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福利诉求的基层样本
福利责任与福利权利密不可分,民众对国家福利责任的要求往往基于对自身福利权利的认识,而国家对福利责任的履行则又往往要求民众对福利义务的履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不同主体之间对福利责任的承担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可能会存在挤出效应,如家庭或社会承担福利责任的能力很强,可能会削弱政府的福利作用,而政府过多地干预福利也会挤出社会自助的力量。但不同福利主体之间也并非是零和博弈的,如果处理得好会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如福利多元主义主张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撑。
传统中国有“福利”而没有“社会福利”的概念,国家福利体系并不是必需的,尽管国家也经常赈灾救济,但此种行为并不是建立在权利的基础上的,相反往往被视为是当权者的“慈善”。就中国传统而言,照顾弱者的责任并不在政府,而首先是家庭,其次是亲属,然后是居住在其村庄和城镇中的人,这样看来中国人的福利责任观也是遵循差序格局的,而中国人传统上并不愿意向政府寻求帮助。黄黎若莲和王思斌也对中国人的这种传统的求助观念,特别是对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依赖,对政府福利需求的有限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尽管在传统上,中国人对国家并未有太多的福利要求,而习惯于自我解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民众对国家的福利期望开始逐渐增多。民众对国家福利责任的要求以及对自身福利权利的认知往往基于自身对福利服务的感知,而这种感知最终将会通过外部社会压力对政府的福利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直接表现为社会问题,也可表现为社会福利文化或意识形态。从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来看,公众的福利满意度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政府的福利期望属于福利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往往随着社会的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态,但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其核心不变的内容,如对家庭的重视,对私人关系网络的依赖等。有鉴于此,研究认为有必要对公众的社会福利感知状况进行如实地反映。
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本研究无法做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来反映中国人对总体社会福利的评价状况,而只能通过一些基层样本来分析这一问题。为此,研究选取了一个县级城市的基层样本以及一个副省级城市的基层样本来透视公众对社会福利政策的感知特别是评价状况,由此分析其对国家福利行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