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国内外有关沉默螺旋理论的整体研究
一、国内有关沉默螺旋理论的整体研究
目前国内最大最权威的研究论文数据库是CNKI,因此笔者首先对国内有关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搜索。在CNKI上以“沉默螺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文献3673篇。但经过梳理笔者发现,这其中涵盖大量的文中有关键词“螺旋”的理工类文献。因此,笔者又以“沉默螺旋理论”为关键词,搜索到1988年到2013年25年间发表的共1738篇文献,经过最终筛查,与媒介有关的研究共计873篇。笔者又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沉默螺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423篇相关文献,经过大量比对,大多文献已在CNKI中收录。而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中,没有搜到相关文献。因此,笔者以CNKI上的873篇与媒介有关的沉默螺旋理论相关研究为准,作为参考资料(见表1-1)。
表1-11988-2013年各年度发表的与沉默螺旋理论和媒介相关的论文数量

这些文献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的研究:
(1)对沉默螺旋理论本身的研究。包括认为沉默螺旋理论仍起作用的研究和“反沉默螺旋”研究。这部分研究以沉默螺旋理论本身为研究对象,剖析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条件和观点在新环境下是否适用。
(2)运用沉默螺旋理论解释社会现象或网络舆论事件的研究。这部分研究不以分析沉默螺旋理论为目的,仍停留在理论应用层面,并不针对沉默螺旋理论本身进行思考和研究,而是以沉默螺旋理论为基础分析当下的舆论现象和事件,其中不乏大量的对社会或网络事件的个案研究。
(3)不以沉默螺旋理论为对象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并不以沉默螺旋理论为主题或研究目的,而是以其他现象为研究对象,但许多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也与“沉默螺旋理论”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原理,有的只是用“沉默螺旋理论”或“反沉默螺旋”作为论据。比如网络群体极化、媒介议程设置、网络舆论等。这些研究虽然不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但对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文献中,以“沉默螺旋”为主题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只有两篇硕士论文。它们分别为2012年吉林大学杨立月的硕士论文《新媒体语境下的反沉默螺旋现象——以网络传播为例》;2008年东北师范大学赵龙的硕士论文《在网络媒介中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探究》。除此之外,其他几乎都是期刊论文。杨立月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研究了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而赵龙则在文中采用了简单的问卷调查作为实证。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与沉默螺旋理论研究相关的文献,笔者将在第二章进行重点梳理和分析。
二、国内对沉默螺旋理论研究的历史背景分析
通过表1-1可以粗略发现,国内对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整体处于递增趋势。但2003年之后增速加快,到2009年之前增速相对平稳,2009年到2013年达到研究高峰。这些数字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与国内的传播学发展、媒介发展和社会形态等相对应的。
(一)与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关
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部传播学专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问世。此书深入阐述和探讨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问题,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填补了国内传播学著作和教材的空白”,此书可以作为中国传播学研究引进介绍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所以,国内学者在此时才刚开始接触西方传播学理论,还处于学习阶段,因此相关研究较少,对传播学理论质疑的声音也少。但是随着传播学在国内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始不断研究传播学理论在本土的境况,开始利用理论分析一些中国独有的社会、文化及传播现象。而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设传播学课程,传播学研究学者日益增多,也就出现了传播学理论研究“百家争鸣”的现象。所以,对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势必会不断增加,且越来越有中国特色。
(二)与国内媒介发展脉络有关
国内的媒介经历了大众传播媒介时代、互联网发展初期、社会化媒体初期(以博客、论坛为代表,实时互动不强)和社会化媒体快速发展期(以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为代表,实时互动强)。2003年前后,正是国内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博客顺势而生,成为社会化媒体最早的形态。面对这样的新传播环境,学者开始重新思考传播学理论。此后,对沉默螺旋理论在博客环境下究竟是否依然适用的讨论便开始了。对于沉默螺旋理论是否适用的观点也慢慢呈现两极化:一方认为沉默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体现更加明显,而另一方则认为沉默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中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学者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思考和反思也越来越多。
2009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出现,让国内的网络环境和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经典的传播学理论都开始面临挑战。在这样前所未有的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的控制已脱离了传统媒介之手,许多舆论传播现象都不能完全用沉默螺旋理论来解释。也正是这个阶段,对沉默螺旋理论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两极观点甚至多极观点开始出现,学术界的讨论也变得激烈。因此,在这样一个媒介变革时期,学者对传播学理论的重新思考、重新分析、重新定位和运用,都达到了最高峰,所以这也是反思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
(三)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关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出现集体狂欢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信息传播和表达诉求的渠道都非常有限。但网络出现之后,由网络传播所引发的全民娱乐现象越来越明显。而到了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和真实环境的互动非常强烈,热点事件会迅速引发全民的讨论,网民的情绪也会因某一事件而瞬间爆发。在这样的媒介变革期,社会文化势必会发生变化,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也会受到影响。而这些变化会不断进入学者的视野,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和思考来源。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学者会用传播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并不断研究与此有关的社会现实和社会人群形态,探究内在原因。所以,许多学者都以沉默螺旋理论为基础,对某些传播现象进行剖析。虽然研究数量越来越多,但在理论创新上并没有太大突破。
三、国外有关沉默螺旋理论研究的情况
对沉默螺旋理论研究的国外文献进行搜索时,笔者以“spiral of silence”为关键词在Google Scholar中进行搜索,检索到69800条结果。但许多文章中仅仅是出现了该词,其研究与沉默螺旋理论并无关系,所以存在大量冗余信息,仅用该关键词搜索并不准确。笔者又以“spiral of silence theory”和“new media”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到3670个结果。经过大量的浏览后发现,许多研究也与沉默螺旋研究无关,有的只是在文中提到“spiral of silence theory”,或跟“new media”有关。
为了更精准地定位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笔者反复使用关键词组合在Google Scholar中进行搜索,终于发现牛津期刊旗下的《公共舆论研究国际期刊》(Internet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专门对沉默螺旋理论研究进行了汇总。该期刊收录了1989年至今全球不同国家对该理论进行研究的较有代表性的论文。笔者统计了一下,关于沉默螺旋理论研究的国外文献大概有1162篇,几乎可以代表国外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比较前沿性的研究。另外,笔者同样以“spiral of silence”为关键词,在EBSCO(包含大众传播暨应用外语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仅几十篇而已,但大多不能下载,且其中许多研究论文已经存在于《公共舆论研究国际期刊》的汇总中。
综观这些国外研究,实证研究居多,研究主题多样,但由于本书主要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情况,因此,笔者将在第二章重点统计并分析国外在新媒体方面的沉默螺旋理论研究。以此发现国外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并希望能从中得到更成熟方法的启发,运用到本书对沉默螺旋理论在国内新媒体环境下的实证研究中。
四、国内外对沉默螺旋理论研究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在沉默螺旋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从整体的文献数量来说,国内最早的相关文献发表于1988年,且只有1篇,是钟梦白的《传播学研究和人的地位——兼与郭健同志商榷》,该文只是在文中提到了沉默螺旋理论而已。近25年来,如果以“沉默螺旋”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最大数量的相关文献来算,也仅有3000多篇。而国外的研究从沉默螺旋理论提出后便开始了,整体的相关研究文献应该有上万篇。
这一方面是因为,传播学发源于国外,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对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起始较早,数量也较多。另外,国外对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沉默螺旋理论在不同现象中的适用性。也有许多实证研究集中于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条件本身,检验假设条件在某种环境下是否适用。而国内对沉默螺旋理论的研究轻实证,更多侧重于理论描述,这跟国内的实证研究底子薄弱有很大关系。
虽然国外对沉默螺旋理论的实证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国外文化和制度,比如民主选举、同性恋问题等,而这些问题在国内研究中是鲜少涉及的。国内对沉默螺旋理论研究多基于国内社会、网络及文化发展,研究议题多集中在社会性事件、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等。
因为沉默螺旋理论脱胎于西方社会,是从民主选举活动中人们的实际选举行为和对意见的感知之间的关系中发现的。因此,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国家,国内影响沉默螺旋形成的因素是否仍是“恐惧孤立”在起作用,这个假设有没有在国内媒体环境(尤其是当下环境)中发生变化,这些都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探索。
所以,本书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统一起来,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来考察国内新媒体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变化和表现,以及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