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过程与治理困境:南苑的草根自治与转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社会总是地方化社会。一个国家领土上的大社会,不过是由分散在领土空间里的一个又一个的地方化社会所构成的。从横向看,每一个地方化社会与其他地方化社会都有着功能上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依赖。从纵向看,每一个地方化社会与非在地的组织层级(如中央、省级政府等)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论如何,社会的各种力量,都必须汇聚在这个或那个空间位置上,占据一定的空间范围,并具有一定的空间边界。这种由各种社会因素所汇聚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空间范围和空间边界的共同体,就是社区。

社区的视角,就是把抽象的社会在地化的视角。当我们讨论社会的时候,常常容易把社会从空间中抽离出来,忽略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忽略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空间关系对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秩序的影响。忽略了社会的空间性,许多现象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解释,如人造舒适物的配置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等。但只从空间本身,是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空间性必须同社会性结合起来。而社区研究,就是一种把社会性和空间性结合起来的研究视角。

当下,我们正在强调社会治理。然而,社会的治理,不但需要一种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所施展的治理,而且需要一种从社区视角所施展的治理,即从社会因素聚合体的空间化角度所展开的治理。社区的视角不但考虑社会结构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而且考虑空间的条件和约束。社区治理不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把社会治理具体化,使之接上了“地气”。当然,社区的视角并不排除跨地因素和超本地因素对本地社区的影响,且这些因素的影响本身,也是在地化的。它们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本地社区,从而造成在地化后果。

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不少人宣布社区已经终结。但是,考虑到社会的空间性以及社会过程的在地化,这一宣布显得过于武断。人们在物理空间上的互动及其互动秩序,永远不是互联网等超本地因素所能取代的。社区研究是一个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学术课题。

社区研究是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传统。原岭南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杨庆堃的社区研究,早已闻名国际社会。在他的引领下,中山大学的许多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踏踏实实地从事社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术成果。仅他所研究过的鹭江村,就已成为一批硕士生和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前系主任何肇发教授,与杨庆堃教授一同推动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成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特色研究领域。

令人欣喜的是,中山大学的社区研究后继有人。黄晓星这一著作,正是中大社区研究传统上的又一力作。该书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强调社区性与空间性的相互关系,把空间性有机地整合到社区分析中。本书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在写博士论文期间,他花费两年功夫,“沉浸”到南苑社区中,以扎实严谨的态度、坚忍执着的精神、细致敏感的观察力,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志资料。他的博士论文资料翔实,他本人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处理也十分到位,提出了许多很有学术见地的理论观点。可以说,这是一部以扎实民族志调查资料为基础、具有厚重的学术价值的力作。

作为他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我衷心祝贺他的大作出版。

王宁

2016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