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学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概念、含义、属性与分类

同一学者在不同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并不一致,这反映出国家利益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本节将考察国家利益的概念、基本含义、属性与分类等。

一、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概念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尼可洛·马基雅弗利、让·博丹、雨果·格劳秀斯及托马斯·霍布斯等人就提出了国家利益概念。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理论是美国在冷战过程中为明确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发展出来的学说。它以地缘政治为基础,以现实主义的思想为特征,通过分析国家利益,以及进一步分析威胁来源及程度、可动用的战略资源,形成国家安全战略。周建明、王海良:《国家大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利益》,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第23页。伴随国家利益理论的出现,需要明确国家利益是什么,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国家利益概念。

“利益”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与人或事有关的。英文中相对应的词是“interest”,意思是好处或收益(advantage or benefit)。《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0页。《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辞海》对利益的解释是“好处”。在国际关系学中,虽然理论家们早已开始了对“利益范畴”的研究,但对利益概念的解释各不相同。尤·库库卡尔:《国际关系学》(林军、于振起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页。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利益概念,观点并不统一。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405页;《现代汉语辞海》编纂委员会:《现代汉语辞海》,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0页。“利益是需要主体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中介,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使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状态得到克服,即需要的满足。”王伟光、郭宝平:《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凡是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的都可称之为利益。”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10—11页。利益是需求主体认定的各种客观对象的总和。国家利益是国家根据需求认定的各种国家需求对象的总和。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1页。张季良先生认为:“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便是国家利益。”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第55页。薄贵利说:“从最一般、最抽象的意义来说,所谓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对其根本性状的维护和对国家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薄贵利:《国家战略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阎学通认为,国家利益是为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在许多情况下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物质需要。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10—11页。还有学者认为,国家利益有双重含义: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利益指的是政府利益或政府所代表的全国性利益;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是指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诸因素的综合。蔡拓等:《国际关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还可参见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与中国对外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4页;杨曼苏主编:《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国家利益是指民族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受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内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体团的需求与兴趣。”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在国外,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汉斯·摩根索及罗伯特·基欧汉、亚历山大·温特等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卡尔·多伊奇认为,利益既意味着个人和集团一种注意力的分布状态,也意味着一种对财富、权力、尊敬等报偿的期待。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3页。卡普兰认为,一个系统的利益是去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国家利益是满足国家的需要,有多少国家需要就有多少国家利益。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薄智跃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摩根索则强调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概念,认为这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的空间的环境的影响。国家利益最根本的是本国的生存和安全,一国所追求的利益应该同其拥有的实力相称。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5页。基欧汉对现实主义利己主义的国家利益概念提出质疑,认为其概念如此具有弹性,不能简单地视为理所当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国家利益,利己主义的利益概念没有考虑国际规范和规则对其他国家目标的影响、国家间利益的相互性及国际制度如何影响国家自身利益的界定。国际制度因降低交易成本、摆脱“相对收益”困境等因素影响国家对自身行为和获取利益的预期,因而可以影响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看法。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158页。温特认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没有认识到国际体系对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的塑造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国家利益是内生的,国际体系可以建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概念指国家—社会复合体的再造要求或安全要求。同上书,第294页。

各种不同的国家利益的概念体现的是各种不同的国家利益观。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都将民族国家的需求作为国家利益概念的主要表达用语。

综合以上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分析,国家利益指的是在国际交往中,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生存和发展中所反映出的与其实力相适应的需求。国家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关于国家利益的主观判断有时会夸大国家利益,有时会缩小国家利益,有时会与国家利益相一致。只有其主观判断与国家的需求相一致时,关于国家利益的主观判断才与国家的客观需求相符合。

二、国家利益的基本含义

在英文中,与“国家”相对应的词有“nation”、“state”和“country”。“nation”有两个含义:国家和民族,“nation”是民族性的国家,即民族国家,属国际政治范畴;“state”的含义是国家和政府,是政府性的国家,指的是一个政府形式的组织机构,属国内政治范畴;“country”是地区性的,与国家领土有关。因此,国家利益包括国内政治范畴内的国家利益和国家之间交往中的国家利益。根据阎学通先生的说法,在汉语中,国家利益具有双重概念:一个概念是国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利益,……另一概念是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利益,指的是政府利益或政府所代表的全国性利益。国内许多学者在对国家利益不同看法的争论上存在概念混淆问题,即没有区分国际政治范畴的国家利益与国内政治范畴的国家利益。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4—9页。

学界关于国家利益内涵的探讨汗牛充栋。有学者认为提出国家利益涵盖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或者说包括民族生存、政治承认、经济效益、国际主导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等诸多方面阎学通:《国家利益的判断》, 《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第41页。;有学者认为,国家利益由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组成;还有学者认为,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是由领土、居民、政权组织和主权构成的,它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保证自己作为拥有主权的国家实体的存在。如果国家实体被吞并或消灭,主体也将不复存在。除生存以外,国家作为一个有形的主体还有为自身居民提供良好生存条件的任务,以维护居民的基本利益。这就必须努力发展,发展是为了保障国家生存,同时也是改善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状态。唐永胜、刘静波等:《国家利益的分析与实现》, 《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6期,第71页。王逸舟先生在分析中国国家利益时提出三个层次的国家利益:发展利益及需求、主权利益及需求、责任需求及利益。王逸舟:《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寻求及其平衡》, 《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第18页。

波兰学者库库尔卡认为,国家利益体现在需求方面包括:“(1)正常的内部活动与发展;(2)在国际环境中安全生存下去(依据多头政治与系统进化的原则);(3)担任相应的国际角色(依据自己的地位与其他参与者交往的期望)。”尤·库库卡尔:《国际关系学》,第225页。摩根索在《另一场大辩论:美国的国家利益》一文中认为,国家利益的概念应该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生存,这是根植于国家利益概念的仅存的内涵,也是民族国家的最低要求,包括本国领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完整性;另一个则是由环境决定的可变因素。Hans J.Morgenthau, The Dilemmas of Poli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p.65.转引自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他认为,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最本质的问题是国家的生存问题。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沃尔兹认为,生存是国家唯一的利益。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乔治和基欧汉提出了国家利益的三种内涵:生存(生命)、独立(自由)、经济财富(财产)。温特指出了四种客观利益:生命、自由、财产与集体自尊(self-esteen)。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94页。卡尔·多伊奇将国家利益区分得更为复杂。他认为,就大多数实际目标来说,八种实质性价值(权力、财富、尊敬、正义、幸福、启蒙、技能和友爱)和六种形式上的或手段上的价值(安全、自由、诚实、尊严、合法和认识一致)很可能是与国际事务有关的大多数利益和以利益为基础的政策的中心。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第74页。

综合以上分析,国家利益的基本含义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层面。前三者为国家利益的物质要素,后者为国家利益的精神要素。

国家安全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指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民生存不受侵犯。国家以国家生存为前提。任何国家一旦失去主权,就根本谈不上捍卫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主权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国家主权和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是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国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国家安全即国家能够生存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国家安全主要指消除各种影响国家生存的威胁,尤其是战争威胁。今天,在军事安全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的态势下,非军事安全的挑战日趋严峻。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威胁不容忽视。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及生态安全等也成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威胁。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政治利益主要指国家主权,即指国家不受外来干预、享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相辅相成。国家一旦失去主权,就根本谈不上捍卫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国家主权利益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关系不大。意识形态是指社会对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自我表述,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英汉双语)》(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279页。。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放在处理国际事务的首要地位,是冷战时期各个国家的主要做法,也是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对抗的一个主要内容和标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否属于国家利益的内容,要看维护和反对一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否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不是以其是否占国家统治地位决定的,而是由这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否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健康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决定的。张琏瑰:《国家利益辨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4期,第106页。国家主权利益被侵犯也会发生在具有相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如冷战时期的苏南关系与苏中关系。

国家经济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基础。经济利益是国家的经常性和永久性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础。国家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能否持续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美国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我们的外交实力,保持一支天下无敌的军事力量的能力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在国外的吸引力,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实力。”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http://www. whitehouse.gov/nsc/nss.pdf.可见,国家利益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国家文化利益是指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等精神需求不受干扰和侵害。国家文化利益属于国家的精神需求。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国家生存与发展利益基础上的扩展。国家需要和外界交往,需要得到外界的承认和尊重,需要参与国际事务,需要提升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威望。在国家生存与发展利益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国家的文化利益会被大大压缩,甚至难以实现。只有当国家生存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比较顺利,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其文化利益才会逐步得以实现。

三、国家利益的属性与分类

国家利益具有客观性和整体性。国家利益的客观性是指国家需求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国家存在,国家就会有安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的需求。这也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因国家而异,但是所有国家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追求都必须以客观国家利益为基础和前提,客观国家利益限定了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国家若忽视其客观利益最终将会失去其国家的属性。邢悦:《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30页。

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但判断国家利益却存在主观性。客观的国家利益需要主观判断。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同一个时期不同的国家,同一个国家不同的人,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并不一致。国家利益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国家实力、不同的认知能力会提出不同的国家利益诉求。王道云:《<中国国家利益分析>中的效用分析述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19页。这种主观判断不是国家利益的固有属性。国家的利益诉求应该与其实力相适应,高估国家实力的诉求反映的是国家欲望,而不是国家的真正需求。因此,国家利益是客观的,而国家诉求是主观的。国家诉求或高估国家实力,或低估国家实力,或准确评估国家实力,只有根据准确评估的国家实力而提出的国家诉求才反映其真实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指全体国民的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代表了一个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社会各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不代表任何个人、阶层、群体的私利。任何个人、阶层、群体和集团等在没有受到委托的情况下,也不能代表国家利益。有人认为,国家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利益”薄贵利:《国家战略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84页。, “是一国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高金铀主编:《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国家“是统治阶级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其国家利益的追求,都首先表现为对于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追求”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第58页。, “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机器,行使国家权力,统帅军队。它代表了国家利益”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实际上,统治阶级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对话语权的控制,故意混淆统治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概念,把自身私利装扮成是国家利益。因而,人们在维护国家利益时必须对此加以识别。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必然受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往往通过其控制的国家政府机构来解释其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唐永胜、刘静波等:《国家利益的分析与实现》, 《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6期,第72页。实际上,统治阶级不是代表而是占有了国家利益,统治阶级只能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除非被统治阶级已经授权由统治阶级代表,否则统治阶级不能自封为代表。

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有重合的部分,但决不能用阶级利益取代国家利益。将国家利益等同于阶级利益是对国家利益概念的误解或曲解。统治阶级利益属国家内部少数群体的利益,而国家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是个人、各类群体,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各类民族、家庭及各类利益集团等利益的重合部分。要警惕少数人利用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的重合特性为自己谋取私利,将国家利益偷换成局部利益。阶级性是指特定阶级的专属性和垄断性,国家利益是全民族的公共利益,不为统治阶级所专有和垄断。张琏瑰:《国家利益辨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4期,第101页。统治阶级也不能代表国家利益。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代表国家这个政治集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代表这个集体中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国家利益是由一国政府来代表,而不是由一个阶级来代表。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6页。

关于国家利益的分类,我们经常听到或在书中读到关于国家利益的不同概念,这些纷繁复杂的利益概念很容易造成解释上的混乱。很多时候,国家利益与群体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安全利益与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根本利益和一般利益交织在一起。这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判断的难度。对国家利益进行分类有利于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判断。

国家利益的理解和判断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及决策者认知能力的限制会增加对国家利益理解和判断的难度。如果将混杂在一起的各类国家利益进行分类排列,会使国家利益的理解和判断容易得多,会较容易地辩明什么是当前利益,什么是重要利益。决策者会更好地判断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因此,对各类不同的国家利益进行分类将大大减少理解和判断的难度。

据不同的标准可对国家利益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利益涉及的领域,可将国家利益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按照利益的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按照利益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根本利益、主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按照利益的属性分类,可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客观利益与主观利益等。依据利益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是当今国际上各个国家的通常做法,因为这会大大提高国家利益判断的效率。《美国的国家利益》一书将美国家利益按重要程度依次分为生死攸关的利益、极其重要的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四大类。刘雪山:《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权威界定》, 《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9期,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