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以广西壮族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作为一定地域内环境变化的主人,相关民族在自己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无疑对环境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地理环境反过来也会对民族族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留下自身的痕迹,以至每一个民族身上都会被地理环境打上深刻的自然印记。民族间的关系发展好坏,表面上看主要受民族间生产发展程度、语言、习俗、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过,究其实质,上述不少问题的产生又皆与地理因素有关;既然如此,实践中我们在制定民族政策和研究处理民族问题时,就既需考虑民族间“人”的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到民族间“地”的因素的作用。“人地”两者相辅相成,才会相得益彰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共进。

作为现阶段中国境内人口最多、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以前对壮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风俗、语言、艺术、宗教等方面,而对于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在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壮族适应环境的方式、效果、途径等相关问题缺乏深入研究;然而,恰恰在民族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如果缺少对与之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人地关系问题的剖析,不仅民族演进与发展脉络难以清晰展现,而且区域内民族关系的有效处理和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既然实践中无论是族群关系的演进还是民族关系的处理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适应和改造,因而现阶段深入研究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的适应性问题,既相当必要,且意义深远。

具体说来,人地关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地关系状况乃是影响民族人口迁移去向和民族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人地关系的好坏以及环境容量的大小,也能决定民族的发展取向、社会地位以及人口的多少。再次,人地关系的状况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区域民族形象和个性心理特征。最后,人地关系还是引发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尽管如此,人地关系对民族关系演进与发展过程的影响毕竟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历史上民族关系真正的走向和演进态势事实上却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诸如民族历史、民族政策、民族组织、民族结构、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形象以及民族习俗就无不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着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在民族发展及其族群关系演进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影响可谓广泛而深入;而此其中就既有民族关系变迁与演进对人地关系状况的被动适应,也有对人地关系和地域环境特征变化的主动反应;当然,无论哪种情况,均会推动民族过程的顺利展开。壮族的情况也不例外,总体上看,在适应与改造人地关系过程中,壮民族的民族族群体特征及其与其他民族间的关系也得以逐渐成型并最终实现了历史上壮民族的民族过程。历史上,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壮族不仅在地域分布的空间格局上出现过复杂的变动,而且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因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变迁,壮族相应地也在农耕生产、畜牧、狩猎以及文化等领域采取过不同的适应措施;这些适应措施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壮族历史上民族变迁与人地关系间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

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的适应尽管涉及面很广,然而充分认识如下几点将影响深远:首先,由于绝大多数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吸收和运用能在相当程度上有效地缓解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因此,先进生产技术及手段的吸收和运用对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的调适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吸取与借鉴其他民族先进技术与文化的同时,注意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扬弃”,也有利于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再次,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的适应和调整应尽可能地从内容上体现出自身的完整性、有效性与和谐性。为此,实践中一方面要及时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价值体系和应对自然环境的社会组织结构,切实规范与自然直接有关的人类和民族行为模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的整体系统的资源、潜力、创造力的开发,走出人地关系困境并创造新型的民族关系和人地系统。最后,由于对诸如土地和矿产之类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会诱发新的人地关系与民族关系的紧张态势,因此实践中采取切实可行之对策措施加以控制,也对协调民族关系和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 人地关系 民族过程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