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溪:杭州西溪地理文化教育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西溪的人文地理

【阅读导语】

上一节我们谈论了西溪的自然地理,了解了西溪的一方水土,在这一方水土上,又生活着怎样的“一方人”呢?这一节,我们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谈谈西溪的人文地理,重点介绍西溪的农业经济、水利交通和湿地公园。

一、西溪农业经济发展

(一) 粮食生产

水稻是人类最早驯化和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良渚文化遗址中,考古已经发现了水稻的遗存。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就以稻谷为生,稻米是先民们的主食。西溪在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经很发达了,当地百姓以稻米为基本口粮。

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西溪地区也经过几年的试种和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达到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西溪主要有早稻和晚稻两个品种:早稻以“广六矮六号”为主,每年3月底播种,7月底收割;晚稻属于粳稻品种,每年6月播种,10月底收割。西溪农民经过一年的耕种,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目前,随着杭州城市向西面扩展,许多稻田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如古荡、蒋村、骆家庄一带,稻田已荡然无存。

(二) 渔牧生产

西溪除了溪和河,塘也是一大特色,水塘占据重要的位置,大大小小有2000多口,因此,有“百条河千口塘”的说法。西溪的水塘,只有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大部分都是人工围成的。

古时候,西溪当地老百姓,因地制宜,“靠水吃水”,开始在河中捕鱼,发展渔业经济,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围塘人工养鱼。西溪湿地的水质较好,清澈照人,下层又充满大量沼泽淤泥,富含腐殖质,这使得水草丰美,特别适合养鱼。随着人口的增加,鱼塘越来越多,渐渐无塘可围,因此,当地的天然湖泊经过人工改造,也变成了鱼塘。目前,在2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保护范围内就有鱼塘1万多个。

西溪捕鱼

(三) 茶叶蚕桑

明清时期,西溪的农业经济中茶叶蚕桑已是一大重点。西溪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山林茂密,溪水叮咚,空气湿润,加之地质条件优厚,岩层中矿物元素丰富,出产的茶叶也属上乘,古时就有“宜种茶,产好茶”的定论,明清学者也书著中也有所提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茶叶生产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今,为响应“优茶优价”的号召,西溪龙坞一带茶农注重“种好茶、采好茶、炒好茶”,以开茶节来展示“龙井”等茶文化,茶叶也成为当地人们副业的主要收入之一。

古语有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古代只要种了5亩的桑林,就可以衣食无忧,可见桑树在古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西溪处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古时西溪人把养蚕作为主业。他们种桑养蚕十分讲究,严格按照四季时令来种植养护,大致从正月立春忙到七月方歇。20世纪80年代,西溪古荡地区就有桑园305亩,可养蚕产茧634担。桑树除桑叶可养蚕外,树干可造农具家具、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葚果可入药,所谓全树皆有价值。现在,由于杭州城市的西扩,西溪一带过去桑树成荫、家家养蚕的盛况已经基本上消失不见了。

(四) 果蔬种植

从明代开始,西溪地区就一直大量种植蔬菜,也成为杭州居民主要的蔬菜供应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西溪的蔬菜生产依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当地开辟出100公顷的土地作为蔬菜基地。到了2002年,西溪建设了多个蔬菜基地。如南村蔬菜基地,年生产各类蔬菜达195吨之多。

由于土壤肥沃,雨量适合,气候适宜,蔬菜品种繁多,质量较好,南瓜、冬瓜、苦瓜、菠菜、西红柿、刀豆、葫芦、莴苣、茄子、茭白、慈菇等各类蔬菜,基本上能供应一年四季之用。

二、西溪的水利和交通

(一) 水利

1.西溪的多水现状

从地表特征来看,处于杭州市西部低山丘陵区与杭嘉湖平原过渡地带的西溪是多水之地。这个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面率高达70%,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典型的湿地。从气候特征来看,西溪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由于季风的关系,每年春末夏初的时候,容易产生范围广、时间长、总量大的降水,就是我们俗称的“梅雨”。到了夏秋季节,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繁,降雨来势凶猛、雨量较大,俗称“台风”。梅雨和台风成了洪水的主要原因。

2.西溪的洪涝灾害

西溪存在自然环境多雨水、季风气候的特征,西溪近几年出现了几次主要的洪涝灾害。比较近的一次是2007年国庆期间,第16号“罗莎”强台风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杭州市主城区从10月6日下午开始降雨,到9日的5时,最大24小时降雨量208.7毫米,降雨强度达到20年一遇。由于当时西溪湿地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中,无法投入运行,导致上游洪水进入湿地,西溪湿地水位高达3. 48米,部分房屋建筑进水,湿地植物园内的地下长廊全部被淹。

3.西溪的治水情况

西溪湿地在杭州西部防洪工程中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必须承担区域滞洪任务。因此,规划采取“一滞、二排、三控”等措施,最大限度减轻上游地区防洪损失。另外,西溪湿地的综合保护工程将按照“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通过“缩减人口、河道疏浚、截污纳管、配水、护岸、控制游客总量、生物净化、河道长效管理”等措施,改善西溪的水环境。

(二) 交通

1.船的盛行

提到西溪的交通,最有特色的就是舟楫。在西溪历史上,水路交通一直处于主要地位。秦汉时期,西溪地区一半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秦汉以后,西溪沼泽遍布,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当地先民捕鱼、采摘、挖掘、打捞,都离不开舟楫。到了明末清初,许多文人学士由于不满朝政更替,来到世外桃源般的西溪隐居。河渚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些自然村落,村民们虽然无田可种,但也顺应自然,捕鱼养蚕,自给自足。

西溪的船

2.船的种类

西溪具有“溪河多窄”的水文特点。因此,西溪的水路交通“不容巨船”,没有西湖上那样“画舫”、“楼船”等较大的船。西溪的船只有扁舟、瓜皮舟、小舟、艇子、瓜皮艇、采菱船、卖鱼船、摇橹船等小船,具有窄小的特点。这些船过去大多由木、竹等材料制作,现在也有水泥制作的。

西溪湿地水道纵横,四通八达,船运的工具可以分为班船、“划子”和运输船三种。班船,俗称“杭船”,从清末到抗战前一直存在。船主雇用数名伙计,每天一班,从留下经沿山河到松木场,共9000米,全程需要约两个半小时,客货兼运。运输船主要用来运输茶叶。留下镇是龙井茶的集散地,茶商云集,茶行收购的茶叶在留下包装好后,雇用5吨或10吨的木船,运到上海和北方各地。“划子”,比西湖的手划船还要小,因为形状像瓜皮,又叫瓜皮船。船上一般两位妇女,一位在船头扳桨,一位在船尾划桨,速度很快,留下镇到松木场的9000米路只要行一个半小时即到。这种“划子”到余杭、闲林、三墩、仓前等地都可以自由来去,非常方便。

3.船的变迁

早些时候,西溪蒹葭里一带几乎户户有船,停在门前屋后的水域,就像城市家庭的自行车停在院子里一样,平时外出都用小船。2003年开始,有了电瓶船,不用手划,还装有顶棚,四周透空,视线较好,船内还会有简易沙发和茶几。20世纪70年代前,西溪地区还有“水上人家”,以船为家,在船上生活。

随着公路、桥梁、地铁的兴建,运输量大大提高,西溪地区的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车代步、乘公交汽车“绿色出行”成为人们的新选择。现在,需要用船的行业逐渐减少,船运便自然慢慢退出历史交通舞台。但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乘船游西溪成为游客喜爱的一种方式。今天,西溪的航运船变为水上游船,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一) 湿地公园的建设背景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海洋被称为“地球之心”;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7处。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西溪湿地作为杭州的“城市绿肾”,对改善杭州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的生态质量,有着关键性的重要作用。从汉晋至今的两千多年来,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对东苕溪水患多年治理,使西溪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但是,自民国以来,西溪这一城市湿地资源受到大面积的破坏,在城市化进程中,西溪湿地逐渐被蚕食,从历史上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10.08平方公里。人类活动使得水域污染、河道阻塞、生产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因此,保护西溪湿地势在必行。

(二) 湿地公园的开发改造

2002年7月,杭州市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林业大学、杭州市园林设计院等多家设计单位,规划设计西溪湿地保护区。2003年8月,在中共杭州市市委和市政府的指示下,有关部门根据世界《湿地公约》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精神,作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确立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发展原则,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综合保护和建设的规划面积是10.08平方公里,将分成三期实施。

1.综合保护一期工程

综合保护一期工程面积为3.46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主要是对湿地核心区块进行保护和利用,重点保护秋雪庵保护区和曲水庵保护区。由于大量的违章建筑,生活垃圾过度排放,这使得原本柔美的景色渐渐衰落。因此,一期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减少湿地人口和污染源,在2003年12月启动征迁工作,到2004年10月,一期保护工程范围内的624户农居全部迁出,并完成了拆除地块的复绿工作。

在征地动迁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同步开展。一期工程邀请了生态、古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到现场指导工程施工,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三个保护区,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优良、最精华、最具特色的区块进行了相对封闭的保护,并且加强地形整理,对塘堤和大树根基进行加固保护,另外,还在可控范围内栽种水生植物1万多平方米。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在2005年5月1日前完成。

2.综合保护二期工程

综合保护二期工程面积为4.89平方公里,总投资36.3亿元人民币,在2006年5月启动,重点是对西溪湿地内和花蒋路两侧的农居进行拆迁,创造一个良好的农耕、渔耕生态环境,同时恢复当地的历史与民俗文化景点,并且建立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二期工程首先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功能定位:湿地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展示功能、湿地生态的休闲观光旅游功能、湿地生态的科学研究功能、湿地生态的科普教育功能。通过综合二期保护工程,将完整展示公园的独特魅力以及一个以体现湿地生态环境的“野趣”、“幽深”为特征的良性自然生命系统。二期工程主要实施了以下项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民俗和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和完善科研科普体系、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在2007年年底完成。

3.综合保护三期工程

综合保护三期工程面积为3.15平方公里,投资30亿元人民币,主要内容是保护培育区和自然景观游览区。整个三期工程的规划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带、两片、多点”,“一带”就是指以五常港为中心,渗透至规划地块内部的自然景观带。“两片”是指以五常港为轴,分为西片与东片。“多点”是指在西片范围内建设展示五常风情的五常民俗文化村、龙舟竞渡、观音庵等多个景点。综合保护三期工程于2008年年底完成。

(三) 湿地公园的景观概况

1.园区布局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

三区:一指东部,东起紫金港路绿带西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新路延伸段,西部的界线为千斤漾至包家塘港(蒋村港),总面积约2.70平方公里,基本是鱼塘湿地,有少量河港,区内旅游资源极少,实行完全封闭;二指西部,东起长家滩港,南起五常大道,西至绕城公路绿地东侧,北至新开河,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该区也属鱼塘湿地,河港较少,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也不多,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三指中部,东起千斤漾至包家塘港,南起沿山河,北至文新路延伸段,西部的界线北段起自绕城公路绿化带东侧、向南折至年家港(新开河)、朝天暮漾,再往南至长家滩,总面积约5.90平方公里,除鱼塘湿地外,河网稠密,湿地自然景观最为明显,且历史人文遗址较多,为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

一廊:是一条50米宽的多层次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

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荫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2.湿地景观

(1)七大景观

水域景观:是西溪湿地的主要景观。西溪湿地中有6条纵横交错的河流,这些水道曲折迂回,形成了舟移景异的水陆特色景观。

地貌景观:大面积水域围着星星点点的洲岛,岛上起起伏伏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形成了良好的地貌景观,也给西溪多样的飞禽走兽们提供了栖息之地。

生物景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大量种植花卉、芦苇等植物,点缀四季的风景。古樟树苍翠挺拔;河塘两岸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显得婀娜多姿;南岸的梅竹山庄,有“西溪探梅”的美誉。动物种类也丰富多彩,时常可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天象景观:即日月星空、云霞雨雾等构成的景观,公园内除了“蒹葭泛月”等个别景点可以作天象景观,其余均由游人应时、应地观赏。

诗词、碑刻胜迹景观:西溪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在西溪留下了众多的诗词字画。

建筑遗址景观:建筑遗址景观包括庵堂、祠庙、民居、村舍、草堂、别墅、桥、亭、御道、牌楼等。深潭口就有保存完好的民居等传统特色建筑,粉墙黛瓦,极具江南特色。

风物景观:端午的“龙舟胜会”、元宵的“集市灯会”、立夏的“民俗野餐”等都是风物景观。

(2)三堤十景

三堤:分别是福堤、绿堤、寿堤。三堤选取这样的名字,是为了和“福禄寿”谐音,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的美好传承与创新,是对八方游客的美好祝福。

十景:分别是秋芦飞雪、渔村烟雨、火柿映波、莲滩鹭影、龙舟胜会、河渚听曲、洪园余韵、高庄宸迹、蒹葭泛月、曲水寻梅。其中,秋芦飞雪的景色适合在冬季游览。另外,早在2008年,五常龙舟胜会作为民俗类端午节组成部分,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迈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这无疑是西溪“文化湿地”品牌的一张重要的“金名片”。

福堤

【结语】 西溪是一个典型的水乡,水多地少,这样的自然地理直接影响到了西溪地区农业经济的结构,不再是单纯种植水稻,而是渔牧、蚕桑、茶叶、果蔬多元的农业经济。西溪多水,也使得该地区成为一个水利发达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洪涝灾害多发之地。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之后,西溪湿地被很好地保护起来,西溪也向着更好的生态平衡发展。

互动天地[梳理·探究·实践]

1.读完这一章,相信你现在一定对西溪的地理有了全面的认识,西溪的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向同伴做一个介绍。

2.西溪有山有水,你能说说西溪山水的特点吗?试着归纳几条。

3.西溪的农业、交通等人文地理,与西溪的自然地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4.西溪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有很多省级、国家级保护物种,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生物,制作一份介绍材料,为生态保护出力。

5.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优良,风景优美,其中“西溪十景”非常有名,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处景色进行实地考察,并写一份景点介绍,向别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