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0章 中国水灾的原因和预防

贝克 讲

荫良 译

华洋义赈会曾经统计过中国的天灾,在最近二千年中,有一千八百次以上;成灾的原因是水、旱和疫疠。大抵十年之内,总有九年受灾;其中十分之八是大水。

水灾和旱灾都是国家的大患,而水灾的损害较旱灾更大。民国十一年天津附近水灾,损失约有三万万元。民国二十年长江大水灾,损失了二十万万元。今年水灾的损失虽然还没有统计,想来总是不小。我们敢说两三次的水灾损失,一定可以抵得过全部中国的国债。

中国水灾的原因大约有三种关系:

(一)天气关系 中国的气候雨量跟太平洋的风有很大的关系。大家知道,太平洋夏季季候风从太平洋面渐渐吹到中国北部,这季候风里带来了不少水分。假如这些水分慢慢地降落下来,那么中国的北部一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假如这些水分在十天或两星期内迅速地降落下来,那么这极大的雨量一定成为水灾。反过来说,假如这季候风不来,或仅吹到一部分地方,那就一定造成全部或一部分的旱灾。这是天气的关系。

(二)地理关系 河道的容量与水灾有极大的关系。长江及其支流约有二百万平方公里。民国二十年大水灾的时候,长江水流的速率,每秒钟是八十五万立方米,但是长江的容量,每秒钟仅有六万七千立方米。长江的水不能即刻入海,势必上涨,上涨的结果自然是溃决。所以在民国二十年的时候,堤防虽然冲破了,水势还是每天上涨。这是地理的关系。

(三)土壤关系 中国长江黄河上流大都是淤泥,淤泥最容易被水冲散。黄河的水常常含有百分之四十的泥土,而每日从长江流入海中的泥土约有一百二十五万吨。这大量的淤泥有时在中流沉淀下来,可以加高河底,减少河身的容量。有时在一处淤塞起来,使上流的水不能畅流,以致泛滥。这是土壤的关系。

此外,中国的江河沿岸很少种树,因之雨量多的时候既不能储藏,水流急的时候又不能阻止。于是每有水灾,总是一发不可收拾。

预防水灾的方法极多。有人主张开浚河道,增加容量。这固然是一个治本的方法,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工程太浩大了。有人估计过这工程,把长江从宜昌起到海岸止挖深三英尺,要用最大的挖泥机三百二十七架,费用需三万万元左右。这一笔大款子,一时自然无从设法。即使设法筹到,进行工作,而上流的淤泥不清,仍然可以把河底填高,所以开浚的工作只能在某一部分实施,要全部开浚,现在是不可能的。

有人主张开浚湖泽,增加蓄水量。这也是一个治本的方法。长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微山湖都是很好的蓄水池。但是,这些湖泽现在的容量,已比二千年或五百年前小得多了。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江河淤泥沉淀,使湖底加高。第二是居民与水争地,使湖面窄小。所以,在没有把处理淤泥的方法想妥以前,开浚湖泽的工作是用力多而得益少的。

有人主张种树,阻止水流,这自然也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中国的长江黄河上流,较海岸要高出四五千尺。如果黄河沿岸完全种起树来,种树的区域一定很大,种树的经费一定很多,养树的工作一定很繁重,目前自然无从设法。可是种树是极好的防水方法,中国政府应当在可能范围内渐渐进行。

据我的经验和这次视察江河灾区的结果看来,中国救灾的主要方法还是堤防。这次长江的大水,如果没有二十一年所筑的堤防,如果没有军民的抢险,汉口是决不能幸免的。反之,黄河方面,因为事前没有注意堤防,事后又不能立即抢险,河水溃决后,就只有忍着吃苦了。这次山东方面的水灾,据最近的报告,水淹的地方有二千方里,全部损失至少在六千万以上。假如事前能够筑堤,事后立即抢险,所费不过数十万。这是一件多么不经济的事啊!

我所主张的堤防,应该完全利用科学方法,使它坚固不破。沿岸的交通网,如电话电报站,应尽量增加,一有变故,各地均可预防。我知道两年前黄河沿岸只有两个视察报告站,现在也只有十九个站,这是不够应用的。

我所主张的抢险,应该利用军事方法,军民合作。抢险是一件苦事,做抢险工作的人应该有一定期限。过了这期限之后,应该让他们休息,另派别人来代替。工作时间的饮食应该丰富;地方长官应该以身作则。像这次汉口的抢险工作,是值得钦佩的。

我希望中国的政府和国民,今后要尽力筑堤和护堤。出险的时候,应该用全副力量去抢险。同时对于开浚河道,开浚湖泽,种树,这三件工作,应该由专家设计,渐渐筹款施行,循序而进;中国的水患一定可以免除的。

(一)开浚河道、开浚湖泊、种树,这三件工作是防灾的好方法,筑堤和抢险没有那么好。可是作者认为筑堤和抢险是主要方法,这是从缓急利害上来考虑的。前三件工作虽好,但是缓不济急,而且目前不能立即实施,当然只有就办得到的先做了。

(二)筑堤和抢险原是历来相传的老方法,作者却有修正的主张。从这里,也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