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亮点 新机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郑新立

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在速度减缓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突出表现在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掀起热潮,2015年全国新设立企业同比增长21.6%,技术创新成果开始成批涌现;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镇人口2000万人,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6.1%。这些情况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充分肯定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亮点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发展的机遇。一是产能过剩严重。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处于严重全面过剩状态,产能利用率平均仅为70%左右,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几年下降,形成了巨大惯性和社会不良预期。三是通货紧缩加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已连续48个月为负,工业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增幅下降。

去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在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应当说,去年国务院各部门在稳增长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做出了很大努力,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11个工程包,拉动投资增长;财政部实施了减税、贴息、资本金补助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结构调整;央行五次降准降息,支持稳增长。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经济下行的趋势仍未扭转。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应当做好四件事:

第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经济下行。应当按照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灵活。应当多发一些长期建设债券,增强可用财力。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就M2的增长速度来看,1990—2010年的20年间,M2年均增长20.5%; 2011—2014年的4年间,M2年均增长13.5%,比此前的20年平均每年下降7个百分点;2015年M2同比增长13.3%,又比前4年下降0.2个百分点。货币发行是总需求的闸门,M2的增速代表着总需求的松紧程度。没有M2增速的提高,稳增长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第二,大力推行PPP模式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与个人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过剩相反,目前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包括环境、交通、医疗、教育、养老、幼儿园、停车场、充电桩等。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办法,把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入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来,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

第三,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可以释放巨大的需求潜力,对消化过剩产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如果能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为质押,撬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上来,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活力。

第四,必须厘清几个糊涂认识:

一是认为调结构必然影响稳增长。调结构不能以牺牲稳增长为代价,稳增长应当通过结构的转换来实现。应当处理好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和平衡。不能把调结构与稳增长对立起来。在宏观经济对策上,近期主要靠扩大需求,中期主要靠结构调整,长期要靠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以扩大居民消费。

二是认为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率已足够高,应当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我国金融结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经济的证券化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经济货币化率高一些是正常的、合理的。根据国际经验数据,在经济快速成长期,M2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左右是必要的、合理的。

三是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会导致雇佣劳动和侵犯18亿亩耕地红线。国外经验证明,所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都是增加的。因为居民由农村分散居住变为城市集中居住,占用的建设用地必然减少,我国也不会例外。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获得转让费,增加了财产性收入,还能拿到工资性收入,这同资本主义条件下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是认为反腐败影响了经济增长。有腐败行为的人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只是极少数。清除腐败行为,减少行政审批,杜绝行贿受贿,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智库和经济研究工作者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调研、独立思考,为宏观经济管理出谋划策。收入本书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亮点和新机遇。所谈观点,不一定都能得到广泛认同。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活跃学术气氛,引起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思考当前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