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省领导讲话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在浙江省外国专家“西湖友谊奖”二十周年颁奖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6年10月21日)

“西湖友谊奖”是浙江为表彰和感谢在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自1997年设立以来,已经有20年了,期间共有599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其中42位还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今天我们不仅有30位外国专家获得了“西湖友谊奖”,而且还专门为3位外国专家颁发了“西湖友谊杰出贡献奖”,这其中不得不提刚刚代表发言的西特里维先生,他早在1994年就来浙江工作,1997年获得首届“西湖友谊奖”,2004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切接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俄罗斯与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座谈时,还专门提到了西特里维先生,习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在2004年他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经接见过一位俄罗斯专家西特里维先生,他是浙江省首位“外籍劳动模范”,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西特里维先生是众多来浙江工作的外国专家的杰出代表。

无论是今天获奖的外国专家,还是20年间获奖的近600位外国专家,更包括20年来浙江引进的30多万各类境外专家,你们把浙江当故乡,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深厚的感情,不辞辛苦奋战在各个专业领域、浙江各地,有的专家已经在浙江工作数十年,有的专家老当益壮奋斗不息,有的专家年轻有为朝气蓬勃。你们崇高的精神风范、高超的学术造诣和职业水准令人钦佩和敬仰。你们在推动浙江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二五”期间,外国专家帮助企业新增专利申请5500余项,开展新产品研发和设计项目2万余个,填补国内空白500余个,替代进口1500余个,引智成果转化新增产值共计600多亿元。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大大缩短了我省的研究时间,有效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20年来,在浙外国专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浙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年来,我们广招国际英才,大力引进外国专家到浙江创业发展。我们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至今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成功举办了18届“浙洽会”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项目洽谈对接活动,在杭州创建了全国首个“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20年来,我们累计引进各类国境外专家达38.6万人次,“十二五”时期达18.5万人次,其中高层次专家3.2万人次,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35人,入选省“外专千人计划”92人,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呈现出三个可喜的变化:一是由中低端为主向国际高端发展;二是来浙工作由短期为主向中长期发展;三是由单个引进为主向团队式、平台式和“走出去”实施国际购并战略发展。其中,不少外国专家还在浙江安家落户。浙江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

浙江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森林覆盖率超过61%,处处绿水青山、风景如画。浙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前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年均增长12.4%,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去年浙江生产总值达到4.3万亿人民币,折合6886亿美元,增长8%,总量在全国排第4位,浙江人均GDP超过了12000美元。浙江以中国1%的陆域面积,4%的人口,创造了近6.5%的经济总量。浙江还是中国信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我始终认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靠的就是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未来的竞争也一定会是科技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开放的浙江,各方面的发展机会很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强烈。特别是G20杭州峰会后,浙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让海内外各界人士对浙江有了新的认识,又带来了不少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当前浙江正处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给广大海外专家创业创新、施展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带来了无限机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浙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的当今时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浙江,热忱欢迎海外优秀人才来浙江创业发展,共享发展机遇。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力度。人才兴则事业兴。浙江作为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更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国内外、省内外的创新要素集聚起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省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更加开放、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拘一格引进海外各类高精尖紧缺人才,特别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要求,把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与我省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外专千人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高校海外精英集聚计划”,重点扶持一批重大引智项目,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创新保障体系,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体制机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引才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国际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动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积极厘清政府、用人主体和市场三者关系,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方式,大力培育市场化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有效载体,逐步实现引智供需对接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各级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引进海外人才工作新规律、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研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新渠道新办法,着力构建灵活多样、精准高效的引才引智平台。要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引才智工作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紧缺人才,着力构建引才引智工作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外国专家管理制度,按照“放管服”的改革要求,推进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努力为海外人才在浙江创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各有关部门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主动当好“店小二”,大力关心支持海外人才在浙江创业发展,要根据针对海外人才、海外专家推出的一系列可叠加的政策制度,特别是今年7月出台的“人才新政25条”,进一步简化外籍人才入境、居留和创业审批手续,为海外人才在出入境、居留、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依法保护海外人才的合法权益,为海外人才工作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海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广泛宣传海外人才在浙江创业创新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努力让有志于来浙江创业发展的海外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熊建平副省长在2016年全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6年7月22日)

一、充分肯定我省军转安置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形成了一些有特色、有亮点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完成了安置任务。这几年,浙江的军转安置任务都比较重,平均每年1600人左右,在东部战区处于第2位。各地各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克服就业压力加大、编制职数趋紧等困难,确保军转干部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其中安置到机关的比例接近90%。二是形成了完善的安置机制。坚持公平公开、规范透明,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统一赋分标准,对军转干部进行客观全面评价。专门开发了军转安置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网上报名选岗,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今年又对省直营以下军转干部的安置办法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双选洽谈环节,方便了接收单位和军转干部间的相互沟通。三是强化了军转干部待遇保障。对企业退休军转干部,从2005年开始建立生活补贴制度,按照其职级给予一定的补贴并适时调整。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参照公务员参加医疗保险,动态调整基本退役金。通过这些措施,较好地提高了他们的待遇,保持了军转干部总体稳定。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军地双方的密切协作,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军转安置任务

今年是全面实施国防和军队改革后军转安置工作的开局之年,具有正常退役转业和军改裁员相叠加的特点。军转安置作为支持军队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希望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完成好中央下达的安置任务,并为今后几年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充分把握总体要求。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2016—2020年,全国将有35万名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我省的安置任务数约为1.3万名,今年接近2000名,比去年增加500多名,今后几年的任务可能会更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计划分配比例高。计划分配比例高、自主择业比例低,是我省军转安置工作的一大特点。前些年,我省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比例不足5%,虽然今年有了大幅提高,达到12%,但仍然为全国最低。这直接导致了我省安置任务总数居全国第11位,但计划分配任务数列全国第5位。二是师团职干部比例高。作为安置重点的计划分配师团职干部,占比达到40%,为近年来最高,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从绝对数看,师团职干部数量列全国第2位,团职干部列全国第3位。三是去发达地区的比例高。绝大多数军转干部选择安置到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根据前期审档情况,安置去向仍然集中在杭州、宁波,占了全省的54%。总之,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各地各部门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想方设法完成好。

(二)全面做好安置工作。今年军转安置工作启动比往年要晚1个月,而且又涉及新的政策调整,时间很紧,各地各部门要迅速行动,抓紧开展相关工作。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做好政策衔接。对今年的军转安置工作,中央13号文件作出了新的规定,比如,放宽了安置地去向条件、放宽了师级干部转业年龄条件、降低了自主择业门槛、调整了编制保障办法,等等。对这些新的规定和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做好与以往政策的衔接。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订配套办法,逐条对照落实,坚决杜绝增设门槛、变形走样。二是抓紧编制计划。对中央下达的安置任务,省人力社保厅要抓紧细化分解,编制具体安置计划,尽快落实到省直部门和11个市。编制安置计划,既要考虑各单位前几年的实际接收情况和空编情况,又要考虑今后5年的安置任务情况,对近几年安置任务较轻和缺编的单位,要优先安排。军转安置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带头接收,其他各单位要全力支持。尤其是中央垂直管理单位,这次中央专门作了强调,要求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发挥表率作用,认真完成所在省的安置任务。人力社保厅要做好与中央垂直管理单位的衔接,通盘考虑,排出具体计划。三是确保如期完成。虽然今年军转安置工作启动比较迟,但是总的时间要求没有变,要确保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不允许出现跨年度安置的情况。各地要倒排工作计划,明确进度节点,确保安置任务如期完成,不能因为时间紧而降低工作标准。

(三)实行严格规范安置。军转安置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从严把握,确保公平公正。一是突出重点。师团职干部历来是安置的重点和难点,省里和各地在职务安排、安置去向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倾斜政策,这些政策都要继续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军转干部,有领导职数的单位要尽量按实职安排。与此同时,对功臣模范、长期从事艰苦工作和特殊岗位的军转干部,也要按规定进行照顾安排,给予优先择岗、直接安置等适当倾斜。二是规范操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安置工作程序,提高透明度和规范性。要及时发布安置信息,公开安置流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军转干部的考核赋分、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也要及时向军转干部公开,确保军转安置工作的公信力。三要严肃纪律。军转安置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军转干部,这作为一条政治纪律。对未完成安置任务或完成任务不力、拒绝接收或变相拒绝接收军转干部的地区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领导的责任。工作中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严禁不正之风,确保军转安置工作风清气正。

(四)强化各项管理服务。要强化问题导向,根据军转干部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服务工作。一是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比例逐年提高是个趋势,今年我省已经有200多人,预计今后还将有大幅度增长。各地要在严格落实各项待遇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特点,推出针对性的管理服务措施,特别是要借助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创业氛围浓厚的优势,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对此,各地要有具体的工作方案,力争把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工作做成亮点,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二是加强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岗位安置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能够适应岗位,在岗位上发挥作用。为此,要抓好各个环节的教育培训,提高针对性,确保实效。要推进培训工作前移,在军转干部离开部队前就能充分了解安置政策,了解接收单位情况及其岗位要求,从而合理定位,选择适合的岗位。要围绕岗位实际需求,对军转干部进行专项培训,重点解决好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帮助他们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三是加强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稳定。

(五)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军转安置是一项复杂工作,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既要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又要密切协作、强化合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特别是各位分管领导,要切实履行好直接责任,亲自研究、亲自协调,层层分解落实任务,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军队和地方分别处在安置工作的上游和下游,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衔接,相互支持,共同研究解决遇到的矛盾困难。人力社保、组织、编办、政法、教育等有关部门也要加强沟通协商,共同推进安置工作,形成工作整体合力。三是加强督导检查。省人力社保厅、组织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全省工作的督促检查,掌握各地工作进展,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对接收安置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的市县,要重点帮助指导,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度缓慢的市县,要加强实地督查,确保全省军转安置工作顺利推进。

做好军转安置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军地共同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尽心尽力、扎实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今年的安置任务,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我们浙江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