.4.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异化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基本价值的标准尺度,是对于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才有价值的一种根本看法。网络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最完美的诠释。后现代主义者坚持去中心化、颠覆权威、推崇语言游戏。在他们那里,人的活动不再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原则和秩序而进行的活动,而成为一种随意的、游戏性的、没有终极目标的活动。

自此,体现大学生显著特性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得以形成,它的基础是开放,核心是分享,拼贴、同构、恶搞构成了高校大学生特有的亚文化形态。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网上的热门事件,经过高校大学生的重新编码、解码后被赋予新的含义,高校大学生独特的网络话语体系得以形成。同时,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主动思考意识淡薄、抄袭现象严重、缺乏理想、没有责任心、泛娱乐化等问题,严重威胁其健康成长。调查结果显示,66.8%的大学生表示上网使其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度下降,75.8%的大学生表示上网已经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92.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其价值观有较大改变。

此外,由于自媒体舆论的自组织结构更强,导致大学生的情绪更加情景化。尽管舆论具有可控性,“掌握了媒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新闻舆论”,但在自媒体所构建的特殊公共传播空间里,舆论的控制失效,舆论不再是“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任何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引发或者被随意围观,被围观的信息又会呈病毒式扩散,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波动。这些偶然的、不确定的事件所引发的舆论又会促使大学生的情绪表现出冲动和情景化。由于特定的舆论情境所引起的冲动和情景化的情绪随着舆论的变化而改变或者消失,这将进一步限制大学生对事物的理性思考,导致他们出现错误的判断,甚至错误的行为。

2.4.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异化

“用户响应时间不能超过10秒”“一段文字不能超过6行”“一篇文章最好不要超过3屏”——当自媒体把用户体验作为“生死线”的时候,其对现实社会的嵌套性显著增强。特别是随着微信、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现实生活和虚拟空间的边界进一步消融,两者互相交叉、深度融合。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关系网渐渐减弱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散漫的、无中心的原子化社会,社会关系网络不足使得孤独感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孤立的个体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困惑和归属感的缺失,因此人们把内心复杂交错的恐惧感转化成对媒介的依赖,把媒介作为精神伴侣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多伦多大学学者纳尔逊·塔尔(Nelson Thall)说:“今天,电子技术将人脑加速到一个异乎寻常的速度,而人的肉体却原地不动,这样形成的鸿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状态极易诱发生理和心理疾患,其异化倾向是不可忽视的。”

自媒体交际的特点使其能满足成长中的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所以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自媒体世界并流连忘返,但这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埋下了种种隐患。

1.认知偏差与角色混乱

在大学生的认知方面,过度的自媒体交际会使他们的认知方式变得单一化。首先,人们的所有经验都来自亲身体验,自媒体交际把现实人际交流中的直接经验让位于文字符号,实际上是把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单一化了。其次,过度的自媒体交际将导致大学生对现实认知的歪曲,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表面的安全感,使他们很容易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在现实中难以倾诉的感受。这容易使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可以直接面对心灵,而不像现实生活中那么虚伪和沉重,进而得出“网络比现实更为真实”的结论。实际上,网上的认知只是现实认知的一种补充而不能取代现实认知。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上网者大多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以假面具来武装自己。长此以往,可能会有一些大学生失去了自我感和现实感,进而导致自我同一性分解和自我的迷失。由于角色混乱战胜了自我认同,这样就使一些人不能理性地面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样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和水平。此外,长期沉醉于自媒体交际还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会出现自恋型人格、双重人格、异性癖等人格障碍。无节制的自媒体交际可能会剥夺一些人的情感和“面对面”的自然交流,易导致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品性及个性等方面发生偏差。

2.情感冷漠与情感缺失

长期的人机对话会使一些大学生的感情变得内隐冷漠。研究表明,花费过多时间上网交友会导致孤立和焦虑感,使抑郁和孤独等负面情绪增加,从而降低了个人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影响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此外,大学生在自媒体交际中常会遇到情感杀手和感情陷阱,在经历了一场游戏一场梦后,一些大学生意识到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虚伪可怕。当这种自媒体交际中的情感体验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后,他们不敢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轻易暴露感情,也可能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甚至产生情感冷漠症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

情感体验是人们正常的心理反应,大学生本来情感体验丰富,但在网络生活中,虚拟的网络社区互动、多彩的信息交流使得沉溺于网络中的大学生情感体验的敏感性下降,其思维变得钝化、颓废,精神变得消沉,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变化更是麻木不仁,致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没有了感觉。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对周围事物体验能力、感知能力的下降,尤其是情感体验的缺失,必然导致其大学生活的颓废和消沉。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大学生“一网情深”,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渐渐与社会疏远,并且自我封闭起来。这样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使不少大学生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自媒体时代,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与“面对面”交流相比,自媒体交际依旧没有突破网络人际交流中情感缺位的局限,非语言形式的情感交流实现程度和还原度过低,而以语言作为交流主导的自媒体传播强化了对意义和价值的直接解读,失掉了意义和价值以外的情感元素及精神元素。

3.道德失范与网络暴力

自媒体交际具有平等性的特点,但在平等性得到强化的同时,交往中必要的道德规范却不断弱化,这容易导致道德失范。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便捷、言论的自由,使网络道德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如网络谣言不断产生。正如网上所言,“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网络骂战硝烟四起,如方舟子及韩寒之间的方韩大战及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

一些大学生在自媒体交际中没有承担相应社会角色的义务,没有道德伦理的规范,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管制和教师的监督,他们无须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因此出现了采用恶作剧戏弄交往对象,甚至攻击、谩骂和欺骗他人等言行。很多网友在网上发言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经常出现侮辱、谩骂的语言和攻击、煽动的言论;另外,随意转发导致知识产权被侵犯,有些经典被拿来恶搞,戏谑庄严、褒扬庸俗等现象在自媒体上非常流行。有些网友没有自己的观点,但乐于围观、“打酱油”。而网络上的道德失范,容易使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力,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道德失范、违法和犯罪等现象。上述现象易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进而造成在网络上甚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失范。

4.交互偏离与人格异化

生命个体处于社会当中,其典型的特征就是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处理。在网络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环境是虚拟的,大学生注册的身份是虚构的,他们在这种虚拟社区中长期与他人进行交流活动,养成的是失去规范、制度约束的自我意识习惯,出现了对他人的怀疑、猜测甚至是欺骗。由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减少,因而虚拟网络生活对他们的影响加大,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异常和障碍。

在网络生活中,网络信息的刺激不断满足大学生的情绪宣泄和精神需求,但长期的网络生活将使他们对周围事物的体验发生变化,由此可能导致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判断和精神需求方面出现畸变,进而引起他们人格形成上的不正常发育:有些大学生表现为亢奋性人格或退缩性人格,有些大学生表现为单向发展性人格,有些大学生表现为孤僻、冷漠和责任感下降等。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全面完善,需要在高校宣教网络建设中予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