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带一路”:为什么需要整合亚洲及亚洲区域外的全球化动力?

Bali Ram Deepak(狄伯杰)

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该倡议受到各方的期待或质疑。例如,“丝绸之路”自古就存在,但是“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有什么关联呢?“一带一路”是否与中国的外交政策目标,如多极化、反霸权主义,以及共同安全相一致?该倡议是不是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一种手段?抑或中国想利用该倡议挑战美国霸权主义,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规则?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简称B&R)植根于历史。该倡议由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和一条海上丝绸之路(MSR)构成,这两条丝绸之路正好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联系起来。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中国已建成从北到南、由东向西的公路和铁路网。“一带一路”让中国有机会将其腹地与南亚、欧洲、非洲甚至美洲连通,重振古老的商贸与交流渠道。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先提出的,他表示:为了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深化欧亚地区的合作,扩大发展,我们应该采取创新的做法,共同打造沿丝绸之路的“经济带”。这是符合世界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习近平主席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的互联互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战略性地区通道,逐步建成连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交通网络。习近平主席还呼吁区域各成员国应积极推动本区域货币结算,以提高对金融风险及其全球竞争力的免疫能力。经济上互联互通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习近平主席还宣布成立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以支持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当然,“一带一路”在战略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该倡议将促进区域和跨地区层面上的共同安全或推动区域各成员国共同应对地区安全困境。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加深区域各国的经济和海洋联系。MSR以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福州市为起点,向南延伸至东盟国家,穿过马六甲海峡,沿着印度洋向西延伸,经过红海和地中海地区,在威尼斯与陆上丝绸之路交会。在MSR沿线范围内,中国计划建设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到非洲的“硬”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海洋管理、通信、地球检测、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融通、民心相通。一些学者还提出了第六个要素:互联网丝绸之路,从而形成“一带两路”的概念。

一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一个机会?

中国希望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例如,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已经达到4000亿美元,东盟大多数成员对中国的倡议持欢迎态度。除印度外,大多数南亚小国也对这一倡议表示欢迎,并认为这是一个全面深化经济和人文交流的绝佳机遇。截至目前,沿线的56个国家都已经参与到这一倡议当中。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的63%,但GDP仅占世界GDP的29%,其中中国一国就占到50%以上。因此,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将会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由于MSR沿线地区包括中国在内有32个国家,中国充分认识到MSR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性。这些国家人口总数约为40亿人,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1万亿美元。它们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在近年来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2012年,年均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苏丹,增长率为5.27%;最高的是缅甸,增长率达到22.83%。从这些数字来看,中国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区域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鉴于中国面临着产能过剩并且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同时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将MSR视为维系国内经济增长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将其视为加强与其他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措施。

在上文的表述中,“一带一路”是对过去地缘文明范式的重现,通过陆路和海路将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连接起来。而后两个国家是现存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地缘文明范式是应对当今由美国领导的地缘政治的“解药”。美国领导下的地缘政治引发了国家分裂,没有让各国联合起来,即使在今天,跨越大洲的战火仍在肆虐蔓延。然而,这并不是说地缘文明范式就没有任何问题,但这个概念总体来说是反对扩张、反对霸权主义以及宣扬各国和平共处的。

在2015年于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政府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该文件指出,经济上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习近平主席同时宣布成立40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以支持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中国还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一带一路”倡议还将重新界定全球治理规则,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国家与其他国家将在全球治理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金砖国家一直呼吁提高其在全球治理体系当中的代表性。上述机构和机制可以保障畅通无阻的贸易和货币流通。

“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亚洲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再平衡”,而且致力于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精神,实现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将“丝绸之路”精神解读为倡导“和平与合作、开放与包容、相互学习、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被认为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和包容的。前中国驻印度大使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各国的交响乐。因此,“一带一路”不仅要实现中国梦,还要实现沿线各国的梦想。“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对“中国威胁论”和“亚洲再平衡”的驳斥,其与冷战时期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的不同。“一带一路”旨在创造包容性。部分中国学者谴责西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批评,并坚定认为“三不原则”,即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寻求所谓的势力范围、不实行霸权主义,同样适用于“一带一路”政策。这一举措的确比“马歇尔计划”的范围更大,因为该倡议试图涵盖整个世界,其经济价值可能达到21万亿美元。当然,我们尚且不得而知,这个宏伟倡议的成功是否能够有助于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的实现,还是会引起世界各地的地缘战略对抗,或是引发与世界唯一的并处于衰落当中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冷战或热战。

二 新老全球化力量

随着全球化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个区域经济集团,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欧洲联盟(EU)、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NAFTA)、拉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涵盖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欧亚经济联盟(EEU)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在亚洲,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1991年开始实施“向东看”政策的印度经济改革,以及20世纪90年代孟加拉国和80年代末缅甸的开放政策均为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并触发了一体化趋势的出现。

“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属于全球化进程,将会刺激国内、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在西方国家面临经济困境以及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东方基本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同样,面对这样的趋势,自莫迪担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也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如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

我们已经目睹了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从深度全球化当中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其中包括帮助数以亿计人口摆脱贫困。印度和中国能否将其各自的发展进程进行整合或对接,创造一个经济和政治利益相关性更大的全球经济生态系统呢?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专属的利益范围吗?亚洲是否应该建立一个经济、文化和安全共同体呢?

印度和中国所提出的倡议无疑都会促进亚洲文化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这一进程也将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共同的集体安全范式。但是,为什么印度仍会对“一带一路”倡议不感兴趣呢?

三 印度为什么对“一带一路”倡议不感兴趣?

为什么面对中国的邀请,即便是中国方面强调了印度在该倡议中的重要性,印度还是一直保持沉默?

首先,印度对中国在提出该倡议时没有事先同印度商议而耿耿于怀。

其次,同样是在没有同印度商议的情况下,中国宣布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EC)视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另一个走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CPEC)则穿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争议领土,这引起了印度方面的极大担忧。中国宣布的另外四个属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走廊分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CMREC);新欧亚大陆桥(NELB);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CCWAEC);中印半岛经济走廊(CICPEC)。出于这些原因,印度安全分析人士和怀疑者认为中国的这些举措是对印度进行战略包围的一部分,因此印度不能让中国进入其地带。

最后,接受了美国安全合作的印度不愿加入中国的计划,印度宁愿在中间平衡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话虽如此,但莫迪政府是否在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分析的是建立更大的区域化以及加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合作。

四 印度应该作为一个旁观者吗?

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在签署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EC)倡议时其实就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了。该经济走廊正在建设当中。随着印度“向东看”政策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政策可以同“一带一路”倡议整合,尤其是在考虑发展印度东北部内陆和不发达地区的时候。印度需要从中国的发展当中汲取经验,看看中国是如何将其西南和南部省份与东盟联系起来的。新德里是否准备好搁置东北部地区的敏感问题,从而致力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呢?中国与东盟以及印度与东盟的大规模贸易能否渗透到印度东北部地区以及中国的西北地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试着将边界看作沟通的门廊而不是障碍或屏障。

同样,印度和中国也可以考虑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主要是新疆和西藏自治区与印度的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与尼泊尔接壤的比哈尔邦平原、北方邦建立类似的经济走廊。“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将新疆定位为政治上和地理位置上的双重核心地区。中国把新疆看作通往中西部以及南亚和西亚的窗口。“一带一路”的中长期目标都已制定完毕。中期目标是在5~10年内实现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铁路和公路互联互通。长期目标的实现年限定在2049年。届时将会在新疆建成三条管道、三个基地和五个中心。三条管道包括北、中、南三条管道,三个基地包括石油天然气基地、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基地,五个中心包括医疗保健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等。

我们可以探索几种可能性。可以建立一个能源走廊,笔者认为该走廊比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四国TAPI管道更具有可行性。此外,中巴经济走廊的一些节点可以向南运行,与中国在古吉拉特邦的投资进行整合。这可能会强化中印两国之间的互信机制。同样的,通过跨越尼泊尔的跨喜马拉雅山铁路将尼泊尔与印度连接起来也不失为一种探索。

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印度一直根据自身战略进行回应。印度一方面加强了与美国、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上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印度与东盟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合作。另外,印度还提出了一些新倡议,如印度文化部联合印度考古学会发起的“季风计划”。由于该计划覆盖范围包括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因此被称为印度洋“世界”,印度分析家和媒体声称这是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做出的回应。不过,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建设项目,不会对“一带一路”产生任何挑战。即便“季风计划”听起来十分具有雄心壮志,但该计划所必需的经济支撑却不存在。相反,Sagar Mala项目旨在建立公路和铁路网,建设智能城市、工业园区,并在印度东西部沿海地区修建高铁,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能够与中国的倡议进行整合。

首先,中国认为印度对于实现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至关重要。中国已经成为印度发展的合作伙伴。中国和印度在火车提速以及发展重载列车方面开展了合作。中国还协助印度培训铁路人员、设计车站以及在印度建立铁路大学。中国对于德黑-钦奈高速铁路的可行性研究也一直在继续,此线路的运行时间将会从目前的28小时缩短至7小时。另外,中印两国在利用中国资金建设工业园区方面也制订了大量的计划。来自中国的房地产经纪人已经在印度房地产市场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印度电信和能源部门也从中国的投资中获益。不过,鉴于中印两国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较大,两国之间目前的投资水平和贸易水平仍然较低。2016年,中国对印度投资估计达到7亿美元的新高。如果印度仍停留在价值链之外而不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那对于印度来说将是不幸的。但是,印度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什么项目上与中国开展合作。印度可能会将合作领域集中在基础设施相关项目上,包括能源、运输、电力、电子商务以及贸易与投资一体化项目。中国也可能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出不同的回应。例如,中国将在对待中小国家、南海争议国家以及像巴基斯坦这样的枢纽国家和像印度这样的大国上,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

其次,由于印度既面临着不确定性,又面临着机遇,中国必须利用其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地缘政治战略空间。如果美国试图通过拉拢印度与中国进行对抗,从而抵消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那么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如果美国寻求与印度建立强有力的经济伙伴关系,印度也会寻求与中国建立强有力的经济伙伴关系。不过如果认为美国会为了印度而放弃自身在中国的利益,那么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中美两国的贸易额为5210亿美元,这是印度与美国和中国两国贸易额的总和。因此,如果想要成为中国和美国之间所谓的“摇摆大国”,那么印度就必须与中美进行合作并开展良性竞争,而不是进行对抗或制造矛盾。矛盾和对抗既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利益。

最后,中国和印度两国在海洋问题上存在国家利益的重叠。中印两国亟须建立全面的沟通商议机制,一方面是开展实质性的海上安全对话,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上的商议机制,探索两国为实现经济全球化而采取的举措进行对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Chen Dingding,2014. China’s “Marshal Plan” is Much More. The Diplomat,November 10,2014. http://thediplomat.com/2014/11/chinas-marshall-plan-is-much-more/.

Chen Wanlin and He Chuantian,2014. Game between Parties and Economic Orientat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Regional Economy. Guangdong.

Shennon Tiezzi,2014. The New Silk Road:China’s Marshal Plan?The Diplomat,November 6,2014. http://thediplomat.com/2014/11/the-new-silk-road-chinas-marshall-plan/.

Shi Zi,2014. One Road and One Belt. New Thinking With Regard to Concepts and Practice 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onference of the Schiller Institute on October 14,2014,http://newparadigm.schillerinstitute.com/media/one-road-and-one-belt-and-new-thinking-with-regard-to-concepts-and-practice/.

Wang Yiwei,2016.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What will China Offer the World in its Rise. Beijing,New World Press.

XHN [Xinhua News],2013. Xi Suggests China,Central Asia Build Silk Road Economic Belt.7 September,2013.

Zhang Shiping,2009. China’s Sea Rights. People’s Daily Publication,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