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8章 子产执政
张荫麟
子产知道那习于因循苟且的郑国,非经过一番革新整饬,不足以应付危局。他把全国的田土重新勘定疆界,划分沟洫。把侵占的充公,或者归还原主。规定若干家为一个合作的单位,若干家共用一口井。令诸色人等各有制服。编定刑法,铸成刑书,向人民公布。把军赋增加,以充实郑国的自卫力。为着这些,尤其为着田赋的事,他不知受了多少咒骂。但他一概不管,他说:苟有利于国家,生死不改。
但子产对于舆论从不肯加以干涉。当时都中有一处公共场所,叫做“乡校”(大约是供乡射的地方),人民时常聚集其中,议论执政。有人劝子产,何不把乡校毁掉。子产说:为什么?人家早晚到那里闲坐,议论执政的长短,正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把乡校毁掉?我听说忠爱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威吓可以防止怨恨。若用威吓,固然可使怨声暂时停止,但民怨像大川一般,堤防虽密,一旦溃决,便不知要伤多少人,那时抢救也来不及了。不如留些少缺口,给它宣泄;不如让我受些谤言,以作药石。
子产从政一年后,人民唱道:
取我衣冠而褚(贮)之!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过了二年,人民又唱道: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的政令,说得出就要做到;若行不通,他就干脆不说。有一回,大夫丰卷为着供祭祀,要举行狩猎,子产不准。丰卷大怒,回去便征调人民。子产马上辞职,向晋国出走。幸而当时郑国最有势力的罕氏子皮拥护子产,把丰卷驱逐了,子产才复职,却保留了丰卷的田产。过了三年,召他回国,把田产还他。
子产对于传说的迷信,毫不迁就。有一次,火宿(即心宿)出现不久,接着起了一阵大风。祝官裨灶说了一阵鬼话之后,请求子产拿宝玉去禳祭,以为否则郑国将有大火。子产不听。凑巧在几天之后,郑都有一家失火。灾后,裨灶又请求子产拿宝玉去禳祭,以为否则又将有大火。子产还是不听。郑人纷纷替裨灶说话,连子产的同僚也来质问。子产答道:天象远,人事近,彼此是不相关涉的。怎能靠天象预知人事?而且裨灶哪里懂得天象!他胡说得多了,难道不会偶中?次年,郑都大水。郑人纷传洧渊有二龙相斗,请求祭龙。子产不许,答道:我们争斗碍不着龙,为什么龙争斗却碍着我们?上面讲的都是子产在内政上的措施。但最费他心力的还是对外的问题。在这方面,他集中了全国的人才。当时冯简子最能决断大事;游吉长得秀美,举止又温文,宜于交际;公孙挥熟悉外国的情形,又善于措词;裨谌最多谋略,但他要在野外想才能想出好计,回到城中便如常人一般。子产遇着外交大事,大抵先向公孙挥询问外国的情形,并令他把该说的话多多预备。然后和裨谌乘车到野外筹画。筹画所得,请冯简子决断。办法决定了,便交游吉去执行。因此郑国在外交上很少吃亏。
(一)“子产不毁乡校”是个有名的故事。历来遇到压迫舆论的措施,谏劝和反对的人常常引用它。
(二)人民的第一个歌,表示对于子产改革政治的反感。待唱第二个歌,那已经受到政治改革的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