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积极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创建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是经济科学领域里一场最重大最深刻的革命。它在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阶级对立的真正根源。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马克思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以英国为典型进行分析研究,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实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总结,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伟大著作《资本论》,既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直到灭亡的规律,又总结了自由市场经济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舍去其资本主义经济特质,《资本论》所研究的有关市场经济的一般基本原理(如商品、价值、价格、货币、工资、利润等)和有关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对于任何社会的市场经济都是适用的。《资本论》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是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列宁分析了垄断阶段的经济制度、经济特征和内部矛盾,揭示了垄断阶段的经济规律及其具体作用和表现形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是他研究垄断阶段的主要著作。随着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发展为实践。列宁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初步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例如,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论述,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存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总结了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组织了一些经济学家致力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观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东西。
随着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例如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经济如何运行和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苏联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他们编写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论述了这种计划经济的经济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概念和经济范畴。随着苏联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已逐渐成为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必须进行改革。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导致苏联解体。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所有制、计划和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各种流派的东欧政治经济学。由于他们的改革在理论上还不具有普遍性和成熟性,在实践中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最终在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其社会制度发生剧变,这就又影响到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深刻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新的领域,并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纲领、战略和策略,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重大发展。尽管在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有缺点和偏差,但总的说来,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变化,应当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党中央和毛泽东觉察到斯大林的理论和实践存在问题,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政策、方针。主要包括:把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确立为我国的宏伟任务;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走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明确经济建设也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毛泽东注意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主要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要进行民主管理和多遵循价值规律;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发展一点资本主义企业;等等。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尽管这些理论未能很好地、全面地贯彻和实现,但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突破陈规,开拓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
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首要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这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太清楚有着重要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客观、深刻地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多次强调和阐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对基本国情再认识的重大新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乃至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它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顺利发展。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过去我们搞了多年的社会主义,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十分清醒,以致遭受种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做法,从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一理论概括,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区别,表明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科学地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结合起来认识社会主义,这就纠正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片面认识。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不能实行市场经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做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明确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解决了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这一理论的提出,扫除了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障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4.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无疑是执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过去,我们一味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理论。他深刻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邓小平看来,过去中国生产力发展缓慢,问题主要出在体制上,特别是出在经济体制上。为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根本途径,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改革与开放是紧密联系的。对外开放也是改革,邓小平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全面开放。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为了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邓小平建立了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和各具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5.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任务,把远大目标与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邓小平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诸如经济建设要突出重点,带动经济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要把农业、能源、交通、科技、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速度,还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较快速度和较好效益的统一;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等。总之,邓小平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6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与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结构的建立,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建设小康社会等,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和新发展。可以预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将会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