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其地位和作用已日趋得到中国民众的认可。大学生学英语不仅要学习英语的用法(usage),还要学习英语的实际使用(use)(Widdowson 1978)。但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1)传统的学习文化根深蒂固,教学指导思想和观念陈旧;(2)英语教学的目的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相背离;(3)教材、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运用的要求;(4)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交际所需环境;(5)学习方法被动、机械(王奇民2002)。特别是教学中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重形式、轻文化导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等现象(雷小川、李家云2001)。

束定芳、陈素燕(2010)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九大问题:(1)定位与教学目标不明确;(2)需求分析缺位;(3)在课程安排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上,课程设计不科学;4)由于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科研力量有限,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新的要求;(5)教学资源(包括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6)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精读和PPT教学,应试教学依然存在;(7)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欠佳;(8)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9)外语教学评估缺乏科学性。

在改变英语教学现状时,要牢记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英语的实际工具作用,恰如其分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目前英语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戴炜栋2001)。如果以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教学目标,那么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改革和转型时期(蔡基刚2010)。《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来用,而不是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知识来学;再也不能到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后才发展其交际能力,才使其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蔡基刚2007, 2010, 2012;杨惠中2011, 2012)。蔡基刚(2010)指出,语言学习是意义学习,而不是形式学习。形式学习是需要的,但在掌握了一定的规则和词汇,达到了一定水平后,应尽快转为通过知识学习来提高语言能力。束定芳(2011)认为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应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其主要内容就是师资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以及学生的国际化。这些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手段就是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之一。所以,在中国的一流大学,尤其是“985工程”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就是为教师能用英语开课、学生能听懂英语授课服务;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学习技能外,还应该通过用英语开设相关的基础课程(或称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在获得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使用技能。大学英语教师也通过这一过程获得专业上的发展,逐渐用英语开出更多、更专业的课程,加速高等教育专业化的进程。

Ellis(2006)认为,“英语不是学好了再去交际,而应当在交际中学习。”依托式教学,即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强调用目标语(第二语言/外语)教授学科内容知识,使学生在利用目标语学习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掌握目标语,提高其语言使用能力。该模式将语言学习、学科内容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刘润清(2012)指出,“到了高年级,应从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按现在中学课程标准,以后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相当高了。到了大学,不能再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课了,要用内容吸引学生,用内容教学带动语言教学。从根本上讲,语言是个载体,承载着知识、文化、文明。载体是个空壳,内容才是实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考察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采用依托式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