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再探沉默螺旋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外有关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螺旋理论研究

在过去的40年里,大众媒介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融合在一起。以互联网为例,作为一个混合媒介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西方许多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网上可以找到大量新的私人和公共交流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人们随机阅读和讨论一些事情,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些重大事件。显然,在研究社会公共舆论信息时,尤其在重新审视沉默螺旋理论时,需要考虑新媒体因素。比如,意见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聚合的,这些聚合运动是如何触动大众公共意见形成过程的?

国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沉默螺旋理论提出的假设或沉默螺旋理论涉及的社会心理等因素进行了验证和考察。而在计算机媒介兴起后,许多学者又开始对沉默螺旋理论是否适用于网络环境做了大量实证工作。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沉默螺旋理论涉及的因素进行了检验,比如意见感知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中的恐惧孤立和恐惧交流、网络匿名性因素、媒介环境变化,等等。

一、计算机媒介传播环境下关于意见感知的研究

诺依曼指出,沉默螺旋理论的假设是:当意见环境和个体自己的感知一致时,个体便会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影响他人的感知和他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意愿。个体通过这种“准统计感官”,会长期不变地观察公众意见气候的两种信息来源:大众媒介和个人社会环境。Noelle-Neumann E.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 our social skin[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所以,从沉默螺旋理论提出之后,对意见感知与意见表达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了。Scheufele和Moy在2000年的研究中就证明,对当下意见气候的感知可以预测到一个意见的表达。Scheufele D A, Moy P.Twenty-five year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aconceptual review and empirical outloo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0,12(1):3-28.Salmon和Neuwirth在1990年的研究中也证明,对未来意见趋势的感知会影响人们大声表达意见的意愿。Salmon C T, Neuwirth K.Perception of opinion“climates”and willingness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abortion[J].Journalism Quarterly,1990,67(3):567-577.Scheufele等人在2001年的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果。Scheufele D A, Shanahan J, Lee E.Real talk:manipulating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spiral of silence research[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1,28(3):304-324.

但对该因素进行检验的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国外只有少部分学者对沉默螺旋理论的主要假设在网络媒介传播环境下进行查证。国外最早的在网络环境下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是Wanta和Dimitrova,他们在2000年进行了《聊天室和沉默的螺旋:1995年美国总统最后辩论的在线讨论考证》的研究,通过在网络聊天室进行真实生活状态的模拟设置来测试人们表达意见的意愿。Schulz A, Roessler P.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the lnternet:selection of online content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climate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12,24(3):346-367.

在计算机媒介传播环境(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下,国外较新的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意见感知”因素进行研究的是Anne Schulz和Patrick Roessler,他们重点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公众是如何对意见气候进行感知的。他们认为,个体按照“主观-多元化”的模式来选择在线信息。由于这种模式的“投射效果”,可能导致个人在网络环境中对一致的意见气候的感知,而这也反过来减少了个体对被孤立的恐惧。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对个人在线下环境中不畏恐惧而大声发表意见有影响。Wanta W, Dimitrova D.Chatrooms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an examination of online-discussions during the final 1995U.S.presidential debate[J].Acapulco: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0.

另一个对沉默螺旋理论中的“意见感知”因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研究是,McDevitt等人在2003年所做的研究——《温和的螺旋:计算机媒介传播中的意见表达》。该研究采用实验法,基于人们在网络论坛中对议题进行讨论(实验组)和在“面对面”环境下对同样议题进行讨论的观察(参照组)对比,考察人们在网络议程中感知意见环境的影响因素。McDevitt等人发现,“更少的与社会关联”和“缺乏非语言的沟通交流”这两个因素会让人们“感知”到更多的“中间意见”。因此,“与面对面的参与群体传播或讨论相比,人们可以感知到网络媒介传播中大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持有者的态度更温和”。McDevitt M, Kiousis S, Wahl-Jorgensen K.Spiral of moderation:opinion expression in computer-mediated discus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3, 15(4):454-470.

另外,Ho等人在研究中还有一个新发现,当人们感知到自己的意见与当下意见环境相一致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大声表达意见的意愿。相反,当人们感知到与“未来意见”相一致时,他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对敏感问题的观点。Ho S S, Chen VH, Clarice C.Sim.The spiral of silence:examining how cultural predispositions, new sattention, and opinion congruency relate to opinion expression[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3,23(2):215-229.这说明,“意见趋势方向”在促进意见表达上成为比“当下意见气候”更重要的角色。

二、计算机媒介传播环境下关于“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

“恐惧孤立”的社会心理是沉默螺旋理论的核心机制,也是学者产生质疑最多的地方。所以,许多沉默螺旋理论研究都会考察“恐惧孤立”的心理因素,因为该心理因素与意见表达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国外对沉默螺旋理论中“恐惧孤立”心理的检验和实证研究也较多,并且许多早期的研究会根据不同议题来检验“恐惧孤立”对人们“意见表达”或“意见表达意愿”的影响。

在这些研究中,较早的有1997年Glynn和Park的《参照群体、意见强度和公共意见表达》,该研究表明,恐惧孤立的程度越大,意见表达的程度越低。Glynn C, J, Park E.Reference groups, opinion intensity, and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997,9(3):213-232.随后,NeuwirthNeuwirth K.Testing the spiral of silence model:the case of Mexico[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0,12(2):138-159.、Willnat等人Willnat L, Lee W, Detenber B H.Individual-level predictors of public outspokenness:a tes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in Singapo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2,14(4):391-412.及Kim等人Kim S, et al.Talking on“Sunshine in North Korea”:a tes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as a theory of powerful mass me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4, 16(1):39-62.的研究中都得出了相似的结果,那就是恐惧孤立的程度和意见表达的程度呈负相关。

不过,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传统媒体环境或面对面的交流环境进行的,并未涉及新媒体环境。但是,他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恐惧孤立”的社会心理对人们在公开场合意见表达的影响,也为新媒体环境下重新检验“恐惧孤立”心理提供了参考。所以,网络出现后,国外对“社会心理”因素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早在1976年,Short等人就在他们的研究中表明,在计算机为媒介的论坛中,社交存在的减少、参与者之间的接触受到限制及匿名性等因素可能会让个人免遭负面的社交制裁。Short J, Williams E, Christie B.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J]. Contemporary Sociology,1976,7(1):32.在计算机媒介的交流讨论中,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比如匿名性)可能会避免一些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因素在面对面互动时才会出现,因此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环境会创造出有利于公共讨论的空间。但在面对面的情境下,个人要实际存在于他人面前,所以他们可能害怕自己的看法会被别人认为不正常,因此会尽量避免表达真实的意见。

网络环境下对沉默螺旋理论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检验的实证研究中,大多将人们参与面对面交流和参与网络环境中的交流进行对比,看他们在两种环境下的意见表达或意见表达意愿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恐惧孤立心理会在网络环境下减小的结论。

在这些实证研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且较新的实验研究是2008年Ho和Mcleod所做的实验法研究,检测不同情境(面对面交流和在线聊天室讨论)中个体意见表达意愿的差别,及各种因素与个体意见表达意愿的关系,其中一个便是“恐惧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该研究通过实验法模拟真实的情境,并首次检验到计算机媒介环境减少了“恐惧孤立”心理对人们发表言论意愿的影响。“恐惧孤立”在人们的意见表达上有“负影响”,但它对人们意见表达的影响在网络环境讨论中已大大减弱。在面对面交流环境下,“恐惧孤立”程度很高的受试者在意见表达意愿方面与“恐惧孤立”程度低的人相比要小得多,但是这一差别在计算机媒介交流环境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Ho S S, Douglas M.Social-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opinion expression in face-to-face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8,35(2):190-207.

不过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人们在网络讨论环境下表达意见的影响因素,并未分析这些因素与沉默螺旋理论的关系。如果按照该研究结果所述,“恐惧孤立”对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表达意见造成的影响甚微的话,那么沉默螺旋理论的核心心理条件在网络环境中便不起作用了。

三、计算机媒介传播环境下关于网络匿名性的研究

沉默螺旋理论认为,在面对面交流时,个体可能害怕他们与众不同的观点被其他人知道而遭受“被孤立”的惩罚,所以他们不愿意表达真实的观点。

随着网络的兴起,针对沉默螺旋理论是否仍在网络环境下适用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国外学者们的理由是,网络的匿名性可以消减人们面对面时的“恐惧孤立”心理。Zigurs等人在1988年的研究中发现,相比于面对面交流组受到的成员影响力(群体压力),这种成员影响性在网络环境交流组中会更均衡地分散开来。Zigurs I, Poole M S, DeSanctis G L.A study of influence in computer-mediated group decision making[J].MIS Quarterly,1988,12(4):625-644.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交流中,个体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会更小。

个人在现实环境中不敢表达意见,但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中就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太大压力。因此,网络的匿名性被认为是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核心前提“恐惧孤立”的最大挑战,也被许多国外学者当作变量来检验沉默螺旋理论。

国外在网络匿名性因素对意见表达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中,多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论坛作为研究平台,因为网络论坛被看作人们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的网络公共场所。Short、Williams和Christie在1976年的《通信中的社会心理》研究中指出,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论坛中,匿名性特征可能会隔离个体受到社会不好的制裁。Short J, Williams E, Christie B.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 New York:John Wiley,1976.

随后,许多学者也在他们的研究中考虑了匿名因素对意见表达和“恐惧孤立”心理的影响。Kiesler等人在1984年所做的研究表明,支持匿名性的媒体可以促进更多平等参与的可能性。Kiesler S, Siegel J, McGuire T W.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10):1123-1134.Straus在1996年的研究也得出,参与计算机媒介交流群体的成员会更加平等。Straus S G.Getting a clue: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on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computer-mediated and face-to-face groups [J].Small Group Research,1996,27(1):115-142.

除了促进参与平等外,计算机媒介交流互动中的匿名性很可能增加交流中的参与水平,减少人们对地位差异的感觉,并会促进参与者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地位差异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是比较强的。Brashers D E, Adkins M, Meyers R A.Argumentation and computer-mediated group decision making[M]//R.Frey L R.Group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tudies of natural groups New York:Routledge,2002:263-282.因此,以匿名为主要特征的计算机媒介交流互动可以产生更多的意见。Gallupe R B, Bastianutti L M, Cooper W H.Unblocking brain storm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1,76(1):137-142.

那么,匿名性和人们在计算机媒介交流中的“恐惧孤立”心理有何联系呢?Rains在2007年的研究发现,在匿名的计算机群体会议讨论中,参与者会发现群体成员对他们的影响相比于经过身份认证的计算机会议要小得多。Rains S A.The impact of anonymity on perceptions of source credibility and influence in computer-mediated group communication:a test of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J].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7,34(1):100-125.也就是说,在匿名环境下,人们面对的群体压力和“恐惧孤立”心理要比实名环境下小得多。Jeffres等人在1999年的研究中也表明,许多在线论坛的匿名性特点很难让那些没有公开真实身份的人接受实质性的惩罚。Jeffres L W, Neuendorf K A, Atkin D.Spiral of silence:expressing opinions when the climate of opinion is unambiguous[J].Political Communication,1999(16):115-131.随后,McDevitt等人在研究中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表示,在实时聊天室论坛里讨论时,对被惩罚的害怕并没有对大声表达意见的意愿造成重大威慑。McDevitt M, Kiousis S, Wahl-Jorgensen K.Spiral of moderation:opinion expression in computer-mediated discus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3, 15(4):454-470.换句话说,如果人们在互联网论坛中感受到了“孤立恐惧”,也不能归因于物理威胁、姿态或所起的网名,因为论坛中的人是匿名的,并非实际存在。

在众多与匿名性有关的研究中,一个较新的且很值得注意的便是Yun和Park在2011年的实验研究。该研究模拟了真实的网络论坛环境和讨论模式,将“匿名性”因素设置到实验中进行控制,检验“匿名性”因素对参与者的意见表达和“恐惧孤立”心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现实环境,匿名性的确消减了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恐惧孤立心理。但是,如果同在网络环境下,注册和不注册(匿名)的人在意见表达意愿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匿名与否对他们发表意见的意愿并没有什么影响。Yun G W, Park S-Y.Selective posting:willingness to post a message online[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1(16):201-227.Yun和Park认为,如果匿名性能保护论坛用户免遭恐惧孤立,他们可能会选择发表反驳信息作为表达意见的行为,以此来对抗感知到的大多数意见气候。

该研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为数不多的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实验法对沉默螺旋理论的核心要素“恐惧孤立”和“意见表达意愿”进行检测。并且实验环境是模拟真实的网络论坛环境,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针对网络匿名性在意见交流和表达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还有不少,本文不再一一分析,但大多都是从实证中得出相似的结论,那就是匿名性减少了人们在网络空间所感到的压力,有利于人们自由表达和交流个人意见。

虽然这其中有些研究并没有直接对沉默螺旋理论本身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的因素却与沉默螺旋理论涉及的因素和条件有直接的关系,为沉默螺旋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