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本书围绕“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评估、驱动机制及模式选择”主题展开了探索性研究,研究框架可分五大模块:第一大块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础理论分析,为本书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大块是实证研究,包括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评估,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空间分异探析,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的序参量识别;第三大块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第四大块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导运行机制构建;第五大块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撑。具体研究思路见图1-1。
图1-1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本书可分为九章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基础理论分析,是全书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全书的实证研究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第三部分,即第六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导运行机制;第五部分,即第八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撑;第九章,是本书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绪论。简析研究背景与意义,全面综述与梳理相关研究动态及不足;简介本书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探析。清晰界定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内涵与特征,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重点从协同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等视角,阐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机理。
第三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动态评价及比较。从区域比较优势度、要素自由流动水平、地方保护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联系水平等视角,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评价标准;采用扩展的DEA方法,对我国29省区市1993~2002年、2003~2012年分阶段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进行动态评估,并进行多空间尺度的比较分析,以揭示我国近20年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的动态变化特征与凸显问题。
第四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空间分异。根据第三章DEA扩展模型的评估结果计算Moran's I指数,分析我国1993~2002年、2003~2012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运用GeoDa软件分析我国1993~2002年、2003~2012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度的空间分异的演化特征。
第五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从主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运作机制以及系统协同演化三个维度探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哈肯模型,对我国1992~2001年、2002~2011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阶段的序参量识别;基于序参量识别结果求解系统势函数,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所处的状态。
第六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提出并阐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四种模式:中心-腹地模式、“飞地”模式、省际毗邻边缘区模式、省内城市间模式;系统分析每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条件、实施途径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并对每一种模式进行案例分析。
第七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简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一般运行机制,重点从主要特征、主导机制、案例分析三个层面对四种不同模式下的主导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不同模式的运行方式。
第八章,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基于全文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人才培育制度等方面探析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从财政政策、开放联合政策、区域协同发展政策、产业协同发展政策等方面探析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
第九章,结论与研究展望。概述全书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