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读故我在

率性而读

身处商业社会,任何事物、行为的存在和发展可能都离不开这样的终极追问:有什么用?不管这样的追问合不合理,这个命题在现实世界里的确到处存在。因此,普天下众多的读书人,也不可例外地直面这个现实的命题:“读书有什么用?”或许正是这样功利的追问使现今的阅读多为“生存”所驱动,而少有“性情”的意味。

中国历史上的读书活动曾经是很“有用”的。只要回味一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读书“古训”或“名言”,就不难窥见其功利性的文化内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把吃喝享乐、升官发财、功名利禄一一包容其中,而在“方法论”上更是花样百出,“头悬梁,锥刺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缺少性情的引领,读书自然就成了一件苦差事。

无论从本质上,还是从实际的感受来说,读书都应该是一件乐事。但现代人功利化的阅读将这一难得的乐趣消解得一干二净。为了求职、为了提干、为了职称、为了生意,甚至为了讨异性欢心等等。也因此现在的书店柜台上充斥着诸如《指南》《速成》《厚黑》《兵法》之类的图书。这种径直奔向目的的读书并非出自性情,当然也就毫无乐趣可言了。很多人习惯于用读书后所获得的物质利益的多寡来衡量读书的有用与无用,正是这种读书与求知的脱节以及求学的功利色彩,使我们无法品尝到读书的趣味和甘甜。没有人反对为掌握某项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读书,只是读书不应太急功近利。读书应出于一种爱好,一种属于生命的内在的需要,是一种乐事,是“欣然忘食”而绝不是废寝忘食。

曾有国内专家慨叹,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恐怕再难培育出大师级的人才了,这与阅读的功利化倾向不无关系。学问的大气、浑厚是需要广博的涉猎作为基础。古今融汇、中西贯通、文理交叉,方能润泽丰厚的学养,孕育大气象的学问。在功利化的藤蔓上是永远收获不了这样的果实的。读茅以升、竺可桢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写的书,真为其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文笔所折服。没有人文内涵的滋养,没有广泛的兴趣和阅读涉猎,这样的身手是无法想象的。学问的对象虽千差万别,但其中的道理却是曲径通幽,彼此联通。想起读过的一些逸闻,说马克思写作之余的爱好是做一些数学题目,还说他尤其擅长因式分解;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几近专业人士,数字符号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源头,小提琴起伏的音律也能和物理学经典理论的脉息和谐相通。启功先生撰有一联:“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抛开功利目的,率性而读,那么读书就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体操,是对人格的沐浴洗礼,是对理性光明的不懈探求,是一种崇高的生命追求,是个人价值的一种实现。静夜里,让书跨越时空阻隔,承载思想和文明在案头流芳溢彩。聆听那些活着的精神之音,俯仰古今中外璀璨的思想星空,让脉脉余香伴你入眠,让沁入人性根底的温暖慰藉孤独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花园绿意葱茏、生机盎然。

多一些率性而读,就会多一些阅读的体悟,多一些学养的积累,多一点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