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核心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核心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为修辞现象。修辞现象简单而宽泛地说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现象,严格而具体一点来说就是修辞主体通过优化设计表达以更好、更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的言语现象,它存在于人们的写说过程中。
修辞现象表现为修辞行为和修辞文本。修辞现象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既存在于言语生成过程中,也存在于言语成品中;既存在于书面表达中,也存在于口语表达中;既存在于单部语篇中,也存在于人际对话中;既存在于成功的言语表达中,也存在于失败的言语表达中。
一 修辞行为和修辞文本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运用语言总不会是消极的,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人们在表达时就会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对语言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就会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调整修饰语言,这种行为及其结果就是所谓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既是一种言语生成过程,也是一种言语生成成品,因而修辞现象表现为修辞行为和修辞文本。修辞行为是动态的修辞过程,修辞文本是静态的修辞成品。
(一)修辞行为
所谓修辞行为,是指通过调节控制语言或调整修饰语言以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行为,或者说优化语言表达的行为。修辞行为是一种言语行为,其特征在于追求言语的优化创新。因为人们的语言运用正常情况下总是有意或无意追求好的表达效果,所以宽泛一点也可以说言语行为就是修辞行为。不过更严格地说,修辞行为应该是有意通过调节控制语言或调整修饰语言以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行为,或者说是为达到一定修辞目的的言语行为。由于修辞行为属于动态的言语过程,不便于把握,因此修辞学对修辞行为本身的研究通常也是以其静态的修辞成品——修辞文本(修辞话语)为讨论对象。
修辞行为,从达意传情方式角度来看有:调取、选择、增删、组合等形式。从修辞主体角度来看有:自我式(修辞主体单一)、他人替代式修辞行为(修辞主体叠加)。从功能角度来看有:命令、赞美、表扬、批评、责备、试探、问候等形式。功能角度的修辞行为的研究几乎空白,需大力研究。
(二)修辞文本
修辞文本是指对应特定修辞目的、修辞语境的言语成品。修辞文本是一种言语表达单位,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篇章、一部完整的话语作品,也可以是一组句子,还可以是由一个词或几个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修辞文本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言语成品。如: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朱成玉《别踩疼了雪》的开头,《读者》2006年第18期)
(2)侯力住在楼的七层。八层是天。(肖克凡《遗少》,《收获》1994年第2期)
(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1)是一个句子,(2)是一个句群,(3)是一首小诗,它们都对应特定的修辞目的、修辞语境,所以都是修辞文本。
传统修辞学一般只重视言语成品或者说修辞文本的分析,它所关注的就是修辞文本(而且更多关注的是文学作品),从修辞文本中总结各种修辞手段、方法、技巧、规律,忽视了对修辞行为本身的研究。
二 口语修辞现象与书面语修辞现象:口语修辞与书面语修辞
口语修辞现象与书面语修辞现象是因为言语交际方式、载体、功能和风格的不同而形成的两种相对的修辞现象。
(一)口语修辞现象:口语修辞
言语交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方式。从语言的功能变体看,言语交际有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两种交际方式。
口语交际是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也就是平常讲的“说话”,其特征在于利用声音为媒介传递信息,诉诸接受者的听觉。
口语修辞现象是存在于口语交际中的修辞现象。口语修辞存在于口语交际中,以即兴、随景为表达特征,以通俗、简明、自由、随意为风格特征,以话轮交替为基本存在形态。口语修辞立足于口头交际形式,需要充分利用语音手段。因此口语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用语音修辞要素对有声语言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在口语交际时充分考虑声音的强弱,句调的抑扬,停顿的长短,语速的缓急,语流的断连等的选择、控制和变化。
1.语音修辞方法
语音修辞方法有很多,比如:
音强修辞法:通过调节音强对话语进行加工。例如,加重声音,以示强调;减弱声音,一语带过,可造成含糊其辞的效果。某大学有位能言善辩的女生正大胆地爱恋着一位令她崇拜的男生。有一次,她离校办事多日,回来时见班里的同学正在树荫下学跳舞。作为文娱委员的她面带微笑地看着她的心上人说:“我晚回来了,你们等了我吧?”她说到“你们”时,故意把“你”念得很重,“们”只是轻轻带过。这位女生就是很好地运用了音强修辞方法。
声气调控修辞法:通过调节声音和气息的比例对话语进行加工。如声高气足可以形成满声(声音饱满),适合于下决心、立誓言等时的声音运用;有气无声则形成虚声,适合于窃窃私语等时的声音运用。
调速修辞法:通过调节语流的速度对话语进行加工。如紧急情况下或争论问题时,宜加快语速。在报告不幸的情况或传达不好的消息时,则宜放慢语速。
断连修辞法:利用语流的断连来设置信息差以使表达生趣。如: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他时而严肃庄重,时而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给美国民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4月11日,在伊利诺伊州州长赖恩和芝加哥市市长戴利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上,朱总理当众“幽”了州长一“默”,说他犯了一个“大错误”。朱总理说,刚才介绍州长的履历时,我仔细听了,州长的政绩的确辉煌,但他却有一个“大错误”。翻译因不知朱总理的用意,于是把“大错误”译成“弱点”,朱镕基感到这个词未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就直接用英语说州长犯了一个“big mistake”(大错误)。听众起初为朱镕基的英语造诣而鼓掌,继而意识到州长被中国总理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留情地批评,又感到提心吊胆。朱镕基却继续慢慢地说:“因为他从来没有访问过中国”。宴会厅顿时掌声、笑声响成一片。接着,朱总理向州长夫妇发出邀请,说是任何时候去中国都可以,但最好是“as soon as possible”(越快越好)。朱总理此处信息的传递考虑了语流的断连,他在关键处断开语流,使信息接受产生疑义,通过信息差的设置让表达错落有致,趣味横生。
2.口语修辞方式
从修辞方式角度来说,口语修辞中也有一些不同于书面语修辞的方式,如:
2.1 唱话
即要说的话不是用平常的口语说出来,而是用唱歌的形式唱出来。唱话有时是修辞主体随心所欲地临时编曲,更多的时候则是套用流行歌曲。曾有一位中年男教师骑着自行车去开会。当他经过一位女同事身边的时候放慢了车速,边骑边对女同事唱道:“走走走走,走啊走……”(套用了很流行的歌曲《九月九》的曲调)女同事笑着对他说:“你先走吧。”显然这位男教师是邀请女同事坐他的自行车,一起去开会。钱冠连说他的家庭,有一次查问是谁上了厕所不冲水,他的大儿子套用童安格所唱的歌,答道:“绝对不是我……”;还有一次,他的大儿子套用《弯弯的月亮》(广东省多次荣登榜首的歌曲)嘲笑小儿子:“××是个傻瓜,是个大大的傻瓜……”[8]日常生活中故意不用本色自然的口语,而是唱话,应该说是修辞主体的一种修辞追求,或者说一种审美选择。唱话和使用自然口语相比较,多了一层幽默诙谐的色彩,也能增添交际的情趣,生成美感。有时唱话还能委婉表意,在玩笑的氛围中轻松传递信息。曾有一位小伙子问一位姑娘的确切地址,姑娘不愿告诉他,就笑眯眯地用流行歌曲(《橄榄树》)作了回答:“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姑娘以唱代话滑过了实质,小伙子笑笑也就不再追问了。
2.2 谐音岔接
利用谐音方法构造与对方形式上相似的话语岔接语意,幽默诙谐地表达否定性的意见。如:
(1)“谢局长可真谦逊,”陈青歪着头,俏皮地说,“全局上下谁不说你有儒将风度!”
“我还面酱、豆瓣酱呢!”谢凡摸了下乌黑油亮的头发,自嘲地大笑着说,“老同学,我儒将不敢说,确是地地道道的福将……”(肖亦农《同路人》,《小说选刊》1987年第5期)
谢凡利用谐音仿“儒将”而衍生出“面酱、豆瓣酱”,风趣地岔接了陈青的话语,生动地表达了否定性的意见。又如:
(2)甲:“你看这孩子的耳垂真大,将来长大肯定有福。”乙:“有福?有啥福?有豆腐吧!”
(3)(我很帅吧?)蟋蟀。
(赔我钱!)赔你眼前!
(怎么办?)凉拌!
(他好酷哦!)短裤!
2.3 顺口
用较为齐整而又通俗易懂、合辙押韵的语句来游戏性达意传情的一种修辞方式。其言语成品通常称作顺口溜——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一定相等,纯用口语,说起来、念起来很顺畅。如关于黄金周旅游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顺口溜在形式上多运用对比、谐音、双关、比喻等修辞方法,并具有用字精练、合辙押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传易记、幽默风趣的修辞特征。正因为如此,顺口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是老百姓抒情言志、褒贬时风、议论时政、表达爱憎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如,关于对某些国家执法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满的:“戴上大盖帽,东西随便要。”群众对他们“远了骂,近了怕,/到了跟前,/忙着递烟陪酒说好话”。关于公款吃喝的:“团结你我他,共同吃国家。/你吃他也吃,为何我不吃?/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白痴才不吃!”顺口是一种口语修辞现象,善编顺口溜也是口语修辞能力的一种体现。上海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叶惠贤就有这一手“绝活”。1994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加油,主持人》全国首届‘金话筒’颁奖晚会”(直播)上,20位广播电视“金话筒”奖得主分组进行答辩。因为赛题事前保密,现场气氛比较紧张。轮到叶惠贤了,主持人赵忠祥从信封中抽出了题目:“目前综艺晚会的通病是什么?”赵忠祥的话音刚落,叶便面带笑容,清了清嗓子,答道:“节目老一套,掌声挺热闹,不看舍不得,看后全忘掉。”(台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叶惠贤不紧不慢地又要求补充一句。得到赵忠祥的应允。)叶惠贤说:“刚才我说的这些通病在今天的晚会上一点也没有。”(台下笑声,更热烈的掌声。)[9]叶惠贤的四句顺口溜切中综艺晚会时弊,又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赢得了现场和电视机前许许多多观众的称赞,而补充的那句话,分寸得体,照顾到方方面面,可谓滴水不漏,更显机智。
(二)书面语修辞现象:书面语修辞
书面语修辞现象是存在于书面语交际中的修辞现象。书面语修辞一般存在于书面交际之中。书面语交际是用书面语言来传递信息,其特征在于利用文字为媒介传递信息,诉诸接受者的视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的产生,弥补了有声语言难以“传于异时,留于异地”的不足,使语言交际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另外,书面语交际是一种写的成果的交流,它不像口语交际那种现想现说的即兴式的言语交流难得从容。书面语交际,表达者有充分的时间对交际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进行选择与推敲。因此书面语修辞以正式、规范、庄重、典雅为风格特征,以独白式话语(常表现为文章形式)为存在形态。
书面语修辞与口语修辞相比较,存在一些独有的修辞方式,如:
1.号代
利用标点符号的常规标示意,直接以标点符号代替相关词语达意传情,以使语言艺术化的一种修辞方式。如:
(1)王红的话还没说完,他的脸上已写满了“!”。
(2)我想,“?”乃是哲学工作者从事哲学思考的灵魂,离开了“?”怎么会有新思想出现呢?
例(1)用“!”代替“他”听话时惊奇、惊叹的情状,含蓄而新颖。例(2)用“?”代替疑问、质疑、怀疑等,语意丰富。
号代不同于标点名称直用。区别是:号代是引申标点符号的常规标示意,以标点符号本身代义,而标点名称直用是用标点符号名称代替某种表达意义,它们功能相同,但形式有异。例如:“他曾获得过下列殊荣……然而,当他在工作岗位上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却发生了问题。”这里的“句号”不是号代。
号代和借代都有代替性,但有所不同:借代的基础是本体和借体的相关性,而号代的基础是标点符号标示意义的引申。例如:“为了转移我自己的精神视觉,我拿起一本《十月》,但那密密麻麻的铅字,都变成一串的‘?’——我无法平息自己莫名其妙的焦躁心情……”“?”本身主要功能是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表示疑问语气,依靠引申,在此产生“疑问、疑惑”的意思。此例是号代,而不是借代。当然,如果要减少辞格数量,作更高层次概括,号代也可并入借代。
2.联边
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意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偏旁相同的汉字构成特定的形貌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如:
(1)远近送迎通达道;
逢违进退适逍遥。
这是从前某马车店的门联。上下联寄寓了店主对过往行人的美好祝福,全用走之旁的字,既体现了马车运输行业的特点,也在字面上给人造成一种新奇有趣的视觉审美效果。
(2)笔者在大学期间,同室三人,一个是浙江的,一个是黑龙江的,而我是河北北部邻近内蒙古草原的。一次闲聊,有人提出用艺术语言说出家乡的特产和物产来。浙江的同学说:“我的家乡是:江河湖海,汹涌澎湃,滔滔汩汩;溪流潭瀑,流注泄泼,潺潺溅溅。盛产鳟鲂鲆鲅鳜鲇,鲍鲑鲢鲤鲫鳗。”黑龙江的同学说:“我的家乡是:峰峦岭岳,巍峨峥嵘,崚嶒峻峭;岭岗崖岫,嶙峋崴嵬,崎岖巉岩。盛产松柏枫槐杨柳,桦桐榆柞楠杉。”我也无奈,只好依制诌道:“我的家乡是:花草蓬茹,芬芳葳蕤,莽莽苍苍;藤蔓茎蒂,葱茏荣茂,蓊蓊萋萋。盛产鸿鹄鹞鹤鸦鹊,隼雕雁雀雉鹰。”(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
这是一次有趣的联边文字游戏,浙江的那位同学用带三点水的一串字描绘了家乡的特点,用带鱼字旁的字概括了家乡的特产;黑龙江的那位则用带有山字旁的字描述家乡的地貌特点,用带木字旁的字概括家乡的特产;内蒙古草原的那位也不示弱,用带有草字头的字描述家乡的特点,用带鸟(隹)字旁的字总括家乡的特产。联边在此不但形成了语言形式上的整齐之美,而且借助同旁的表义作用,也加深了接受者对字义的理解,产生形象上的联想。此处联边方法的运用很好地强化了各自家乡的地域风貌,令接受者印象深刻。
刘勰《文心雕龙·炼字》说:“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所以联边也称作同旁。这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积极的符形修辞。
3.图示
利用图案、符号等来代替文字表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图示格充分利用图形或符号的形状特征,以简驭繁,直观、简洁,具有形象、醒目或含蓄、诙谐或增强情态表现力的效果。如:
(1)我与众不同的是,母亲让剃头匠在我的前脑留下豆腐干大一块头发,脑后鹅蛋顶上相应地挂着“▽”形一撮毛。(张昌华《血染的小花》)
(2)贴紧岗东脚,清澈的带子河依恋地婉约地流出一个“3”字,给上垸留下段饮用洗濯的便利,随后怀着朦胧的追求默默地朝前赶路……(方原林《陈上垸》)
(3)你若送来半形的“:)”,我仿佛就能看见你微微扬起的嘴角;你若送来全形的“:)”,我仿佛就能看见你满是笑意的眼神。(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
(4)我突然好想看到他…*^-^*(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
例(1)中“▽”的符号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一撮毛的形状,简洁而又生动。例(2)中“3”字把带子河流向特点简单、明白、形象地勾画了出来。例(3)、(4)摘自网络语言。网络言语中的图示格充分利用计算机键盘符号与其他符号,远比以往图示格的构成材料和形成手段丰富多样,在用“漫画式”画面表意的同时,增添了体态、身势语的表情态功能,产生出“面对面”式的有声有色的口头交际效果。例(3)中“:)”代表笑脸,例(4)中“…*^-^*”是几个符号的组合,含义丰富:好想见到他,好想开心愉悦的亲密接触。
口语修辞与书面语修辞从语体的角度说,前者存在于口语语体中,后者存在于书面语体中。口语语体可分为日常谈话语体和演说语体,日常谈话体对应于双向交际(如日常聊天、讨论),演说体对应于单向交际(如较为正式场合的演讲);书面语体通常又可分为文艺语体、科学语体和事务语体等。不论哪一种语体,都由无数纷繁复杂的修辞现象组成,各种语体中都存在修辞现象。
三 语篇修辞现象与会话修辞现象:语篇修辞与会话修辞
语篇修辞现象为单向交流中的语言运用现象,如口语交际中的演说、独白,书面交际中的文章、著作等。语篇修辞对应的是以单部语篇为交流形式的单向交流中的修辞。会话修辞现象为双向交流中的语言运用现象,典型的表现就是会话。会话修辞对应的是以人际对话为交流形式的双向交流中的修辞。
人们在运用单部语篇形式和人际对话形式进行语言交流时都会遵循某些修辞原则并采用某些修辞手段。这其中有同有异,因而也就造成语篇修辞与会话修辞的差异:
(一)单部语篇交流一般以拟想的人为中心,双向交流以现实的人为中心
单部语篇交流除了口语交际中的演说、独白交际对象确定而且依赖现实情景之外,书面交际中如文章、著作交流的交际对象并非特别确定,而是拟想中的人,而且不依赖现实的情景,这样就少了一份因特定交际对象与特定情景而带来的各种变动性,修辞主体在优化设计单部语篇时可以较为自由地通过调整修饰语言来适切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语形式达意传情(自己的“意”,自己的“情”)的充分和适切。显然,这追求的是表达者自我情意的传输效果,呈现出一种“静态化修辞”特色。双向交流以话轮交替为表现形式,交际对象确定,而且依赖现实情景,作为修辞主体的表达者在优化设计话语时必须以现实的人为中心,随着特定交际对象个体因素与特定现实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转变自己的话语主题、内容和话语方式以适应对方。会话时修辞主体必须有意调控言语交际行为,顾及接受对象的主体性,使接受对象作出自己所期待的反应,做到与对方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呈现出一种“动态化修辞”特色。
(二)单部语篇交流角色单向,双向交流角色互动
单部语篇交流是一个单方面独立的交流过程,是单向活动,因此表达者只是表达者,不能不断进行表达者、接受者之间的角色转化。作为表达者的修辞主体因为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所以比较注重语言的认知、描述功能,比较独立和个人化。双向交流以会话为表现形式。会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口语为工具,以对话为基本方式,面对面地进行思想、情感和信息交流的一种语言表述与接收的活动。会话双方都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说者又是听者。表达者不只是表达者,他能不断进行表达者、接受者之间的角色转化。对会话中的任何一方来说,他不但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而且还要根据从听者那里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会话的双向反馈是互酬的、对应的,如果双方的信息反馈不对应,即一方的表达得不到相应的酬答,那么会话就可能中断。因为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双向交流中修辞主体更注重语言的情感表达和交际功能,更倾向于通过调控话语来建立、增进、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合作。
(三)单部语篇交流话语建构只需要考虑语篇内部的衔接连贯(言内),双向交流话语建构还要考虑话轮间的衔接连贯(言外)
单部语篇话语建构需要考虑语篇内部句、段、篇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衔接连贯,从而建构一个具有关联性的完整篇章。考虑得不好,语篇之间缺乏关联,会影响思想情感的有效表达。如论文《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论乔冠华的外交语言》其初稿的开头:
中国人熟悉“外交辞令”的历史,几乎与《左传》之于中国人一样久远绵长。试读H.Nicholson《外交》一书,他赋予“外交语言”的含义不外乎有三:“第一,外交语言首先是指外交官在彼此交谈与互致信函中所使用的具体的语言——拉丁语、法语、英语;第二,外交语言是指外交领域所特有的专门词汇,如dtente(缓和)、communique(公报)、note(照会)等,但其中的有些术语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外交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普通词汇的一部分了;第三,外交语言最普遍的含义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辞令’。”而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策士谋臣们,在各为所主的人生事业中,他们与诸侯王的言语对决,无不闪耀着无比动人的语言智慧的光辉。这些生活在久远时代里的人们,崇尚“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们敢于以生命为代价,仅仅是为了“出不辱使命”。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信仰与理想,在悠久的时间里,深深震撼并且影响着中华这一古老的民族,锻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魄,赋予了优秀的中国人以无上的品格。时间锻铸了历史,历史凝结为智慧,智慧沉淀于语言、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现当代外交家们,无疑会得益于中国古老的外交哲学,从而让自己的外交实践发出智慧的闪光。乔冠华无疑是其中的一位,然而乔的外交语言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这段文字读来深感思维不清,条理混乱,从其语言表现来说就是句与句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缺乏连贯性。第一句说中国人熟悉“外交辞令”的历史悠久,但第二句突然“试读H.Nicholson《外交》一书,他赋予‘外交语言’的含义”。第三句又言“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策士谋臣们”如何,真可谓天上一句地上一句,令人难明就里。
该文后来做了修改,其修改后的开头较好地顾及了句际之间的衔接连贯,给人清晰顺畅之感:
说到外交官,人们总会想到“外交语言”、“外交辞令”这些言辞,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H.Nicholson在《外交》一书中,曾阐释了“外交语言”的三个含义:“第一,外交语言首先是指外交官在彼此交谈与互致信函中所使用的具体的语言——拉丁语、法语、英语;第二,外交语言是指外交领域所特有的专门词汇,如dtente(缓和)、communique(公报)、note(照会)等,但其中的有些术语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外交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普通词汇的一部分了;第三,外交语言最普遍的含义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辞令’。”本文所言“外交语言”就是含义三所显示的外交辞令。其实,中国人熟悉“外交辞令”的历史,几乎与《左传》之于中国人一样久远绵长。而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策士谋臣们,在各为其主的人生事业中,他们与诸侯王的言语对决,无不闪耀着无比动人的语言智慧的光辉。这些生活在久远时代里的人们,崇尚“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们敢于以生命为代价,仅仅是为了“出不辱使命”。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信仰与理想,在悠久的时间里,深深震撼并且影响着中华这一古老的民族,锻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魄,赋予了优秀的中国人以无上的品格。时间锻铸了历史,历史凝结为智慧,智慧沉淀于语言、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现当代外交家们,一方面会受惠于现代化的中国外交哲学,另一方面,无疑会得益于中国古老的外交哲学。他们兼收并蓄,聪慧地汲取着一切养料,从而让自己的外交实践发出智慧的闪光。乔冠华无疑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其外交语言特色作一简要的论述。
单部语篇内部句、段、篇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衔接连贯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建立语句之间的语义联系)、替代(指用一种形式去替换前文中出现的某一成分,使用替代既可以连接上下文,又能够避免重复)、省略(就是省去语篇中某个成分,从而达到避免重复,突出未知信息和衔接上下文的目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替代,即零替代)、关联词语(用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等等。通过衔接连贯使得语篇中的实际意义能够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具有内在机制的语篇的形成。
双向交流话语建构除了要考虑语篇内部的衔接连贯之外,还要考虑话轮间的衔接连贯,因为话轮间的衔接连贯是保证话轮正常运转、会话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话轮间衔接连贯不好会话将难以进行,只能中断。
话轮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它是“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为标志”。[10]如:
宋丹丹:秋波是啥玩意你咋都不懂呢?这么没文化呢?1
赵本山:啥呀?2
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3
赵本山:噢!(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4
这里4个话轮相互关联,会话进行正常。但下例不然:
今天早晨晨间谈话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讨论起了天气情况,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阴天。”我又问:“那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天气情况呢?”孩子们一下子又说出了很多,阳阳说:“有晴天。”丹丹说:“有雨天。”东东说:“有下雾天。”……接着我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没想到举手的人更多了,耀耀说:“我用眼睛看见的,下雾的时候天空中有雾,都看不见。”“我听天气预报介绍的。”……这时我看见小兴也举手了(小兴是个胆小、内向的孩子),我很高兴,于是我说:“小兴,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小兴大声地说:“还有晴转多云。”我一听愣住了,这孩子怎么答非所问呀?但为了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我随即又笑着对小兴说:“小兴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好。但你要听清楚老师现在问的是什么问题,好吗?”于是我又重复了一次刚才的问题,活动又接着进行了下去。(南京亲子论坛_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d126827513.htm)
面对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的问题,别的孩子的回答具有关联性,而小兴的回答缺乏关联,影响了会话的正常进行。
双向交流话语建构需要注意引发语和应答语的相互关联,因为“引发语对应答语的生成有强制力,即引发语发出后就期待有相应的应答语生成,否则就是一种结构上的缺失。……应答语的生成不是随意的,而必须在引发语所容许的几种应答语之内进行选择,否则将会被认为是不恰当的。”[11]
2011年4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一则《武安钢铁调查——难回答的钢铁产能问题》视频。在这则新闻视频中,当地发改局官员面对记者询问钢铁产能的问题,只会喃喃背书。该视频被大量转发评论,网友觉得“这就是一幕官场滑稽戏”,讽刺官员为“背书帝”。以下为记者采访实录:
记者:目前为止我们钢铁产能情况怎么样?
马科长:钢铁我们的历史发展比较长,产业工人比较丰富。
记者:那到目前为止我们钢铁产能情况怎么样?
马科长:我们实施精钢战略是想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提高装备水平,做好节能减排,搞好循环经济发展。
记者:能问一下,到目前为止钢铁产能情况怎么样?
马科长:别讲了,别讲了……
记者:那么从2006年到现在钢铁产能增加了多少?
马科长:别讲了,别讲了……
记者:武安市一些企业上的项目,不是国家发改委批的,作为发改局来说,对于这样的产能是怎样一个看法?
马科长:说不出来。
面对记者的提问“目前为止我们钢铁产能情况怎么样”,马科长坚持用“背诵背景材料”回答,其回答不是在引发语所容许的几种应答语之内所进行的选择,这就造成答非所问,即缺乏关联,表明其会话修辞水平极其低下。
(四)语篇修辞与会话修辞所推崇、关注的对象也有差异
语篇修辞特别推崇言语形式的“变异”,关注言语形式上的对称、齐整、生动、形象等美质;会话修辞特别推崇的是言语形式的交际策略性,关注言语形式所蕴涵的修辞主体的真诚、机智、聪慧、和谐、得体等美质。语篇修辞的好坏通常体现在文辞修饰的好坏上,而会话修辞的好坏往往反映了修辞主体在人际交流过程中的机智与否,老练成熟与否,品质和心态的良好与否,角色定位的恰当与否,等等。
高考终于结束了。
毕业班的庆祝晚宴上,我父母和另一个同学的家人坐在起。她父亲是个医生,非常赞赏勤勉刻苦的人,又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云云。
“如果这些孩子不好好读书,就算上了大学,也没什么出息,将来只能在街边卖烧鹅。”
他接着问我父亲的职业,我父亲迟疑了一阵,说:“我开了个小档口……卖烧鹅。”(辛升《职业》,《羊城晚报》2002年7月27日)
这位医生的修辞是失败的,因为其话语不能达到增进与对方情感交流的目的。这则会话修辞行为反映出这位医生与陌生人交际能力的不足:不能通过看、问、听、推断等把握对方的职业、身份、爱好等;话题设置不当。
四 有痕迹修辞现象与无痕迹修辞现象:有痕迹修辞与无痕迹修辞
修辞现象的修辞外在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有修辞痕迹现象,一种是无修辞痕迹现象。所谓有修辞痕迹现象是指在优化设计语言时留有“添注涂改”的外在表现,比较典型的是书面作品的修改。如:
原文:“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叶圣陶选集·多收了三五斗》,1951年版)
改文:……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叶圣陶选集·多收了三五斗》,1958年版)
这是作者自己对作品的修改,人们认为有修辞。此外也有他人的修改行为,如,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这,人们也认为有修辞。
口头表达中也有类似的“添注涂改”的外在表现:补充、注释、更正等追加现象,口头表达能力差的更是如此。如:
生活情况现在呀,这生活情况呀,现在呀,比过去强了。怎么比过去强了呢?现在呀,那会儿呀,指着我一个人儿挣钱,他们都小,都不能挣钱,也没有工作,……(北京语言大学《当代北京口语语料库·语料一》)
所谓无修辞痕迹现象是指在优化设计语言时没有留下“添注涂改”的外在表现。
应该说“添注涂改”很常见,但内部语言调控之后对应特定修辞目的、修辞语境的脱口而出与落笔成文也很多。那种只认“添注涂改”是修辞,有修辞,而不认脱口而出与落笔成文是修辞,有修辞是错误的。
中央电视台从1993年5月起推出一套人物访谈栏目,名为《东方之子》,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有一期《东方之子》采访对象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季羡林这位82岁的学术老人。主持人一开始面对电视观众说道:
也许,了解季羡林可以从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几年前,有一个北京大学的新生入校带了大量的行李,他看见路边有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便以为是学校的工友,于是,他让这位老者替自己看行李长达半小时之久。这位老者欣然同意,并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过了几天,北京大学召开新生入学典礼,这位同学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北京大学副校长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者。
主持人说的这段话带有书面语色彩,流畅自然,没有“添注涂改”的痕迹,有没有修辞呢?当然有。因为这番话很好地对应了自己的修辞目的——揭示季羡林先生“渊博的学识背后”“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的人格。对于这位对印度古代语言、中外文化交流史、东西方文化比较有着最高研究水平的学人的访谈,从“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能很好地指向这个目的。这是成功的修辞。
2005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修辞学会成立2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台湾著名学者沈谦教授讲话完毕致谢观众掌声时说:“我相信给别人掌声的人必将赢得别人对他更热烈的掌声。”台下掌声再起,沈先生说:“可我比较喜欢你们的第一次掌声,相比之下那一次要纯洁得多。”于是,台下是掌声一片,笑声一片。沈先生的话语看不到字斟句酌的打磨修饰,但呈现出宏观调控的修辞策略性,有着幽默和睿智,充满了情趣与理趣,当然是修辞,当然有修辞。
核心修辞学既要研究有痕迹修辞现象,也要研究无痕迹修辞现象。无痕迹修辞表达理应是人们追求的一种语言表达境界。
五 消极修辞现象与积极修辞现象: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是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用的名称。前者指为使语言明晰晓畅、准确严密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与现象。后者指为使语言生动、形象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与现象。消极修辞表现出来的特色是质朴的、平凡的;积极修辞表现出来的特色是华丽的、奇特的。消极修辞包括辞规、辞风,积极修辞包括辞格、辞趣。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构成修辞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辞格和辞趣构成积极修辞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辞规和辞风构成消极修辞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辞格、辞趣和辞规、辞风构成修辞现象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相互对立,但又不孤立存在,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修辞现象这个统一体中。没有辞格、辞趣,就没有辞规、辞风;没有辞规、辞风,也就没有辞格和辞趣。
人们的语言表达有时追求的是明晰晓畅、准确严密,以运用消极修辞为上,如写一张请假条,需要将请假事由、时间等写清楚、写准确,用不着形象生动。在公交车上买票,到哪个站、几张是关键,这些说清楚即可,也用不着形象生动。以下两例消极修辞方面有问题:
(1)作为受敬佩的辅导员,不仅需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刻苦学习,履行学生义务,更要切实维护学生的权利,这就要求辅导员熟知并保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所明确的学生在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组织或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奖助评贷,学位、学历获取,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的申诉权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等六个方面的权利,成为学生在权利受侵、无助徘徊时的坚实支柱。(某论文原稿)
“这就要求……等六个方面的权利”句过长,前面几个部分缺少“权利”标示影响表意,不如改成:
这就要求辅导员熟知并保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所明确的学生在以下六个方面的权利: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上的权利,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组织或参加校园文体活动的权利,奖助评贷权利,学位、学历获取权利,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的申诉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或者改成:
这就要求辅导员熟知并保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所明确的学生在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上的权利,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组织或参加校园文体活动的权利,奖助评贷权利,学位、学历获取权利,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的申诉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等六个方面的权利,……
(2)作为站在文化新旧转换潮头的人物,康有为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性的转换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重要意义在于开启了一种文化变革的思路,打开了中国通向现代思想的大门……(某论文摘要原稿)
“康有为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性的转换的贡献是巨大的”,几个“的”字接连出现,使得表达拖沓绕口,宜将前两个“的”字删去。
人们的语言表达有时追求的是生动、形象、感人,以运用积极修辞为上,如文艺语体。文艺语体广泛使用具有表情色彩和描绘色彩的语词,形象、生动,活泼多姿。它不排斥常规句,但经常运用变异句,或者说变异的句法组合,营造语言的陌生化,以表达丰富、形象、生动的思想情感。语言陌生化的追求是文艺语体和事务语体、科学语体非常显著的修辞差异。再如新闻标题,尤其是晚报的新闻标题讲究引人入胜,积极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能达到不同寻常的效果。如,原浙江天台总督制衣公司法人代表陈英雄因沉溺赌博,无心管理,最终使公司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2000年12月1日被当地法院判决,公开拍卖该公司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总督”牌衬衫商标。《钱江晚报》通讯员原稿标题为《天台“总督”将归属他家》。编辑在编发此稿时将标题改为:
陈英雄枉称“英雄”(主题)
天台“总督”将含泪改嫁(副题)(2000年12月3日《钱江晚报》第6版)
主标题上运用了“顾名”手法,强化了“恨铁不成钢”的报道主题,副标题则进一步“拟人”,表达痛惜之意。这个标题后来被报社评为好标题。[12]
修辞是语言的优化创新。优化创新既表现在艺术性言语表达形式的选择与组合中,也表现在一般性言语表达形式的选择与组合中。因此核心修辞学既要研究积极修辞现象,也要研究消极修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