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会计的含义和基本职能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认识到,为了达到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就有必要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和所取得的劳动成果进行准确的计量、计算和记录,这便产生了最初的会计。故此,会计是适应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初期,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组成部分,会计还没有成为一项独立的工作,从事会计活动的人都是生产者本人——在生产活动之余,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记录。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必要将十分简单的计量、计算和记录交由专门的人进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大量出现,需要计量、计算和记录的事项越来越多,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因而对会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求会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计量和记录,而应当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会计从生产职能的附属物独立成为经济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成为必然。随着会计从生产职能的附属物独立成为经济管理的基本职能,会计工作就成为一项专门的经济管理工作。
1. 古代会计
如果将原始的图形记事作为会计雏形的话,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捕获的猎物及收获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生产的发展使得“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来”伴随着剩余物品的出现,对剩余物品的储存、分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但由于文字没有出现,所以,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通过在洞壁上绘出简单的动物图形,在骨片上或鹿角上雕刻条纹等“简单刻记”和“图画符号”,来记载劳动成果和反映劳动耗费。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数的概念,于是就产生了“结绳记事”。而当人们创造了文字之后,一种更为先进的记录经济业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书契”记录。不过,那时人们所采用的会计记录方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会计,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记录行为,它集原始的会计、计算、统计以及其他行为于一身。可见,原始社会经济业务的记录虽然经历了图形记事、结绳记事和书契记事三个阶段,但是都是简单的记事行为,人类经济生活的简单性决定了原始社会人类会计行为的简单性。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的种类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据马克思的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和计算农业项目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这便是早期的古代会计。
2. 近代会计
一般认为,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即15世纪末期,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有关复式记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1)15世纪航海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发现了欧洲大陆,从此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商业和金融业因此特别繁荣。日益发展的商业和金融业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已经流行于这三个城市的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技术首先来自银行的存款转账业务。为适应实际需要,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了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又译《数学大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意大利复式簿记的账簿体系与记账方法,并上升到簿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从此开始了近代会计的历史。
(2)从15世纪到18世纪,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直到蒸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社会的工业革命,才使得会计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英国,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会计迅速发展,过去,会计主要是记账和算账,现在还要编制和审查报表,而为满足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还要求研究资产的估价方法和有关理论等。
(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无论是生产上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
3. 现代会计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深刻变革。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另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会计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工作的效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扩大了会计信息的范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会计不仅为企业主服务,而且应当考虑到企业外部有关利益集团的需要,传统会计的服务职能和内部管理职能逐步分离,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这是会计发展历史上又一次飞跃,标志着现代会计走向成熟,实现了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变。
4. 我国会计的发展
“从原始计量记录时代,到封建社会中叶,中国的会计发展一直位于世界先进行列,它的悠久历史及其地位为会计史学家所肯定。”事实上,早在封建社会初期,中国的工商业和信用都已相当发达,城市兴起,家资钜万的商人,千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合股经营的工商业,庞大的船队,前期形态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发展,都为复式簿记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我国早在公元前1066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就建立了官厅会计,设置了“司会”一职来专门核算周王朝财赋收支,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周礼·天官》篇指出:“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
唐朝初期,我国出现了“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使中国的会计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当时已经与巴比伦、印度、罗马等同领单式簿记世界之先。总体来说,在单式簿记阶段,中国会计特别是中国的会计报告制度,在唐、宋、元、明之际已居世界前列,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明中叶(15世纪后期)后,出现了有复式簿记萌芽的“龙门账”,到了17世纪出现了“四脚账”,是我国有代表性的收付复式记账法。
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复式簿记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立足于保留中式簿记中的科学部分,希望最终产生一种改良的中式簿记,以便能够为中国工商企业所采用。由于中式簿记改良的不彻底性,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不成功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式簿记的革新进入改革阶段,对中式簿记进行彻底改革,全面体现复式簿记革新成就,吸收欧美国家在近代会计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主张由西式簿记取代中式簿记,以促进中国工商业和政府会计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中式簿记改革在某些方面脱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统一了会计制度。1953—1957年,在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一方面,批判和改造旧中国流传下来的、所谓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和会计方法;另一方面,则引进和照搬苏联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1958—1978年,经济体制趋向僵化、经济运行出现频繁波动,相应地,会计理论与实践都遭受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在“大跃进”时期表现为“会计虚无”的泛滥,会计制度遭受破坏,会计职能遭到否定,甚至出现了“无账会计”等荒唐做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破坏达到极端,强调政治挂帅,强调算政治账,否定算经济账,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会计的作用,而政治运动又直接冲击会计实践,例如,在“派性”的影响下,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也相应分属于不同的派别。
1978—1991年,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与逐步实施,中国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振兴与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1992年以来,伴随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接轨,中国会计业务处理规范也开始向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靠拢。这一时期,在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会计准则的规范程度越来越高,与之相适应的规范效应也越来越大,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准则条款甚至直接来源于国际会计标准。相应地,会计在中国经济管理、企业治理、经济主体行为规范乃至宏观经济运行调解等方面的作用日渐显现出来。
(二)会计的含义
在生产活动中,为了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必然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人们一方面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注重劳动耗费的高低。因此,人们在不断革新生产技术的同时,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从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生产。会计就是这样产生于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并随着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可总结出如下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综合、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三)会计的目标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会计的目的是要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监督,为经济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和评价经营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不同的经济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不利用会计这项经济管理工作或信息系统。因此,会计能为哪些人提供哪些信息以及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哪些需求,就是会计目标。
1. 会计的目标——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会计的目标又称为会计报表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就具体内容而言,会计目标是对会计本身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以及质量方面的要求。为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就是会计目标。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1)会计在萌芽时期就孕育了提供信息的使命
我国史料中有关结绳记事、简单刻记和古印度中农业记账员的记载,毫无疑问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计量和记录行为,这些行为尚不能称之为会计,但这些简单的计量和记录行为为生产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信息,同时也为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它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之后,产品交换和私有制度相继出现,促成了计量和记录行为成为必要。这种必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交换经历了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计量和记录行为成为必然;其次,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管理行为伴随而来,而管理必须依赖一定的资料和信息,它促进了计量和记录行为的发展;再次,交换和管理的结果是讲求效益,即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和物质耗费获得更多的成果,这就是效益意识。这种效益意识是推进计量和记录行为更加必要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上三个方面说明,对经济活动的计量和记录,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所推动的必然结果。它使会计在萌芽时期——简单的计量和记录行为时期——就已经孕育了提供信息的使命。
(2)会计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得到了发展
上述会计萌芽时期的计量和记录行为,实质上是为社会生产活动提供所必需的信息,而那时的信息使用者就是生产者本人。当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后,会计环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中叶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后,企业的所有者开始从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向所有者提供经管责任的定期报告,这种环境变化对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会计不仅要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而且要给企业外部的所有者提供信息。20世纪30年代,会计准则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会计目标又是制定会计准则的主要依据之一,从而大大扩展了会计目标的作用范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会计目标还会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把会计目标定位于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而不是人的主观臆造;会计目标受经济环境制约、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得到发展。但迄今为止,会计目标是为经济决策提供信息的主要来源没有变化。
会计的目标除上述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之外,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中,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称为“决策有用观”,即把会计目标定位于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11月发布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讲道:编制财务报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便于提供做出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受托责任观”,即把会计目标定位于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信息。比如,1997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认为:财务报表不仅应为广大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信息,同时还必须反映企业管理部门对受托资源保管工作的结果。从本质上看,决策有用观并不排斥受托责任观,而是将受托责任置于决策有用这个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 现阶段我国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健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会计的职能、任务以及内容、方法、程序等都要服从于会计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会计目标,才能针对会计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与程序,使会计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向投资者(包括国家、个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会计信息,表明代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帮助投资人分析和掌握其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投资回报、市场占有率、企业竞争实力以及发展远景,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正确评价代理人——经理的经营业绩,实现对代理人的监督检查。
(2)向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提供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以保证能够按期、足额地偿还债务本息等财务信息,以便债权人做出合理的信贷决策。
(3)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以便税务部门依据税法规定收缴税款,及时足额地组织国家财政收入;财政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有关会计信息,可以检查企业对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行为;金融部门加强对金融和资本等各类市场的监管;政府有关部门有效组织和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经济调控决策。
(4)向经营者提供内部管理所需的相关信息,以便经营者预测未来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做出经营决策和管理决策,进行筹资、生产经营控制、投资等经营管理决策,加强对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控制,
(5)向社会公众包括企业的雇员、客户以及与本企业有关联的其他企业等,提供经营情况的信息,以便员工、客户对企业实行监督,保护其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今天,人们一般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的这两项基本职能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会计的职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会计的主要功能在于简单的计量、记录,以反映为主;而在生产力水平较发达、管理水平较高的今天,记账、算账、报告已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发挥会计的经济监督作用便成为会计的一项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可从如下两方面对会计的基本职能展开分析。
(一)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反映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业务,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5)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确认是运用特定会计方法、以文字和金额同时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使其金额反映在特定主体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的会计程序。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
计量是确定会计确认中用以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的金额的会计程序。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记录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的会计程序。
报告是指在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基础上,对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是对其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经费结余及其财务状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
会计核算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比较。
(1)真实。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只有会计核算记录的数字和情况是真实的,才能保证记账、算账、报告是真实的,会计资料才是有用的。真实是会计的生命。会计核算的过程应当如实再现经济活动的全貌。
(2)准确。要求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合理、合法的,有关数字的计算是正确的。
(3)完整。要求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各方面或全过程都得到全面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不得有所遗漏。只有会计核算完整,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正确的资料,才能为决策者制定政策、计划,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群众参与和监督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
(4)及时。是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按时得到会计处理和记录、计算,并根据有关规定按时向有关对象报告。及时为单位领导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领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时为企业各部门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对生产过程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5)比较。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做出恰当的估计和判断,做到投入少而产出多。如企业采购材料,销售产品。比较包含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会计的应尽之责,会计之于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人们习惯对一事项所说的合算不合算,就是看是不是经济、节约。可见,比较是会计核算的内核属性之一。
(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即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控制和调节,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也要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主体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必须明确会计监督中的几个问题:
(1)会计监督的目的。明确目的,监督就有了方向。会计监督的主要任务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违反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不予办理。维护国家财政、财务制度,保护国家公共财产。
(2)会计监督的主体和客体。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客体)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成果。凡是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都是会计监督的对象。
(3)会计监督的范围。从广义来说,会计监督的范围包括会计账目失实、经济犯罪行为、违反财经纪律和经营决策失误四个方面。从目前我国会计机构的职责来看,会计能直接监督的范围,实践中只限于会计账目失实和违反财经纪律两个方面。经济犯罪行为和经营决策失误问题,会计不能进行直接监督,应该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调查研究,随时提供情况,共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4)会计监督的依据。是判明经济活动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标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法律依据。包括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财政财务制度。②理论依据。主要指会计原理和处理会计事务的规范。③事实依据。指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要尊重事实,必须实事求是,查明事实真相;决不能主观猜测。
(5)会计监督的程序。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有的问题在监督中要直接表明态度,哪些可以办理,哪些不能办理,不能办理的会计事项,应该说明情况,不予办理。手续不全的要求补办手续。有的问题,会计人员无权处理的,要向单位领导报告,责成有关单位查明原因,做出处理。还有一些问题,属于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如果会计人员同单位领导人意见不一致,而单位领导人坚持要办,可以照办,但要向上级机关提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请示处理。
(6)会计监督的方式。会计监督的方式,有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三种。①事前监督是监督财务计划的编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计划指标是否先进、合理、符合上级的要求,签订的经济合同有无违反国家规定的条款。通过事前监督做到防微杜渐。②日常监督是监督财力收支是否符合制度规定,对不合法、不真实的原始凭证不予办理。对弄虚作假、谎报情况的要追究责任,监督财产物资是否同账簿记录相符,有无漏洞以及财务计划执行有无问题。通过日常监督做到把住关口,防止错弊。③事后监督是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加以检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对违法行为进行揭露和斗争。通过事后监督,做到扬长避短、总结经验。
(7)会计监督的方法。会计监督的方法依据监督的对象来决定。有三种,①制度监督。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稽核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保护公共财产,提高经营效率,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内部会计工作的协调所采取的各种控制方法和程序。稽核制度是指所有会计业务,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都要有人稽核。稽核通常由处理经济业务当事人以外的会计人员担任。②账务监督。包括凭证审核、账簿审核和报表审核。凭证审核是会计监督的主要方法:要审查原始凭证中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理、合法;要审查凭证的填制、手续是否完备、格式是否合乎要求。账簿和报表审核可以采用逆查法:即从报表中分析指标,发现问题,找到线索,再追查到账簿和凭证,把问题的真相搞清楚。也可以采用顺查法:先检查凭证和账簿,再查报表,了解报表的编制有无根据,数字是否真实。③财物监督。主要是审核平时财物的收发手续是否严格,有无漏洞,进行定期盘点,检查账实是否一致,如有可疑之处,也可进行临时抽查。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两个会计的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通过监督进行核算,才能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离开了监督,核算就毫无意义。
会计的核算职能同监督职能相比,虽然都是基本职能,但核算职能是最基本的,因为会计若不具备核算职能,不能提供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会计的最基本特征。但是,就职能的重要性来讲,监督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监督是在核算基础上的更高级的发展,人们通过监督可以为经济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提供保证。在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和生产经营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核算通过监督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核算和监督可以割裂开来。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密切结合。
除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计划组织以及绩效评价等职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会计的职能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