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我们周围的认同与分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中心开始向亚洲转移,中国周边国家的民族主义呈现出新一轮高涨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是由领土、海洋事件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各国国内政治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使然,但还有其他更深层次原因,比如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等。

本书从岛礁事件与周边国家民族主义、现代化转型与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结构与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地区一体化与周边国家民族主义等角度入手,深入地探讨了周边国家民族主义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发展的趋势,试图揭示周边民族主义的真实面貌。

本书有选择地对周边12个国家的民族主义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周边国家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情绪、运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国家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又有经济民族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本书认为,周边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周边国家民族主义的兴起,刺激了岛礁事件,激化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不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周边国家的民族主义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振兴意识,有利于周边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重点地选择和分析了日本、菲律宾的民族主义在与中国岛礁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在岛礁事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呈现出与右翼势力合流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它们要与中国“硬碰硬”,不断撞击中国主权利益底线。其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日本的军国主义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在日本国内“阴魂不散”;二是美国因素,美国战略东移,要利用日本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纵容日本兴风作浪。走在复兴路上的中华民族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而在黄岩岛事件方面,美国因素一直是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做法造就了菲律宾民族主义,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利用民族主义在黄岩岛事件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书的研讨与论证过程,得到了北京大学杨保筠教授、国际关系学李春霞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凤岚副研究员、王晓玲副研究员等学者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同时,本书的结项和出版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李向阳院长、王灵桂书记、王荣军副院长,科研处的朴光姬处长等人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玉敏女士的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许利平

2016年12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