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额尔德尼召
10点55分,我们来到额尔德尼召,东经102°50′30″,北纬47°12′001″,气温上升很快,转眼间就已经20多摄氏度。
额尔德尼召是蒙古历史上最壮观的一座喇嘛庙,寺院规模宏大,外墙不像一般的庙宇那样单薄,巍峨的院墙有如城墙般坚固。四周墙上分布着108个小白塔,108在藏传佛教中是个非常吉祥的数字。据说,额尔德尼召在鼎盛时期有一万多名喇嘛,由阿巴岱汗亲自下令建造。召内佛像则由喇嘛教的第一代哲布尊丹巴主持设计。
这座辉煌的建筑,却在20世纪30年代遭受到毁灭,被当局下令拆除,一些建筑惨遭炸药摧毁。现在看到的是80年代后,由信徒们捐资复建的。民主化以后,喇嘛庙的香火重新燃起,现在已是蒙古一处重要的观光景点。
额尔德尼召昌盛时期,也是喇嘛教最兴旺的年代。以庞大寺庙为基础的喇嘛教集中了相当多的财富,虔诚的教徒们贡献出自己的财产,并以身相许,一些家庭送自己的儿子进寺院,当喇嘛。原本的自觉后来变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家中除长子外必须有人去当喇嘛,到晚清时期,所有蒙古人口中喇嘛竟占到20%—30%。
整个蒙古有700多座寺庙,共有十多万人在当喇嘛,而整个外蒙不过五十万人,其中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富丽堂皇的喇嘛庙,最终成为蒙古民众最大的负担,普通的牧民家庭在喇嘛教的抽税下,变得一贫如洗;喇嘛庙也由于得不到更多信众的支持而衰败下来。当然,喇嘛庙担负着收容老人,替病人治病的社会责任,游牧的蒙古人将亲人中不便随行的,寄放到喇嘛庙中,除去安慰心灵是这个宗教的重要职责外,义务救助也是寺庙的责任。蒙古人在摆脱喇嘛教对世俗社会控制的同时,又深深陷入共产国际专制主义的泥沼。苏联人的插手,使貌似独立的蒙古变成庞大集团的附庸。
额尔德尼召,有两扇厚重的木门。进门之后,沿着小路左右拉着两行三角彩旗,可能要提醒游人,顺旗指引参观。院内分布着许多建筑,红色的围墙,绿色的草地,相映生辉,有点壮观。
道路左侧竖立着几块碑石,走近观察,石碑是旧的,隐约可见上面原有阿拉伯文,覆盖在上的是藏文六字真言。另一块较完整的石碑,阿拉伯文清晰可见,只是正中深深地雕刻蒙古索布云图案。索布云图案,在蒙古是最重要的图形,由太阳、月亮、阴阳太极等内容组成,被放置在蒙古国旗上。敖其尔说,石碑是元代的,阿拉伯文记载,是由穆斯林商人出资修建穆斯林学堂,原来放在哈拉和林旧城,额尔德尼召修建时,大量石碑被移到这里,改作他用。13世纪鲁不鲁乞游记中记载,在整个哈拉和林城中,有十二座异教徒的庙宇,由各种不同的民族供奉,其中有两座伊斯兰教寺院,一座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寺院,当然就是清真寺,敖其尔所说的穆斯林学堂,大概也指的是经学院。
额尔德尼召喇嘛庙院墙上的小白塔
额尔德尼召喇嘛庙院内汉式建筑风格的红色建筑群
额尔德尼召喇嘛庙院内的碑石
最大蒙古包遗迹
院内采集的小青花瓷盘
蒙古包遗址内的覆莲形柱础
喇嘛教白塔
额尔德尼召内的建筑都是民主化以后重新建修的
这座藏式白塔为仿元式建筑
额尔德尼召东北,是一大片空地,上有一蒙古包的遗址。按说蒙古包并不会有遗址留存,移动的蒙古包拆除后,荡然无存。可是,额尔德尼召确实有蒙古包的基址,这个蒙古包实在太大了,据说是蒙古国最大的蒙古包。
遗址坐落在一个漫坡上,高出现在的地面大约1.5米,显然,最初修建时,地基曾被人为地垫高。遗址的直径有50米,周围由一周花岗岩的石条构成,石条的长短略有不一,上面刻直槽,最长的有1.5米,宽30厘米左右。
石围圈的中央,分布着七个柱础石,中央左右两个,北面则有五个,分作两排。从对称的原则来说,石础并非原有数量。石础分三种,A.正方形,50厘米×50厘米,80厘米×80厘米,中间有一穿洞,直径分别为20—30厘米,厚20厘米。B.正方形,70厘米×70厘米,中央凸起约5厘米,刻一槽,中间穿孔直径30厘米;C.正方形,70厘米×70厘米,中央亦凸起,边稍宽约有5厘米,素面,中间洞直径35厘米。
石圈中满布石块,石块随机铺设,并无规律。西侧有一条约一米宽的道路,直达柱石处,或许这是一条进入蒙古包的道路,只是向西开门的蒙古包较为少见。
党宝海在草丛中找到一个小青花瓷盘,瓷盘口沿处有几处残损,有两条相对的龙纹,圈足中有“景德镇制”四个篆字,或许是民国年间之物。
蒙古包复原后,大体上高应在十几米以上,中央有直径30厘米的大柱若干根,作为支撑,容纳千人左右应该没有问题。看到这样规模宏大的蒙古包遗迹,很是让人兴奋,只是时间太短,来不及详细琢磨实测,只能简单地看一下。
蒙古包基址边上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的残块,有砖、瓦、滴水、瓦当和脊兽的碎片。建筑材料本身或许并不属于蒙古包,是其他庙宇的遗物。
蒙古包边上另有一蒙古包遗迹,也有柱础石等物,只是规模要小得多。柱础石雕覆莲,看起来做工比大蒙古包讲究一些,应是一重要人物的毡房。
看完蒙古包遗址后,我们几个人直奔东门。东门前立一石碑,长方形底座,花岗岩质地。碑额是一直行减地阳刻的蒙古文,已漫漶不清。碑阴额有四个楷书汉字“立石题名”,下面是几排汉字,内容多为人名。碑高18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
东门门洞旁也有一石碑,石碑已断为两截,靠在门洞边,能看见的两行字为:“大元赠宣忠秉义保节功臣资德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等字样,是一块元朝碑。
时间过去不少,我们几个因为测量蒙古包、看碑,已经费去不少时间,现在只能加快速度参观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