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22/26832122/b_26832122.jpg)
第一节 对疾病认识的起源
痧、瘴、蛊、毒、风、湿是岭南以及壮族地区的常见和多发病症。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士多瘴气。”马援南征时,“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见瘴气为害之烈。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不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瘴疾的壮医治疗方法,而且指出了瘴的病因病机:“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瘴,二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邕州两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两江流域是壮族聚居的地方之一。这些记载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壮医的手笔,但作者是在广西为官多年,对当地风土民情了解较多,因而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所称“土人”,当是指民间壮医。可见这时的壮医,已经知道按发病季节对瘴疾进行分类,并从实践中得知,发作于八九月的黄茅瘴,其病情最重。这和今天壮族地区民间谚语“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1]的说法是一致的。从周去非对瘴气病因病机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到,壮医天人地三气同步和毒、虚致病的理论,早在宋代就已为文人流官们所接受。
壮医所称的“痧”,系指患病后以出现头晕眼花,发热头痛,胸脘满闷,或上吐,或下泻,腹痛如绞,大汗淋漓,唇甲青紫,胸部或背部常透发斑点(壮医称“斑麻”)为临床特征的一类内科急症。如今民间壮医对痧症的分类已达数十种之多,而且针对主症和病因,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刮痧、挑痧等治疗技法,在壮族民间广为流行,几乎尽人皆知。而究其源,早在宋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有壮医“挑草子”和针刺放血治疗“斑麻”痧的记载。
壮医所称的“蛊”对许多人来说颇为神秘。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称:“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胀成蛊。俗传有萃百虫为蛊,以毒人。盖湿热之地,毒虫生之,非第岭表之家性惨害也。”《岭外代答》谓:“广西蛊毒有二种,有急杀人者,有慢杀人者。急者顷刻死。慢者半年死。”明代邝露的《赤雅》“僮妇 蓄蛊”条有“五月五日,聚诸虫之毒者,并置器内,自相吞食,最后独存者曰蛊,有蛇蛊、蜥蜴蛊、蜣螂蛊,视食者久暂,卜死者迟速”的记载。追溯起来,可以说壮族民间远在唐宋时期,就已认识到蛊病与虫蛇毒气有关,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心腹刺痛,胸胁支满,吐血下血,寒热闷乱,腹大如鼓等,能置人于死命。在治疗上,可以选用金钗石斛、古漏子、人肝藤等草药。《岭表录异》特别提到:“陈家白药子。本梧州陈氏有此药,善解蛊毒,有中者即求之,前后救人多矣……诸解毒药,功力不及陈家白药。”唐时广州府每年都要将陈家白药作为贡品上送京城。
毒的内涵非常广泛,可以是多种病症的临床表现,更是招致百病的主要病因。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写道:“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无数中毒致病甚至死亡的实例和教训,使壮族先民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多种解救治疗方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岭南俚人(壮族先民的称谓之一)防治沙虱毒、瘴毒、箭毒、蛇毒的经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收入了岭南俚人(壮族先民)使用的5种解毒药,即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收载了两种壮族地区著名的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资料,壮医和壮族民间使用的毒药和解毒药在百种以上。这在我国的民族传统医药中,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
风毒包括的疾病非常广泛,民间有36种风和72种风之分。如在壮族民间收集的壮医手抄本《此风三十六样烧图》就列举了中风、肚痛风、急惊风、呕迷风、撒手风、鲫鱼风、马蹄风、慢惊风、天吊风、看地风、弯弓风、蛇风、夜啼风、乌宿风、蚂蟥痧风、疳风、上吐下泻风等。风毒所致病症以抽搐、昏迷为主,由于风毒闭阻龙路、火路,会出现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鼻塞、流涕,或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皮肤瘙痒、目诊见脉络散乱等。民间壮医常根据风毒致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如按病者抽搐姿势不同分为鸡爪风、撒手风、看地风、弯弓风、倒地风等;按兼症不同分为水泻风、黑沙风、肝痛风、夜啼风、呃逆风、肝胀风、潮热风、昏迷风、发冷风、迷魂风等;按发病时的声音不同分为羊风、马风、鹦鹉风、猪母风等;以动物命名的有老鸦风、鹊惊风、蛇风、羊癫风、癫猪风、路鸟子邪风、鱼口风、马蹄风、鲫鱼风、螺蛳风等。此外,还有寒风、五鬼风、散惊风、乌缩风、虎口风、内吊风、天吊风、缩沙风等。
湿毒与壮族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明确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明代《广西通志》说:“岭南外区,瘴疠熏蒸,北方戍人,往者九死一生……今闻发北兵逾万人戍岭外,下湿上蒸,病死必多。”“盖以其地炎懊、卑湿,瘴疠特甚,中原士卒,不服水土,不待戈矛之及矣。”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炎热,阴湿多雨,故壮医认为,很多疾病皆与湿毒有关,不是没有道理的。湿毒致病,若滞留于肢体骨肉,可见肢节疼痛,头身困重,倦怠,关节酸痛重着、头重如蒙。若湿毒滞留于三道可见食少、胸闷腹胀、泛恶呕吐、黄疸、水肿、腹泻、痢疾、小便清长、目诊“勒答”[2]脉络混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