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孙子兵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一代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或称孙武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不详,约和孔子同时。

孙武祖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因为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直系远祖妫完乃携眷逃至齐,投奔齐桓公;到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是陈国公子、虞舜帝后裔,于是就让他担任管理百工(全国所有手工制造业)的“工正”。

妫完在任职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据传还组织人编定了《考工记》(后被收入《周官》,作为《冬官考工记》)一书,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食邑于田,改姓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完死后,谥号敬仲);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富贵盈门,成为齐国望族。子孙世代都是齐国大官,传至田和时,进一步列为诸侯,其子田平进而取代齐国,成为史上所谓的“田齐”。

田完后代子孙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赐封采于齐国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曾为齐景公登台鼓琴,是齐国有名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在政期间,暗施小惠,收取赋税时,用小斗;民众放贷时,用大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书为齐国大夫,颇具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封以乐安采地,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称孙书;孙书儿子孙凭,即孙武父亲,为齐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由于生长于贵族家庭,孙武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并闻知伊尹、姜太公、管仲用兵史例,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从小耳濡目染,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四大家族又联合赶走庆封。

田氏的支系子孙司马穰苴(田完后裔,又称田穰苴。官拜大司马,由此被称为司马穰苴,春秋时代齐国将军、大夫、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称《司马法》)因战功被任命为大司马,因田氏势力扩大,高张、国夏惧而流言,司马穰苴被免官。田乞立志要除掉高氏和国氏。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互相矛盾,四大家族之间又互相争权夺利,斗争愈演愈烈。孙武不愿纠缠其中,遂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寻求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当时,南方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颇有新兴气象。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正值青春年华的孙武,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

孙武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两人十分投缘,结为密友。此时吴国正处于动荡不安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时而动。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之际,用专诸袭杀吴王僚,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大得民心,吴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阖闾又注重求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

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年仅二十五岁的孙武完成旷世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他带着这十三篇晋见吴王。吴王阖闾对孙武作品极为欣赏,知孙子能用兵,爰拜为大将。孙子以三万兵,西破强楚二十万兵,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因《孙子兵法》一书,孙武声名鹊起,被誉为“兵圣”,也称“武圣”。

吴王阖闾十二年(公元前503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不知其踪。

《汉书·艺文志》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

曹操熟读兵书,现传世的曹操《孙武十三篇注》是最早的注本,也是目前有关整理、注释《孙子兵法》最早也最重要的底本。曹操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兵法,因事设奇,应敌制胜,变化如神(曹操《孙子略解序》中评关于《孙子兵法》“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削其繁剩”,应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笔(校、注)其精切”则指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称《孙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广泛流传,其余则因其“烦富”且“未得旨要”,而陆续散佚。曹操《孙子略解》问世,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解的时期。曹注重文字训解,但他本人又是军事家,更重实际运用,因此,其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曹注孙子之外,还有东吴沉友撰《孙子兵法》、贾诩《钞孙子兵法》,曹操、王淩集注《孙子兵法》、张子尚《孙武兵经》、《孟氏解说》等。从目前所见到的这一时期的注解内容看,其注文大都比较简略,偏重文字训诂,表现了《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的特点。)。

宋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陈皞、贾林、梁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宋史·艺文志》录有吉天保辑《十家孙子会注》,又名《孙子十一家注》、《十一家注孙子》、《孙子集注》。此书最初名为《十一家注》,十一家是指三国曹操、梁孟氏,唐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梅尧臣、王皙、何延锡与张预。清代毕以珣认为,十一家注中不包括杜佑,因为杜佑并没有为《孙子》一书作注,只是在作《通典》时,对所引《孙子》书中文句作了训释。辑成年代不详,刊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年~1189年),最早著录于尤袤《遂初堂书目》,分上、中、下三卷。此书宋、明、清代版本颇多,并有日本宽文年间刊本和朝鲜枫山官库活字本,以清孙星衍校本《孙子十家注》刊印和翻刻最广。)。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武经七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被自宋以后的历代统治者视为武学经典;至于宋以后的历代名将和学者,更将《武经七书》视为必读必研之书。历代为之作注或疏解者竟达六十余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宋施子美的《武经七书讲义》、明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和黄献臣的《武经开宗》、张居正的《武经七书》、李贽的《七书参同》以及清朝朱墉《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增补武经三子体注》、鲁经《武经大全标题会解》、陈玖学《七子兵略评注》等。这一现象,说明《武经七书》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丁氏八千卷楼(八千卷楼,清朝浙江杭州丁丙私人藏书楼),藏刘寅(明刘寅,善于经文史书,著有《三略直解》)《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1972年,出土竹简本——汉初抄本(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出土了四千九百四十一枚竹简,发现其中有两部兵书,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孙膑兵法》。孙膑,战国人,是孙武的后世子孙,与商鞅、孟轲同时期。《孙子》书简三百余枚,整简每枚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简上的文字全为隶书,用毛笔蘸墨书写,字迹有的端正,有的草率,显然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每简字数多少不等,整简每枚多达四十多字。是现存的最早版本,也是十分珍贵的一部竹书实物资料。),为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孙子兵法》可谓才子书,其思想影响所及,已超越军事范围,更是博弈策略经典之作,应用于棋艺或运动竞技上。《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及市场策略,甚至家庭教育乃至个人自我开蒙等,都具有指导意义,颇值得人手一本,终生读之,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袪愚昧,去迷惑,建立一个智慧而光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