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破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不是拼牌好,而是拼怎么“换”

很多试图换职业的人身上,都有一种特别有趣的共性。

小丽,毕业后做了一年运营的工作,她觉得自己每天忙于做“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什么也没学到,于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运营,她想换个行业,但是不知道该转到哪个行业。

小华,在外企做了10年的IT售前工作,遭遇职业天花板,心里不爽,于是想辞职创业。他还没仔细筹划过该如何创业,就投了80万元,搭建了团队,做起了APP,结果钱花光了,APP也没做出来,现在正纠结要不要继续“烧钱”。

我把他们的这种共性简单称为:不爽就全换。

有很多人,当他们做一份工作时,感到不爽,如同玩牌时抓了一手烂牌,他们就会想:这局不玩了,再抓一把牌重新开始吧。他们似乎没想过,再抓一把牌,有可能对家不干,也有可能新的牌更烂,换句话说,如果盲目地辞职、换工作、转行,就有可能吃闭门羹——别的公司不要你,也有可能越换越差。

选择职业,跟真正的纸牌游戏在规则上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是可以“换牌”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牌太烂,那就换掉几张牌,凑个顺,凑个飞机带翅膀,甚至凑个炸弹,没准就赢了。

怎么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换牌”呢?

我们都知道,玩牌时想赢要注意很多要素,比如,牌的花色、大小,还有顺子、对子、炸弹等纸牌组合。只有了解这些要素,换牌才有意义。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要素,了解了这些核心要素,一点点地换,也能换出一副“好牌”。


在此,我就来谈谈选择职业的那些要素,它们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和两个特殊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为:行业、职能、组织。

1.行业。行业可以分为金融、酒店、互联网、咨询等,行业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内容,选择行业也就是选择工作领域。

2.职能。职能又叫岗位,它可以分为销售、运营、研发、技术、营销、行政等,岗位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选择岗位也就是选择如何工作。

3.组织。组织可以分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创业公司、自由职业等,组织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氛围,选择组织也就是选择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软性因素。

举个例子,对于某民营中小学教育培训公司的老师来说,他的行业是教育培训,职能是老师,组织就是民营企业。

当一个人工作做得不开心时,一般来说,并非对这三个要素都不满意,而是对其中某一个或两个要素不满意。

比如,小红在一家留学咨询公司做留学顾问,她很努力,业绩很好,但是个人的收入却已经很多年没有大幅度提升,她感到很不爽,开始犹豫要不要换行去做金融。

如果我们来分析一下小红的职业,就会知道,她的行业是教育培训,职能是销售,组织可能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公司。她的不满,并非对行业的不满,因为做留学咨询她很有经验,也不是对岗位的不满,因为做销售让她很享受,所以,她的不满是对组织——公司的不满。

此时,如果小红贸然转行去做金融,就很可能会面临重新“摸一副牌”却不能成功,或者新摸到的牌比之前更烂的后果。其实,从上边的三个要素来看,如果她真的要换,换到一家收入更高、薪酬结构更具激励性质的留学咨询机构继续做留学顾问会更有效。

因此,当你对你的工作不爽时,你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对行业不满意,对岗位不满意,还是对组织企业不满意。

你可能要说,不是还有两个特殊要素吗?

剩下两个特殊要素包括:

1.城市。你选择在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或者一线城市工作,与选择在二线城市或者三四线城市工作,会有很多的不同。如果你选择在超一线城市工作,往往会遇到居住地与工作地点距离较远的问题,每天可能需要花费至少两个小时在搭乘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而如果你选择在三四线城市工作,可能下班后只需步行10分钟就到家了。此外,如果你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那里行业较为丰富,公司类型多元化,你可以凭借个人能力搭建起巨大的人际网络。而如果你选择在三四线城市工作,那里行业较为单一,公司类型也比较单一,搭建人际网络主要依靠个人在这座城市的亲友关系。选择城市就是在选择生活方式。

2.上司。我之所以把上司作为选择职业的一个特殊要素,是因为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感到有压力,都源于与上司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很多时候,一个部门、一个团队里的文化氛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个部门或者团队的领导的影响。假设你的领导行事风格偏于保守,那么他所领导的部门和团队的行为也会趋于保守,如果你恰恰是一个求新求变、追求突破的人,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必然会感觉不太爽。

我们再回到小红这个案例,她觉得自己做留学顾问业绩好,但收入没跟上,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并非行业、职能、企业这三个基本要素,而是上司这个特殊要素。也许她的上司未曾注意到她的薪水问题,而她也没有就这个问题跟她的上司谈过,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并不少见。如果是这种情况,小红或许应该在跳槽之前跟上司谈谈,看看是否有可能加薪,或者晋升。如果上司了解了她的需求,使她得到了相应的收入增长或者职位晋升,她就可以继续在这家公司踏实地工作。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来访者,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期间,跟他的上司就某个项目发生冲突,之后愤而离职,开始创业。创业的过程相当艰苦,他从零开始,奔波半年也没有什么收入,此时,他听说他的前上司也离职了,新上司是原来负责另一个部门的一位领导,他们共事过,合作得很不错。得知这个消息,他很后悔,可是由于资本寒冬,这家公司暂停了招聘计划,他想再回到原公司变得很难。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让他再一次做选择,他可能就会考虑:


1.我能不能换个部门?

2.我能不能先忍忍?没准我的上司会换人呢。

3.如果我真的辞职,我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换个同行业的企业?

像这样小步换牌,就不会换到坑里。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其实选择职业可以有很多方法:

1.换个组织。你不需要换行业,也不需要换岗位,你只需要换个组织,也就是从本行业的A公司换到B公司。

2.换个上司。你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可能在目前就职的这家企业里换一个部门工作。事实上,你会发现在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里,这一点是很可能实现的。

3.换个岗位。你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可能在目前就职的这家企业里换一个岗位工作。曾经,我的一位女来访者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咨询部门工作了一年,但是她对这种工作感到很厌倦,很想辞职去别的公司做项目管理。在我的建议下,她决定放弃辞职的想法,寻找转岗的机会,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从咨询部门换到了项目部门。

4.换个行业。当你确切地知道自己想换到什么行业,并为此做了足够的准备,换行业也是一种选择。

5.换个城市。做出这个选择的你,多半是想要改变生活方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份完美的职业:在自己喜欢的城市,进入爆发性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做自己爱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岗位),还有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上司。但是,我们也知道,即便这种完美的职业真的存在,它的所有者也不一定会是自己。有了对职业的要素切分,我们就可以在无法找到完美的职业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五个要素做出排序:哪一个要素是我最看重的,哪一个次之?我们可以按照看重程度,给这五个要素打分。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职业选择标准。

小红的排序是:城市>职能>行业>组织>上司。她选择职业的思路可能是这样的:这五个要素我都想要,如果五个要素无法同时满足,我就先把上司这个要素去掉,因为极好的上司和极差的上司是比较少的,多数上司都是不好也不坏的;如果现实还是满足不了,那就去掉组织要素,去不了世界500强企业,规模小一点的企业也可以考虑;如果依旧无法满足,那再去掉行业要素……以此类推,一点点地聚焦自己的价值,职业的选择也就会一点点地增多。


当你贪恋的越少,你能拿到的机会就越多。


接下来,我将就行业、职能、组织、城市、上司这五个要素,具体讲一讲我们该如何选择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