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优化高校出国经费管理的探讨

浙江工业大学计划财务处 毛建荣

摘要:近年来“三公经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强烈希望对“三公经费”进行改革,提高透明度,政府也不断寻求控制“三公经费”的办法。高校作为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运行的事业单位,其“三公经费”也被纳入公开和控制范畴,这就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本文针对高校的特点,并在调研浙江省内主要高校的基础上,提出“三公经费”中的出国经费,不能简单地与政府机关部门同等对待,并对如何甄别和加强高校出国经费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出国经费;优化;高校


“三公经费”即指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公务车辆购置运行费、因公出国公务活动费的总称。近年来,“三公经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强烈希望对“三公经费”进行改革,提高透明度,政府也不断寻求控制“三公经费”的办法,加强了“三公经费”的管控力度,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有效管控“三公经费”,成为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运行的事业单位,其“三公经费”也纳入公开和控制范畴,这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高校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限制高校不合理的“三公消费”,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别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其“三公经费”有其特殊性。对高校来讲,因公出国费用主要是用于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公派学生等对外交流费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此类经费预算呈增长趋势。因此,对高校的出国经费管理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应按性质区别对待,合理把握核算与统计口径,经过甄别后真实反映高校“三公经费”支出,以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

下面基于对高校出国经费情况的调研,分析高校出国类别与内容、出国经费的来源与构成情况、造成的矛盾与问题等方面情况,提出优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高校出国经费情况分析

为分析出国经费真实情况,对浙江省高等院校进行调查表调研,共发放调查表15份,回收反馈13份。调查表要求各高校对2012年和2013年的出国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在分析出国人员类型、费用性质、出国人数、派出机构等信息内容基础上,对出国的种类细分为国外教育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教育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师资进修与培训、学生互派等交流活动及其他共6项,并且在每项内容中要求填列经费的来源。

现结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嘉兴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海洋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3所高校的调研反馈情况进行分析。

(一)高校出国经费的来源

汇总13所院校2012年和2013年实际发生的出国经费来源情况,出国经费来源有以下分布特点(见表1)。

表1 因公短期出国人员经费来源

从经费总量来看,13所高校实际发生的出国经费总数远远超过财政核定数,2012年、2013年出国经费实际支出数分别是财政核定数的2.89倍和3.03倍。但行政类经费支出额度都在财政核定数之内。

从经费来源构成看,行政类来源安排的经费占比很低,2012年占总支出金额的16.27%,2013年只占10.18%,而科研类的出国经费2012年占比为83.73%,2013年已达89.82%。在科研类的经费中,横向科研费又占40%左右。说明高校的出国项目主要还是以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主。

从经费支出趋势来看,呈增长趋势。2013年较2012年增加426.03万元,增幅4%左右;而财政预算核定数却略为降低。

因此,高校的出国经费财政核定数与实际支出偏差很大,科研类经费已成为出国经费的主要来源,对高校的出国经费有待出台新政策进行规范管理。

(二)高校出国经费支出的类别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出国经费支出中占比最大的是教育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后面依次是国外教育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师资进修与培训、学生互派等交流活动及其他项目,这表明了高校的出国经费支出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出国支出的内容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下面就几项主要的高校出国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分析。

表2 因公短期出国人员分类统计汇总

国外教育考察出国支出无论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来看都明显下降,从2012年的1289.24万元、占总支出的12.10%,到2013年的744.01万元、占总支出的6.71%。尤其是行政类经费的支出更是从1131.64万元下降到664.82万元,降幅达41.25%。说明“三公经费”管理政策实施后,高校此类出国活动明显减少。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出国支出略有增加。2013年较2012年增加支出118.27万元,该类出国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科研经费。近年来,随着高校国际化趋势的加强,教师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论坛的学科范围正在逐渐扩大,与会人员也不仅限于资历较深的教师,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在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教师积极向国际学术协会投稿并参加会议,许多青年教师也开始尝试以这种便捷的方式接轨国际。大多数教师在参加国际会议的过程中,不仅与与会者交流了科研成果,大大拓宽了学术视野,并且引进先进教学思想方法及教学管理方式,加速了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步伐。建议此类支出不应纳入“三公经费”控制范围。

教育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出国支出经费在整个高校出国经费中占比最大。2012年占总支出数的74.38%,2013年达到了78.21%,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越高、综合实力相对越强的高校,该项出国经费的支出越大。说明此类项目对增进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高校的国际影响和促进国际化也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建议此类支出不应纳入“三公经费”控制范围。

师资进修与培训的出国支出经费所占的比重不是很高(可能未全部包括三个月以上的教师培训与进修,且三个月以上的支出已列为教师培训费支出之故)。近年来,随着高校国际化趋势的发展,教师公派出国进修培训已逐渐被纳入高校发展年度规划中,高校开始主动寻求教师之间的互派项目,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交流渠道,为教师积极拓宽留学进修的路径,与更多的国外知名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关系。部分高校已把教师出国进修与培训作为教授资格评聘的必备条件之一。建议此类支出也不应纳入“三公经费”控制范围。

学生互派等交流活动的出国支出经费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012年支出占总比不到1%,2013年已占2.21%。从支出绝对数字看,2013年的244.98万元较2012年的97.56万元更是增加了近2.5倍。把学生送到海外学习,是培养提升他们国际化素质最为直接、最为客观的好方式。此项目经费支出的增加说明我省各高校对培养国际化视野学生的目标意识在不断加强。建议此类支出也不应纳入“三公经费”控制范围。

二、高校出国经费管理存在的矛盾

从调查情况看,高校的出国经费支出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出国经费支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用途上都有较大的区别。高校在执行出国经费有关制度和实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矛盾。

(一)出国经费的控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矛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0条指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第66条指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高等院校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促使高等院校通过大力推进师资的境外培训、短期访问、科学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吸取国外高校教师的先进经验,以此来推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工作。因此,浙江省不少高校都推出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尤其是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2013年度浙江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必将进一步推进全省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推进国际化必然要加大经费预算的投入,这与现行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的口径和控制是有所冲突的。

(二)财政核定出国经费的预算数与高校实际出国经费支出数的矛盾

从统计情况来看,一方面,财政每年核定给各高校的出国经费预算数明显偏低,口径上也只限于财政性经费,而高校每年实际发生的出国经费支出数,远远高于财政核定数,造成了预算控制的刚性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科研性经费的出国经费预算游离于财政核定的预算指标外,但出国经费预算往往项目批准时已列入项目预算,高校按项目预算管理只能同意其支出,而财政预算中的“出国费”并未包含,这也是造成财政核定数与高校出国经费实际支出数不符的主要原因。

(三)出国经费核算科目设置的单一性与实际工作的矛盾

目前,在财务核算科目表中,所有出国方面的支出,不分经费来源、支出内容、支出项目,都统一列在“商品与服务支出—出国费”科目中,核算科目过于单一,既不利于高校内部预算控制的执行,也不利于对高校出国经费的监督管理,还会造成高校出国经费畸高的现象,容易使外界误解,不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编制决算报表时,各高校为了不突破财政核定的出国预算数,其报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也造成了目前学校实际“出国费”科目数与决算报表中的“出国费”栏目不一致的现象。

三、优化高校出国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制定专门的高校出国经费管理办法,规范高校出国经费管理

在对待高校的出国经费管理上不能搞一刀切,建议进行分类管理。我们认为,教育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师资进修与培训、学生互派等交流活动不应纳入“三公经费”的控制范畴,建议将其单列预算计划,与出国费预算分开。

根据财政部、外交部发布的《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第22条“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规定,报财政部备案。边境地区有频繁出国任务的,其因公临时出国经费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由所在省区市财政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报财政部备案”等条款的规定,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国际化趋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建议出台一个专门的出国经费管理办法,对高校的各种出国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明确管控的重点,以进一步规范高校的出国经费管理。

(二)合理调整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确保出国经费预算的控制与执行

针对高校不同形式的出国经费开支范围,考虑到以“出国费”明细科目来核算高校所有的出国事项既无法与财政预算对接,也无法有效地控制高校的出国经费支出,在可行情况下,建议合理调整部分会计核算科目及核算内容。

方案1:在“出国费”下设相关的明细科目,这虽然有利于分清高校的出国类别,但无法彻底解决账表不一致问题。

方案2:在财政收支分类科目表既定的情况下,可否考虑在“培训费”下设“国内培训费”和“国外培训费”,在“差旅费”下设“国内差旅费”和“国际差旅费”,用于核算“教育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支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师资出国进修与培训、学生国际互派交流”等内容。对于高校的“国外教育考察”和其他的出国经费支出保留在“出国费”科目,确保预算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以及决算时账表的一致性。

方案3:直接在出国费下增设明细科目,一个反映实实在在的出国经费,另一个明细科目反映上文提到的建议不应列在“三公经费”控制范围之内的出国支出,同时明确在统计“三公经费”中的出国费时可扣除。这样,既可以维持原有的核算口径和科目,全面反映“出国费”,又解决了控制问题。

(三)简化部分出国项目的审批手续,提高管理效率

现行《浙江省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规定》第二章第五条第三款要求:“省本级各单位每次因公组派临时出国人员,应填写《浙江省省本级因公临时出国经费预算审核表》,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组团单位报送外事审批部门作为审批临时出国任务的依据,做到预算先行。”在实务工作中,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出国活动,都以教师个体团队为主,一次一人都要走整个流程,教师觉得不便,相关主管部门也疲于审批工作。能否对此类的出国,由学校外事部门和财务部门先审批,事后由学校外事部门统一进行汇总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批,在财务报销前必须取得上级批文。在简化审批后,上级部门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各单位建立因公临时出国计划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违规扩大出国经费开支范围、擅自提高经费开支标准、虚报套取出国经费、使用虚假发票报销出国费用等违纪行为,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管理,提高出国经费使用效益

出国工作管理是高校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严格出国人员的财务预算、财务审批和报销管理制度。通过强化管理,不仅能使此项工作更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大大提高出国人员学术交流、教学和科研的效果;而且能节约开支,提高出国费用支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尹平.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财会之友,2012(3):9-11.

[2]韩俊仕.“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131-132.

[3]马淑英.高校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监管[J].会计之友,2013(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