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校友访谈录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医者,施比受更有福

访临床医学专业2006届校友杨赛赛

施玥

杨赛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6届校友。在校期间曾担任浙大医学院二系学生会副主席,每年都获奖学金,多次荣获“优秀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曾连续两届获得浙江大学运动会女子全能冠军,毕业后先后就职于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外科、杭州市江干区妇儿保健院即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现任杭州基督教协会圣爱康复医院院长。2014年至美国Azusa Pacific University(阿苏萨太平洋大学)交流访问,完成医院管理课程。

刚见到杨赛赛的时候,她正在查房。单马尾,一身白大褂衬得她干净利落。输液室里,一位病人手上的针头松了,她便细心地帮病人调整;她能够清楚地叫出每一位病人的名字,一有空便上前了解他们当前的病况,耐心而细致。杨赛赛从医十年,算不上长,但是对病人十年如一日的奉献与关爱让人敬佩。

合乎中道,挫折困难并不可怕

大学时代的杨赛赛能称得上“全能”,担任浙大医学院二系学生会副主席,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运动场上的她连续两年蝉联浙大运动会女子全能冠军……这些荣誉和杨赛赛的不断努力分不开。大学五年的寒暑假她都留在杭州的各个医院里实习,很早就上了手术台,也积累了不少临床上的经验。“这些成绩和经历使得我有些稍稍的自满,也让我在之后跌倒消沉了一段时间。”杨赛赛说道。连续两年的努力都没能考上研究生使得她的梦想偏离了的轨道,也让她改变了以往对荣誉的看法,“虚心谦卑才会使得自身不断提高,自视甚高或者自我贬低都不应该。”

走上了工作岗位的杨赛赛从过去荣誉的阴影中挣脱了出来,看清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放弃了热爱的外科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合乎中道”从那时起便一直是杨赛赛内心的座右铭。不因些许成就而自视甚高,也不因失败而气馁,踏实本分心系病人,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杨赛赛看到周围有很多高龄老人既没有家人照顾也没有医疗保障,居住的地方离市区医院较远,就医困难。于是她和一些同事便萌生了申请一个康复医院的想法,一方面可以方便附近的老人看病休养,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说干就干,这一批年轻人注册申请的医院在2011年10月被批准,2012年5月18日,杭州基督教协会圣爱康复医院正式开张,杨赛赛担任了院长一职。作为非营利性质的民营医院,杨赛赛担任院长的三年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要努力维持医院的收支平衡,打响医院的名气,更要团结员工一起坚守奋斗。杨赛赛知道,克服这些困难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医院来说尤其重要。杨赛赛和员工们一起克服重重阻碍:医院建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上下班不方便,但是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们却没有怨言;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却没有经济条件的病人,医院还设立了爱心捐款,医护人员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为需要帮助的病人贡献微薄之力;共同维持医院的收支平衡……

短短三年时间,杨赛赛带领着她的同事们一起工作,一起坚持,朝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信念奋斗。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圣爱康复医院从一个新生医院转变成一个有口碑的医院,吸引了很多其他周边城市的病人慕名而来。

心系病人,用心做一名全科医生

当杨赛赛在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时,有一位病人施大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很多医生都为他看过病,但是施大伯的血糖一直无法得到控制。于是杨赛赛抽空去了一趟施大伯家中,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发现施大伯的血糖控制不佳和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妻子是老年痴呆患者,患病近20年,卧床也快10年,虽然有子女但都没有办法照顾他们,都是他自己照顾妻子。而且由于妻子有着特殊的生活节律,他的生活节律也与常人不同:上午11点起床,凌晨3点睡觉。由于生活节律、饮食规律的不同,相应的治疗也会有很多的不同。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施大伯的血糖得到了控制,进而杨赛赛也慢慢走进了施大伯的家庭,在非工作时间会上门去看望他和他的妻子,施大伯有身体不适总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杨赛赛……杨赛赛一直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虽然后来她换了工作岗位,施大伯依然是她的忠实“粉丝”。

全科需要对病人有细节上的了解,尤其是老年人,需要对其生活方式和家庭因素甚至心理因素进行了解才能够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状况。“康复医院看病的人相对少些,我的时间比较充裕,因此我就可以尽可能多地陪伴患病的老人,解答他们的问题,也会更多地关心他们心理上的感受。”杨赛赛笑着说。在圣爱康复医院,时常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病人情况不好需要加床、阿婆刚做的心电图怎么样、输液室情况如何……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成为一名全科医生是杨赛赛综合考虑各类外界以及自身因素后做出的决定,多年的坚持让她不曾后悔曾经的选择。

无私给予,把关怀带入每个病人心中

一位真正的医者所拥有的成就不是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帮助了多少病人,杨赛赛在工作中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帮助病人,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怀。

圣爱康复医院收治的病人有很多都身患绝症,如渐冻症、癌症,也有年纪很大身体虚弱的老人,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和安慰。“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2013年那个夏天,炎热难耐,医院每周都要送走一个老人。经历了那个夏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怎样帮助病人面对死亡。”杨赛赛说,“一般而言,收治病人时往往考虑的是他们生理上的病痛,而在康复医院里的很多病人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够懂得如何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在美国交流的那段时间里,临终关怀对杨赛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课。美国有专门的志愿者帮助生命垂危的病人在最后的时间里懂得如何接受死亡,这一项举措给了杨赛赛很深的印象,“只有自己懂得怎样面对死亡,才能帮助病人认识该面对的是什么”。

杨赛赛把她的想法和理念带进了圣爱康复医院,医护人员共同用心将关怀带入每个病人心中,给每一个病人以尊重和安慰。虽然他们力量单薄能做的不多,但是让病人能够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得到尊重,离开的更有尊严,就是这些医护人员工作的意义。

这个社会从不缺乏优秀的人,缺少的是用心付出的人,而医者正是一个需要全身心付出与奉献的职业。“医学是有限的,作为医生在帮助病人的同时更需要把爱带到人群当中,能看到自己的有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杨赛赛的话平实却引人思考。

杨赛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