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与灾害
第一节 气候与物候
高家堡镇位于神木县中部,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地区,东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春季升温快、日较差大、干燥;夏季干燥而较热;秋季天气晴朗,凉爽宜人;冬季漫长而严寒。全年日照丰富,干燥,冷热变化剧烈,大风和风沙多。
四季气候简述
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
春季(3月至5月):春季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较快,3月的月平均气温为3.4℃,4月即升到11.6℃,5月已升到18.1℃,冷空气入侵频繁,冷热变化剧烈,日较差大,平均日较差达14.8℃。容易出现晚霜冻,有(农历)“四月八,冻死黑豆夹”的农谚。雨水渐增,季平均降水量62.2毫米,占全年总量15.2%,降水远较蒸发量少,旱灾威胁很大,是最干燥的季节,平均相对湿度41%。由于干旱少雨,地表干松,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天气较多,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容易出现,是一年中大风、风沙最多的季节。
夏季(6月至8月):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低值系统影响,高温炎热,雨水集中。3个月中月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月平均最高气温在28℃以上,6月至8月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41.2℃、39.6℃、37.0℃。夏季雨量集中,季平均降水量258.6毫米,降水量占全年的63.0%,季平均≥0.1毫米的降雨日31.9天。夏季降水又以7、8月为最多,平均月降水量分别为105.8毫米、102.0毫米。夏季降水的另一特点是变率大,不稳定,易出现暴雨天气,就全省来说,本地区是一个暴雨多发区,季平均暴雨日0.7天。6月出现暴雨日数占总暴雨日数的10%,7月至8月占82%。对流性天气多,常伴随短时雷雨、大风、冰雹,易出现短时强降水。季平均雷暴日23.9天,冰雹日1天。
秋季(9月至11月):随着强冷空气的入侵,温度逐渐下降,月平均气温下降速度达5.4℃—8.4℃。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降雨减少,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季平均降水量81.3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19.8%。其中9月份降水量53.9毫米,占季降水量的66.3%,个别年份仍有大雨、暴雨出现。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易出现连阴雨。秋季强冷空气活动常常促使初霜冻出现。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影响,盛行寒冷而干燥的西北风,气温下降,12月平均气温-6.3℃,1月份是一年中的最冷月,平均气温-8.6℃,2月平均气温-3.5℃。滴水成冰,河流封冻,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46厘米。降雪稀少,季降水量8.2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最大积雪深度12厘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144天。
气候要素综述
据神木气象站1957年至2014年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气温9.2℃;7月平均气温24.2℃,为气温最高的月份,1月平均气温-8.6℃,为气温最低的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41.2℃,年极端最低气温-29.0℃;最大冻土深度1.46米。年平均降水量410.3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降水量为819.1毫米,最少年降水量108.6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141.1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占年降水量的76%。风向季节性强,冬季盛行西北风或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或偏南风;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大风速20.7米/秒。年平均蒸发量1903.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4%。年平均日照时数2715.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见表2-3-1、表2-3-2、图2-6、图2-7)。
图2-6 神木气象站1957—2014年平均气温
图2-7 神木气象站1957—2014年降水量
表2-3-1 神木气象站主要气象要素统计表
表2-3-2 神木不同年降水量的频率和保证率(1957—2014年)
神木气象站测得≥0℃的平均积温3952.3℃,持续262天;≥10℃的平均积温3584.6℃,持续188天;≥15℃的平均积温3057.1℃,持续146天;≥20℃的平均积温2142.3℃,持续94天。
太阳年总辐射量141.86千卡/平方厘米,生物辐射量为70.93千卡/平方厘米。多日照、强辐射。适宜作物生长与干物质的积累,但光能利用率很低,主要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仅0.17%—1.76%,同时也说明潜力很大。
物候
镇域范围内地理位置及地貌、气候无明显差别,故物候现象也无明显差异。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大地解冻,冰河开消,风沙时至,草木萌发。冬眠动物,渐次苏醒。乌边(鹰)归来,驴马交配,绵羊生羔。农事已始,谚云“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惊蛰不停牛”。
春分前后,气温骤升,冬眠动物,出露地面,蠢蠢欲动。时适播种小麦、豌豆、扁豆。早种作物,覆膜培植。谚云:“九尽春风头,麦子种在地里头。”
清明前后,惠风和熏,河冰尽消,可闻初雷,沙尘屡起。苜蓿发芽,红杏闹春,草木青青。牛羊跑青,猫狗交配。大雁北翔,小燕南来,霜终。时适植树造林、修剪果木、栽葱种菜。谚云“好雁不沾霜”。
谷雨前后,气温稳定,雨量增多。马茹茹、桃树次第开花,百草萋萋,春意盎然。马驴跑青,河塘蛙鸣,山羊生春羔,爪绒剪羊毛。时适种玉米高粱、花生黄豆,培育稻秧。谚云“柠条开花花,老婆种瓜瓜,‘炭猫儿’回家家”。
立夏前后,升温明显。海棠儿、海红子开花,布谷始鸣。时适种谷子黑豆,移种秧苗。谚云“立了夏,风死下”“立夏慌忙混种田”。
小满前后,苜蓿、豌豆开花,鹁鹁扯儿始鸣。时适玉米、高粱间苗,种糜黍豆瓜。谚云“小满前后,安瓜种豆”“小满前后乱种田”。
芒种前后,山鸡孵卵,耕牛交配。时适甘蓝、苤蓝育苗,山地赶种糜谷土豆。谚云“忙种糜子急种谷”。
夏至前后,三庚数伏,天气炎热,雨季将临。豌豆结角,开镰收麦,播种回茬糜谷。谚云“头伏荞麦二伏菜”。
小暑大暑,天气燠热,多降暴雨。防汛防雹,积肥施肥。瓜果飘香,夏葱上市。谚云“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立秋过后,暑去凉来,降水渐少,天高气爽,秋蝉始鸣,时适种“马腿大白菜”。谚云“一场秋雨一场寒”。
处暑过后,气温走低,暴雨终止。百草秋禾,穗齐籽实。定苗锄草,玉米追肥。谚云“处暑不出头,不如砍得喂老牛”。
白露过后,草木枯黄,秋色斑斓,绵羊交配,始收黄芥儿、小豆麻子。谚云“白露前后,打花麻收小豆”。
秋分前后,可见早霜,猫狗交配,始收糜黍、豇豆绿豆。谚云“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前后,降温继续,树叶始黄,大雁南飞,时适收谷稻高粱、玉米红枣。修剪树木,饲草储藏。谚云“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
霜降前后,可见初雪,秋声瑟瑟,草木萧落,鸡换羽毛,山羊交配。时适收黑豆秋菜。谚云“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没生熟”。
立冬前后,天气骤冷,北风呼啸,河沿初凌。深翻土地,灌水保墒。冬眠动物,入地蛰伏,大地封冻。谚云“立冬阴山地不开”。
小雪大雪,寒流来袭,河水封冻,食肉置外,冻结不消。谚云“大雪小雪,杀猪卧羊”。
冬至过后,开始数九,天寒日短,地冻三尺。谚云“头九二九,拉门叫狗”。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严寒至极。谚云“小寒大寒,冻死老汉”“三九四九,冻烂碓臼”。
立春过后,严冬已尽,大地回春,冰河开消。谚云“五九六九,水在浮头”。
雨水过后,升温继续,降雨渐多,春光明媚。谚云“七九八九,开门大走”。
常见物侯指标见表2-3-3、表2-3-4和表2-3-5。
表2-3-3 树木类统计简表
表2-3-4 作物类统计简表
表2-3-5 气候类统计简表
第二节 灾害与防治
灾害
影响全镇生产生活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水灾、大风、虫灾等。《延绥镇志》《榆林府志》和《神木县志》记载历代灾害频发,其中虽无本地灾害具体情况,但应与区域情况大致相同。本节仅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灾情记述。
干旱 镇域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接壤地带,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本地干旱及旱灾频繁发生,故有“十年九旱”之说。
1951年旱灾,农作物减产36%。1955年大旱,部分地区雹旱灾,粮食亩产仅32斤。1957年旱、涝、冻灾严重,平均亩产40斤(山地25斤,水地100—120斤)。1962年大旱。1972年大旱。1980年夏旱灾严重。1984年春季大旱。1992年大旱,无论是旱灾程度还是损失都超过1965年双百日大旱,建国后罕见。1995年大旱较1992年轻。1997年大旱造成农业生产大灾。1995年至1996年,旱雹涝灾,1997年特大旱灾,山地绝收,水地减产一半。1998年春季大旱,特大旱灾山地绝收,水地略有收成。1999年春季大旱,特大旱灾山地绝收,水地略有收成,较1998年更严重。
冰雹 本地区冰雹多伴随于3—10月的雷雨中,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降雹日的86%,其中8月最多,占20.4%。本地区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25日,最晚出现在10月27日。冰雹多出现在下午2—6时。降雹时间平均7分钟,最长35分钟。其特点是冰雹直径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冰雹强度也越大,受灾越严重。最大积雹深度为12厘米,本区域内降雹最大的一次是1965年5月19日,冰雹平均重量为13克,最大重为23克。冰雹路径,因为冰雹产生于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并受地形的制约,多造成局部危害,故有“雹打一条线,不走新路走老路”的说法。经调查发现,神木县冰雹移动主要路线有3条。其中一条起源于锦界和大保当两镇,在高家堡汇合后,经乔岔滩、万镇南下出神木县境,因此本地区是冰雹的易发地段。冰雹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轻者使作物枝叶果实受损,生长发育受到限制;重者击落果实,砸断主杆,造成颗粒无收。
民国八年(1919),阳畔等地雹灾。民国十九年(1930),雹灾,秋禾尽摧。1955年,部分地区雹灾。1954年5月21日,下午遇杏子大的冰雹,六、七乡收成无几。1956年9月雹灾。1964年秋,137个生产队雹灾。1965年,大旱成灾,4月降春雨后至8月百余天无雨。1966年,春荒夏雨。1979年夏,发生虫灾、雹灾。1984年和1990年7月10日,木瓜山村雹灾。
霜冻 本地霜冻以早霜成灾最多。初霜平均出现在10月3日,最早9月15日,最晚10月16日,早晚相差31天;晚霜平均于4月16日终止,最早3月22日,最晚5月16日,早晚相差55天。无霜期169天。境内新中国成立前霜冻灾害较多,新中国成立后霜冻灾害较少,最严重的一次是1980年8月,霜冻成灾,糜子、高粱、谷子等晚熟秋禾皆冻死,减产七成以上。
水灾 本地暴雨易发,日降水量100—200毫米的大暴雨时有出现,以日降水量50—100毫米的暴雨出现频率最高,占总数的88%;暴雨最早始于6月上旬,最晚终于9月下旬。主要集中在7—8月,占80%。大暴雨引发水灾严重,主要对秃尾河滩地、各沟道农田与两侧村民房屋损毁较大。
1954年9月4日,秋雨过多,洪水冲走1人,房屋塌457间,损失水地109亩,耕地受灾面积1704.55亩,其中重灾970.05亩,政府采取发放救济款粮和组织生产自救的方式救灾,避免了出卖耕牛和逃荒。1956年7月2日,发洪水,冲走青杨岔修公路搭拱架的木料。同年,粮食亩产70斤。川水地区连阴雨,1961年至1985年期间,均不同程度遭受水灾侵害。特别是1971年夏,本地区3日内降水400毫米,山洪暴发,多处公路、电话线路中断,大面积农田被冲毁,损失巨大。1984年、1995年8月初至中秋节,秋雨连绵,达半月之久。2007年,秋雨连绵20余日。锦界园区建成后,园区的两条排洪渠汇集到桑树渠村,加大了桑树渠等村的防洪压力。2013年7月,锦界降暴雨,神树沟段排洪渠约2000米被洪水冲垮,导致200亩农田被毁,部分房屋受损,镇政府组织群众连夜转移。2014年9月,降雨并伴有冰雹,永利河川受灾严重,损毁农作物面积9670亩,道路97.1千米,沿河部分桥梁、大坝损毁严重,累计损失566.6万余元。
大风 本地处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大风一般由寒潮或雷暴强对流天气引起,神木气象站测得年平均大风日数5.3天。风沙危害更重,常常破坏建筑物,出现树木折断、广告牌倒塌、高空坠物伤人事件,大风刮蚀地皮、吹毁林草,覆压农田、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还会造成农作物倒伏等,严重地影响着农、林、牧各业的发展。1952年春,发生大风沙尘暴,大风携带沙子掩埋部分房屋等设施。1954年,遭受风沙灾害。1966年4月,发生8级大风,造成危害较大。后随着绿化区域扩大,沙尘天气减少。
虫灾 农作物主要遭黏虫的侵害,粮食损失较大。1954年,四乡遭受黏虫灾害。1956年7月,川水地区连阴雨后发生严重虫灾,扑杀3天。1958年,发生虫灾。1979年夏,发生虫灾。1980年和1981年夏,连续发生小麦严重虫灾。
1953年,本地遭受灾情较重。可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情况,1953年高家堡区灾情见表2-3-6。
表2-3-6 1953年高家堡区灾情统计表
续表
防治
干旱防治 抗旱的措施较多,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同时防止水土流失;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如人工增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等。同时注意气象预报,提前做好抗旱准备。
冰雹防治 冰雹危害大,防治困难也较大。历史上人们防雹的办法,是在有作物的地方看云的走向、风向插花点火,点火点选择在上风头的高地上,以便火烟升起后,能将农作物种植面覆盖住,因气温升高而达到防雹目的,此法对空气污染较大且效果甚微。新中国成立前后,人们发明了用土火炮防雹的办法,即在铁管里装上火药,用泥、石子将管口封严,炮口对准云头,引火发射,将火球直射云端,冲散本区域集聚的乌云,防止冰雹的形成,这种方法效果较点火要好得多,但易促使云头游走。此处发炮,云便游往别处,使别处受灾更为严重,故要各地都发炮防治,才能达到大面积防雹的目的。土火炮安全性差,已禁止使用。使用“三七”高炮和增雨火箭防雹,效果好,安全性高。
霜冻防治 历史上人们防霜,主要凭经验观察天气,若有降霜的预兆,即在当日深夜或次日凌晨到农田里择地插花点火,可以起到防霜的作用,但如判断不准,易形成浪费。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气象预报,每当气温骤降,早霜到来时,有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电话等途径通知各乡镇及广大群众组织点火。防治霜冻还可采用地膜覆盖,以水增温和喷洒化学保温剂等。
水灾防治 镇域有秃尾河及其多条支流贯穿其中,且人畜与农作物种植大都分布在沟道滩地中,因此雨季防洪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前,官府不设防汛机构,群众只能各自为阵,疏挖简易排洪渠道,若遇山洪则无能为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防灾抗灾。20世纪70年代以后,县政府每年6月至9月汛期成立防汛指挥部。镇防洪机构在汛期保证信息传递,时刻观察该河道水位上涨情况及水库、土坝牢固情况,确保遇特殊情况时,通知疏散居民。
大风防治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表覆盖植被较少,人们对风沙防治意识淡薄,大面积开垦种地,地表植被进一步破坏,风沙侵害进一步加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防风固沙工作极为重视,大量投资,发动当地村民植树造林,对当地防治沙漠化起到很大作用。1999年后,再造秀美山川,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防风固沙成效明显。
虫灾防治 虫灾虽不可预见,但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相生相克、相互平衡的规律,不大肆破坏某个环节,是防治虫灾的根本。
环境污染与防治 锦界工业区建成后,工业项目逐渐增多,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另外,榆阳区内化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对红柳沟水质亦有影响。环境部门虽然开展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但高家堡地处下风向和秃尾河下游,废气、污水等污染物对环境,特别是河流水质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地膜的大量使用,对土壤环境亦有不良影响。
地质灾害与防治 土石山区易发生崩塌和落石,对道路行人安全造成威胁;黄土山崖上的窑洞在雨季会发生滑坡灾害,如20世纪70年代,王界村窑洞垮塌造成多人死亡。这是本地易发的两种地质灾害。对于高危地质灾害,除安排专人监测,实行人员避让之外,县政府制订治理工程计划,由镇政府或国土资源、交通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2009年3月,治理左渠村、团团沟村岩质崩塌;2014年10月,治理喇嘛河岩质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