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颜率智保周九鼎

元前336年,经过商鞅变法日渐强盛的秦国派兵攻打东周国,索要周王室的传国之宝九鼎。看到秦国气势汹汹、兵临城下,东周国国君十分忧虑,召见足智多谋的大臣颜率(shuài)商量对策。颜率思量片刻,对东周君说:“大王不必忧虑。东边的齐国近些年越来越强盛,足以抗衡强大的秦国,您派我去求借救兵吧。”

得到东周君的同意之后,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秦王太过分了!他自恃强大,居然派兵威胁周君,索要传国之宝九鼎,简直是欺人太甚。我们东周国与其把九鼎拱手让给大逆不道的暴秦,不如送给有仁义之风的贵国。大王,只要您出兵助我东周国度过此难,我们愿意奉上九鼎作为答谢。这样,您既能因为挽救东周国赢得天下人的赞誉,又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重器,绝对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呀!”齐王一听很高兴,马上派大将陈臣思统帅五万大军前往救助东周国。秦国一看东周国搬来了强大的救兵,就撤兵了。

秦国虽然撤退了,可东周君依然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因为他知道齐王很快就会派人来索要之前许诺的九鼎了。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这事儿交给我去办吧。”于是再次出使齐国,对齐王说:“这次东周国得保周全,全靠贵国的义举,我们愿按照承诺把九鼎献给贵国,不知大王准备通过哪条道路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齐王听了不禁一愣——他压根儿没想到东周国会这么痛快地奉上九鼎,这几天正琢磨着怎么开口去要呢,于是很不经意地回答:“准备借道梁国呀。”

特级国宝后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颜率说:“万万不可!梁国君臣可早就惦记上九鼎了,他们在晖台、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那可是耗子钻油壶——有进无出。”齐王又说:“那就走楚国呗。”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楚国对九鼎也觊觎(jì yú)很久啦,在叶庭那地儿谋划这件事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齐王说:“那我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到齐国来好呢?”

颜率一听,做出一副忧愁的样子说:“我们东周国也在替大王犯愁呢。因为这九鼎太大也太重了,又不像个酱罐子、醋瓶子,往手上一提、怀里一揣就带到齐国来了。偏偏九鼎又没长胳膊没长腿,不能跟马似的跑过来,更不能跟鸟儿似的飞过来。想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也是费了老鼻子劲才运回去,为了拉一个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这成本高呀!搬运的士兵、维护九鼎不被损害的工匠就够多了,再加上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就更是没法算了。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还得考虑到路上那些虎视眈眈的觊觎者呀!可别辛苦了一通,倒便宜了别人。”

齐王一听颜率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不禁又悔又气又无奈:悔的是出兵帮忙之前没有考虑周全,气的是东周国早有预谋,无奈的是自己丝毫没有办法。他大吼道:“你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齐国了?! ”颜率解释说:“我们怎敢欺骗贵国啊,还盼着大王您赶紧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呢。我东周国君臣随时听命献出九鼎。”齐王实在没办法,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就这样,颜率凭着自己的智慧,不费一兵一卒为东周国保住了九鼎。


【博闻馆】

为什么九鼎是个“香饽饽”?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了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分别镌刻于鼎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而九鼎则因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夏亡之后,鼎归于商,商亡之后,鼎归于周,九鼎成为“天命之所归”的象征。明白了九鼎的来历和象征意义,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春秋战国诸雄都视这件特殊的青铜器为“香饽饽”了。

其实,早在秦国向东周国索鼎之前几百年的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觊觎九鼎,并由此产生了“楚庄王问鼎”这个著名故事:楚庄王时期,楚国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一时间国富兵强。一次,楚国兴兵攻击陆浑之戎,并在离东周都城洛邑不远的地方阅兵,周定王被迫派人表示慰问,楚庄王向来人“问鼎小大轻重”。鉴于九鼎的特殊象征意义,楚庄王问鼎其实是对周室王权的公然挑衅,说明楚庄王已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此后,“问鼎”成了图谋夺取政权的意思,人们常用“问鼎中原”来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据班固《汉书》中一条史料记载,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打捞,但一无所获。从此之后,九鼎的下落就成了一个千载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