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王孙传
班固
【作者小传】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汉代著名学者班彪之子。建武三十年(54),其父卒,班固自太学返回乡里,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掌章奏及印工文书),继续编写《汉书》。建初三年(78)升为玄武司马,章帝多次召他入宫侍读。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与谋议。四年(92),窦宪以外戚专权,被和帝迫令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班固死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事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的文学成就不如《史记》,但它材料详赡,组织严密,辞藻富丽,语言精练,也有一些人物描写得细致精工,绘声绘影,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班固还是著名的汉赋作家,以《两都赋》(包括《西京赋》和《东京赋》)最为著名。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
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呜呼!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阅读导航】
汉代流行厚葬,丧礼和葬俗都将死人当活人看待。所以墓室的形制都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子,放置许多活人所用的物品,耗费很大。杨王孙认为厚葬之俗于死者无益,于生者有损,决心以裸葬来矫正时弊。
文中杨王孙通过书信向朋友阐述从简而葬的理由,表达了其归本反真、归本溯源的思想。杨王孙笃信黄老之术,认为人的生命实质上是一种从无到有、又由有到无的过程;认为人的精神和形骸本得之于天地,“鬼之为言归也”,“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是“精神离形,各归本真”,完全没有必要竞相厚葬,以致让死者“欲化不得,郁为枯腊”,“久客”而不能“归真”。由此看来,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出于吝啬或家贫,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劝谏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
文章通过记言反映人物的观点和性格,表现了杨王孙超凡脱俗的性格特征;其次采用对比手法表现裸葬的益处和厚葬的弊端。
中国自古有厚葬的习惯,虽在现代其形式有所变化,但借敬祖之名,互相攀比,通过装点仪式夸耀自己,行铺张浪费之事的人并不在少数。
【思考阐释】
一、总结杨王孙裸葬的基本观点。
二、分析殡葬习俗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三、殡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侧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物质生活状况;其次,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再次,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追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对生死,你有什么看法?
【相关链接】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wù)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jiào)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儒家的生死观
儒家一是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问时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勿需追问死后之事,关心生而不必想到死,求知生而不必求知死。孟子也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不必过于关注和计较寿命之长短,只需致力于一己之修身立命。二是儒家肯定生命的价值与可贵,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主张不作无谓的牺牲,反对在生死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三是儒家推崇死而不朽,主张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以身殉道,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建功立业,为宗族、家国而献身。孟子提出“正命”与“非正命”的观点,“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主张为自己的道德理念和信念而死,而不应因逆道非道而死。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据《论语》记载:颜渊死,孔子深叹:“天丧予!天丧予!”感到痛苦万分。人死不能复生,故儒家非常注重和讲究对死者的哀思和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