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活动

一、活动的概念

生活是人类所有活动的源泉,或者说生活就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人类对自己生活的地球、生活的宇宙有着浓厚的、经久不衰的好奇心,由此会开展许许多多的活动;人类要生存,要很好地活着,围绕衣、食、住、行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科学、艺术、技术、思想、审美等,都是人类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活动。

以我们最为熟悉的节日为例,节日是祖先为有意义的生活而设计出来的活动,是祖先设计出来的有情感诉求、有趣味的活动。以春节为例,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它凝结着我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情怀。临近年底,全国人潮涌动,来自不同地方的各类人群,不惜钱财,不惜时间,不惜体力,共同进行着一件事——回家,祈盼的是在那一时刻,与家人团聚,共享佳节。一身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在节日里得到溶解和升华。人们用贴春联、贺年、发红包等年节仪式、年节方式展开了活动,汇聚亲情、友情、爱情、人情等,修整自己,完善自我。享受一年来的收获与愉悦,筹划新一年的生活。在饱含深情的新春祝福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整个民族蓬勃的生机,领悟到的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在除夕的夜晚,全家老小在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为了在初一吃上饺子,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与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甜甜的、黏黏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进行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一家之主带领全家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进行“团拜”。春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趣味,传递着民族精神的薪火(图3-5)。

表3-6、表3-7为2008年年初的时候针对春节活动进行的调查。表3-6是我们针对大学生的春节调查,选择率最高的前十个活动是春联、拜年、年夜饭、鞭炮、烟花、压岁钱、年货、福字、走亲戚、春晚。表3-7是新浪网站所做的关于最具有年味的春节元素调查,排名前十的是拜年、春联、鞭炮、压岁钱、除夕、年夜饭、守岁、春晚、福字、祭祖。这些春节中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经过一代代的设计、一代代的传承,近10年过去了,变化最大的活动是什么呢?我们不由得想到的就是发“压岁钱”了,俗称发“红包”,压岁钱还在发,红包还在发,而且发得更多、更经常了,不仅仅是春节的时候,更是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一种方式了。在一个网络群里,只要有高兴的事儿,有值得庆祝的事儿,大家就开始发“红包”了,活动还在,情感还在,趣味还在,而方式改变了,互联网创造出来的方式。还有什么活动与活动方式可以被创造出来呢?

图3-5 春节的活动、情感、趣味

表3-6 大学生调查问卷前十名的春节元素

表3-7 新浪网站关于前十个最具年味的元素

“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图3-6),祝福、分享、幸福、快乐、甜蜜、热闹、欢聚、温馨、浪漫、成功、亲情、友情、爱情等,在婚礼活动的设计中被一次次创新,无论是主持人、证婚人、长辈的发言,还是传统的跨火盆、床上撒花生红枣,都表达着人们对婚礼的情感与趣味。

图3-6 婚礼活动、情感、趣味

二、活动与设计

(一)活动提供了设计的要素

人们对生活中好多好多的记忆都是在活动之中,人们对记忆中活动的描述往往又会关联许许多多的要素,如图3-7所示,活动有工作、居家、休闲、节日等,构成活动的有时间、空间、角色与场景,还有活动时的状态如情感与趣味等。活动关联的要素为设计生活方式提供了路径,我们改变参与的角色、时间、空间、场景等要素,在改变的过程中依据人们情感、人们趣味的诉求,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

图3-7 活动、情感、趣味

活动往往是在一个场景中,场景是我们记忆的基础,场景也是角色演出的场所与背景。如果我们从场景出发,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真实的、虚拟的场景中去,将人造物或被设计之物、之人放入场景中,他们可以扮演各类角色,人造物或与场景和谐,或与场景冲突,或与场景互相成趣。至于形成怎样的效果,与设计者倡导的价值有关,与消费者的喜好、趣味有关。这是从场景出发的设计,也是情感启动、趣味相投的设计。

你在设计之时,可以在活动的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也可跳出活动之外,作为旁观者。在活动中时,你尝试与场景中的每个角色对对话,这个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由此确定与设计活动中角色的状态。在活动之外时,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作为一个设计者去审视,作为一个参与者去审视,会收获令人惊奇的设计效果与结论。

(二)活动中知识的创造性

活动得以产生与发展,是参与的各方构成了活动的要素,各个要素贡献了各自的知识,或者说是这些知识共同构成了活动,并促成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这些知识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认知与学习对于创造是非常重要的。表3-8介绍了一些专家、学者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观点,由此可知:隐性知识是经验的、实体的、同步的、此时此地的、类比的知识,附属于拥有此知识的个人与物,且难以复制与转移,如经验、智慧、群体感受等;显性知识是理性的、心智的、连续的、非此时此地的、数据的知识。一个人既拥有隐性知识也拥有显性知识,一个物也既拥有显性知识也拥有隐性知识。在活动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会随着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而发生变化,同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因为参与活动的各方只要进入活动便会启用他所拥有的知识,从而引导活动的走向。因此,开展生活方式的设计,需要去挖掘、分析与表达参与者(或消费者、物品)的知识,既需要了解他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也需要了解显性知识。

表3-8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意义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认为,新知识的产生依赖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他们将知识的转换过程分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从而提出了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具体如下。

社会化过程(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

外部化过程(externalization):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

融合化过程(combination):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

内部化过程(in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

由上可看到知识的转化并不是单向的,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认为通过运用暗号、隐喻、类比和模型,可以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传播的显性知识。这也就是开展生活方式的设计时,通过角色、时间、空间、场景等显性知识,将情感、趣味这类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实现创新的设计。

德裔学者封·科若赫提出,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主要有五项,分别是“分享隐性知识”“创造新的概念”“验证提出的概念”“建立基本模型”“显现和传播知识”。与这五个策略相对应,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有五个步骤,即“形成知识愿景”“安排知识谈话”“刺激知识活动”“创造适合环境”“个人(本单位、本土)知识全球化”。

通过本章节的实验,我们可以体验、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转化的方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