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炊具

灶头[tsɒ3tʰəɯ22]

灶是家里的重要设施,民间除了便利因素的考虑,还有风水上的讲究,比如灶门禁忌朝东。“结灶”[ki55tsɒ5]建造灶子,须择良辰吉日来举行仪式。灶的一侧设立供奉灶神的位置(见图2-2)。“灶窟窿”[tsɒ3fuo55lɤŋ42]是指炉膛。

图2-1是“三眼灶”,可放三个锅。里侧的是做饭、炒菜的锅,外侧的是用来烧热水的。一般情况下是两口锅,一个是“前锅”[tsʰe2242],一个是“尾锅”[muo3342]。连城话有“前锅唔曾滚,尾锅呱呱滚”一说,指次要人物或旁人插嘴。

当地人认为,在灶上不适合敲打、斩切。另外,睡前须记得清理灶门口,叫作“扫火路”[sɒ32135]。运气不好,叫作“高毛倒灶”[kɒ333321tsɒ5]。

2-1◆培田

2-2◆下余

饭甑[pʰa55tsæ̃i5]

米在锅里先煮至半熟,捞起后放入一个底板透气的木桶,盖上盖,放在锅里蒸熟米饭。这连盖的木桶叫作“饭甑”(见图2-3),盖子叫作“饭甑盖”[pʰa55tsæ̃i3koe5],底部透气的则叫“饭甑箅”[pʰa55tsæ̃i3pi5]。小的可蒸一二升米,大的可放三升米饭。蒸饭时,等水开了再放入饭甑。蒸饭的同时锅底也可以放些蛋、芋头等。蒸饭时,饭甑盖上滴出的汁液,叫作“饭仁水”[pʰa55ieŋ22ʃiɛ213],可以用来治疗嘴角发炎。盛饭时,民间认为不可从中间舀取,不然会“懵心”[mɤŋ22sæ̃i42]健忘。不能打了饭,在碗里压实再装,相传这样做,孩子会长不高。

2-3◆培田

2-4◆上枧

火钳[fɯ21kʰe22] |火锹[fɯ21tsʰiɒ42]

烧柴火时,用于拨拉炉膛内柴火、递送柴草的钳子。烧煤时使用的钳子叫作“铁钳”[tʰe55kʰe22]。清理火炉灰的铲子叫作“火锹”。

2-5◆下余

匏勺[pʰiɛ22ʃɯ5]

由成熟的匏瓜对半剖开后,掏去瓜瓤、瓜子后做成的水瓢,轻便而坚固。木头做成舀水的勺子,现也叫“匏勺”。当地有俗语讽刺过于挑剔,最后得到不好的东西,叫作“拣拣择择,拣到一个烂匏勺”。

2-6◆下余

缫篱[sɒ22ti22]

用于捞起半熟的米饭及需要过水的食材的竹编器具,也可用于过滤酒糟。过去,脸上有麻子的人被称为“缫篱”,自以为是、敏感多疑的人被叫作“缫篱婆”[sɒ22ti22pʰɯ22]。用旧了、废弃的“缫篱”,还可以用来捞取水田、鱼塘上的浮萍。

2-7◆下余

饭箩□[pʰa55le22kʰio35]

刷锅用的炊帚。多以竹子的一端劈开成细密的篾条做成,也有用竹枝的尾梢扎起来的。这个词语中间的音节在城关有很多变体,有人说[lɯ22]、[luo22]、[ie22]、[la22],也有说“饭头□”[pʰa55tʰəɯ22kʰio35]的。它的竹丝顶端因长期刷锅细如针尖,叫作“饭箩□精”[pʰa55le22kʰio35tsæ̃i42],人们也用来剔牙或挑刺小块的食物。

2-8◆厦庄

乱济粗[luo55tsi3tsʰɿə42]

丝瓜老熟后,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后捞起,除去瓜瓤、瓜子,晾干后切成一段,就成了一个满布纤维的刷子。可用来擦洗碗筷、铁锅、桌子等。“乱”“济”“粗”三个都是同音字,本字不明,其中“粗”是搓擦的意思。

2-9◆文地

桃印[tʰɒ22ieŋ5]

做米糕时用于压制图案的模子,以木、瓷做成。模子为单面,凹陷部分刻了“寿”

“囍”等吉祥字样及一些美丽的图案。也有人叫“粄印”[pa21ieŋ5]。民间有“乞桃印、粄印出来一般般”一说,用来形容两人长得相似。

2-10◆隔川

研钵[ne21pa35]

以凿开石头或浇铸生铁做成,用以捣烂和研碎中草药、胡椒、蒜头、姜块等的器具。


2-11◆培田

擂钵[luo22pa35]

陶制,用于擂粉制浆的器皿。内有突出螺纹,便于摩擦。多用于擦碎薯、芋的块茎,制作淀粉。形容小孩顽皮粗野,也说“擂钵子”[luo22pa55tsɿə213]。

2-12◆下余

碗橱[va21tʃʰiɛ22]

放置碗筷的木制立橱。通常因食物残留,容易滋生蟑螂,当地采用摆放鲍鱼壳的方法,利用其散发的特殊气味驱除它们。

2-13◆下余

筷子筒[kʰua3tsɿə21tʰɤŋ22]

筷筒。多用一节竹筒制成的,也有陶瓷烧成的,钉在墙上。底部有孔,可以滤干水滴。

2-14◆培田

砧棚[tsæ̃i33pʰaŋ22]

以楮树锯下的横切面做成的切肉砧板,比较厚实牢固,耐水浸。因其厚实,有人形容脸皮厚为“乞砧棚般厚”;肉大块,也可以说切得如“砧棚般厚”。“砧”不合声母对应,是训读用字。

2-15◆莲峰

[tʰiɛ22tæ̃i213]

用于砍切肉骨的大砧板,以一截树桩做成,可以承受斧头的劈砍。一般用于卖肉的店铺。小孩长得壮实,可以形容为“乞屠 般”。

2-16◆下余

笪子[ta55tsɿə213]

竹篾编成,用于隔水蒸的平面架子。

2-17◆下村

蕨□笪[kui55laŋ33ta35]

一种用于蒸熟“米桃”[mi21tʰɒ22](参看图4-11)、“珍珠丸”[tʃæ̃i33tʃiɛ33ve33](参看图4-10)及“蕨□丸”[kui55laŋ33ve22]淀粉捏成的丸子的隔水垫子,用竹篾编成。

2-18◆北团

甑盖[tsæ̃i3koe5]

锅盖,多以杉木做成,圆形,中间有把手。

2-19◆厦庄

丝刨[sɿə22pʰɒ22]

即铜制的礤床,是用于把瓜、萝卜、地瓜等擦成丝的器具。

2-20◆下余

叶盖[i3koe5]

以竹黄竹篾除去篾皮外层留下的部分编织,用来盖住饭碗、剩菜的透气竹罩子,可以防蚊蝇、挡灰尘。尖顶的更早有,平顶的是后起的。

2-21◆罗坊

2-22◆莲峰

樵[tsʰiɒ22]

连城多山,多数人家还直接在山林伐薪烧火。柴火,如同多数客家话,连城叫作“樵”,乃古词遗存。大块的叫作“大樵”[tʰa55tsʰiɒ22],细小的叫作“嫩樵”[næ̃i55tsʰiɒ22]。极细的树枝做成的柴火叫作“樵须”[tsʰiɒ22si42]。结疤多、纹理不顺、难以劈开的柴火,叫作“刮屎樵”[kua55ʃʅə21

tsʰiɒ22],也用于比喻难以对付的人。

2-23◆培田

松光[tsʰæ̃i22kɔŋ42]

松明。在连城有特别的民俗意义,红白大事、年节庆祝都用得上。新年时,将其劈成细条,搭成三角或者正方形,点燃后摆放在门口,叫作“岁火”[si3213],当地人认为可以表示喜庆与驱邪。娶亲时,新娘须“□火”[kʰiaŋ55213]跨火,跨过的就是一堆“松光火”。出殡时,前头带路的须执一个长长的“松光火把”来引路,办理丧事后的人员以及从医院病愈归来的人回来也都要“跨火”。夜里行走,也有将“松光”枝条装在铁罩子里点燃,当作火把用。“松”在城关本应读[tsʰiɤŋ22],在这个词中发生了音变,韵母为[æ̃i]。


2-24◆上江

竹继[tʃəɯ55ki5]

裁好并劈开的竹片,常见于连城县东部山区人家,用于生火。其特点是燃烧充分、火旺烟少。民间有“烂竹继”一说,是对女子的讥骂。

2-25◆罗胜

粽叶[tsɤŋ3i5]

用于包扎粽子的箬叶,也用于做斗笠、草鞋的填充物。乡下的居民可以直接在山上采来用,城里居民是到了端午节前后可在市场上购买。也有人为了节省,头一年包过粽子后,剥下粽叶洗干净,第二年再用。

2-26◆莲峰

棕皮叶[tsɤŋ33pʰi22i5]

棕树的叶子,其纤维质地坚韧,可以用来做“桌扫”[tsɯ555]。其叶脉去除后,可以捆扎粽子,也可用来挂在蚊帐内,驱走夏日的蚊虫。

2-27◆黄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