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港城市:在大空间中构建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上海临空经济区

上海拥有浦东、虹桥两座大型国际机场,是中国第一个拥有两座机场的城市。上海临空经济区包含虹桥机场临空经济区和浦东机场临空经济区。

一 虹桥机场临空经济区

虹桥国际机场历史悠久,为满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峰值运量需求,增强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虹桥机场于2010年完成了扩建工程。目前建成2条近距离平行跑道,东、西互为卫星厅的两座航站楼。规划终端目标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达到100万吨。虹桥机场的飞行区将按照4E标准建设,可保障各种大型飞机起降。

自1993年以来,虹桥机场带动周边地带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航空现象”,与其毗邻的虹桥开发区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人气、商脉,并成为上海最早的海外人士集聚区。2003年,虹桥机场荷载超过原设计容量,客流量突破千万人,虹桥地带开始具备发展临空经济的条件,而长宁依托虹桥机场的空港优势,发展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临空园区毗邻世界最大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集中了城际铁路、高速铁路、磁悬浮、航空及地下轨道交通等现代化交通方式,成为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地。其次,临空园区所处的东虹桥地区,已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主体功能承载区,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黄金走廊的西部核心,成为连接整个泛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地区的一个最具活力和辐射力的国际化商贸总部集聚区。最后,临空园区依托长宁区良好的交通、生态、居住和人文环境以及丰富的涉外资源,与中山公园商圈、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共同构成长宁区的三大经济组团。因此,临空园区是大虹桥国际商贸功能的延伸和辐射。

(一)战略地位

上海大都市圈分为3个圈层,核心圈层为上海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第二圈层包括中心城区边上的青浦、嘉定、松江、浦东、宝山、临港新城、金山等;第三圈层则包括苏州、无锡、嘉兴辖区在内的主要城镇。上海大都市圈整体产业布局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双“U”形的空间发展结构。外围“U”形结构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包括上海东部沿海重化工业发展带与北部的沿江发展带以及南部的杭州湾沿岸的发展带,空间上也表现为非连续性。内部“U”形廊道主要以虹桥枢纽地区为核心,通过与长三角沪宁、沪杭两条主要发展廊道的对接,形成“无锡—苏州—昆山—安亭—虹桥—张江—嘉善—嘉兴”的“U”形结构关系,产业类型则主要以电子、汽车、生物制药等新兴制造业与高新产业为主,空间形态上相对连续,廊道明显。

(二)产业功能定位

依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将虹桥枢纽定位为区域性的商务地区(Regional Business District, RBD),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临空类高端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包括商务、航空服务、物流、会展、大型商业贸易中心、文化娱乐休闲等;生产性服务业是要占据价值链高端,发展面向长三角、辐射亚太的服务产业,打造地区总部、运营中心、亚太的采购结算中心;临空类高端制造业重点发展光电子、消费电子、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等产业。

(三)产业空间布局

针对大虹桥地区区域服务缺失和空间结构松散这一现状,对该地区进行整合,使城市整体的功能关系和空间结构由东西向的发展脉络逐步转换成南北向的结构关系,实现与沪宁、沪杭两条主要发展廊道的对接,并最终形成3个主要的节点。

一是北部节点(沪宁发展廊道)。整合安亭、嘉定以及江桥地区,在原来产业基础上强化其制造业的职能,并形成沪宁发展廊道上重要的城镇点,规模以100平方公里为宜。

二是南部节点(沪宁发展廊道)。依托松江、辛庄、闵行经济开发区打造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集群环境。整体发展规模可适当进行拓展,规模约为100平方公里。

三是虹桥枢纽地区。该地区是大虹桥地区发展动力的核心,结合虹桥经济开发区涉外商务、宾馆酒店以及地区采购等方面的职能基础,通过拓展枢纽地区在商务办公、会议展示、休闲商业等方面的职能,打造面向区域的商务办公环境,为南北两翼产业职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提供功能上的支撑。同时,西部地区形成生态休闲文化廊道,积极利用佘山、淀山湖等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基础,在青浦地区培养低密度的生态型园区,形成上海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 浦东机场临空经济区

(一)发展现状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并称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上海浦东长江入海口南岸的滨海地带,距虹桥机场约52公里。

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800架次左右,航班量已占到整个上海机场的六成左右。通航浦东机场的中外航空公司已达60家左右,航线覆盖90多个国际城市、60多个国内城市。2010年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057万人次,比上年猛增27.1%,稳居全国第三大航空港,与广州白云机场的4097万人次仅有40万人的差距;其中货邮吞吐量更是达到323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比上年增长26.9%。

(二)产业选择

1.重点突出发展有区位优势的第三产业

第一,现代物流业是空港地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计,上海机场货运的强劲增长势头将会带来空港地区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而根据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物流起着越来越主导的地位。因此,临空地区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并且应选择国际一流的第三方物流商入驻,因为对整个产业链具有控制能力的物流商对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发展航空食品加工和供应中心。随着机场客运量的增长,旅客就餐的食品和饮料也将快速增长,而航空食品本身也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且劳动力吸纳能力大。空港地区航空食品业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为上海机场服务,还要逐步扩大市场服务范围,争取成为国内外航空公司提供机内配餐服务的大型航空食品加工和供应中心。

第三,发展航空维修业。航空维修业是一个利润很高的行业,而上海机场具有有利的潜在优势。首先,依托国内航空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维修业务也将快速增长。其次,由于上海居于东亚地区中心位置,距区内主要大都市如首尔、香港、东京、曼谷、新加坡等地的飞行时间为1.5~4.5小时,航程适中,以这些城市为基地的航空公司的飞机到上海机场进行维修是比较经济的。最后,还可以大力开拓亚太地区以外的国际市场,因为国际上的主要航空公司虽然有自己的维修中心,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业务是外包的。而且,发展高等级的航空维修业本身还能加强上海机场作为枢纽机场的竞争力。

第四,发展休闲度假业。虽然空港地区目前的休闲度假产业规模还不大,但是随着上海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休闲度假的消费将会稳步增加;同时,上海地处亚、欧、美洲航空大三角的一极,位于远东的中心位置,通过航空能在日本及东南亚各地间一日往返,完全可以吸收这些海外的各种商客、游客。目前,上海空港地区休闲度假业可以在机场周围已有的华夏经济旅游区、野生动物园、热带海宫等休闲景点的基础上,发展以游乐、运动、休闲等为主题的公园,并且服务的消费者除了国外和上海本地居民之外,还可以吸引国内来沪出差及旅游人士。

第五,除此之外,空港地区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其他一些服务业,如批发、会展、咨询等其他服务业。例如,上海还没有上规模的以进口电子元件为主的批发市场,如果在临空地区建立以进口电子元件为主的批发市场,不仅能够凭借机场的优势,获得相关资源和节约成本,同时还能凭借上海在技术、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优势而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批发基地。

2.把握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发展附加值高的第二产业

根据国外的经验,毗邻空港第二产业的产品一般具有体积小、运量少、附加值大、单位产品承担运费的能力较强等优势,特别适合航空运输。同时,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随着生命周期的成熟,将逐步向其他国家转移。空港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其中一些具有潜力的产业。例如,根据上海海关的相关统计数据,“机械及零件”“电气机械以及零件、附件等”是上海进口的最主要大类商品,两者合计超过所有品种的1/3,这表明上海及周边地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巨大,同时也可为空港地区产业选择带来空间。从进口替代的趋势来看,这些产业今后最有可能进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而电子元件作为时间较为敏感的产业,在空港地区发展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上海综合保税区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管辖范围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以及外高桥港区、浦东国际机场空港、洋山港区等“三港三区”,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2011年,上海综合保税区提出了探索自由贸易园区新模式的改革目标,其中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投资等经济活动的便利程度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启动四大服务平台是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一种尝试。国际贸易技术服务中心、有色金属类大宗商品集散平台、融资租赁特别功能区、空运货物服务中心四大集贸易、航运、金融功能为一身的服务平台在上海综合保税区同时启动。

四大服务平台中设在外高桥保税区的国际贸易技术服务中心,今后将在开放服务贸易、放宽外汇管理、优化财税体制等领域先行先试,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链,积极开展“两头在外”的高端产品维修、检测、研发等服务贸易增值业务,争取全球维修、检测中心在外高桥集聚。

2013年8月2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