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及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中国金融体制正在进行一场全面深刻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决定和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而且对全球货币体系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与现行体制相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将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由于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垄断经营局面,导致资金流动性差,金融资源错配,银行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重点项目、城市和沿海地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获得贷款比较困难,贷款利率比美欧发达国家高1倍以上,金融业的净资产利润率比实体经济高出1倍。这次改革的最大突破,就是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强化竞争,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使金融行业过高的利润率降到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合理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宽准入、增加金融市场竞争主体是其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充分竞争,人民币利率即资金价格才能降到与欧美发达国家大体一致的水平。人民币利率的下降不仅有利于支持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将鼓励资金的流出,为扩大人民币海外流通量创造有利条件。与放宽准入相配套,需要建立地方性金融监管机构,实行双层监管体制;建立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制度;只允许中小银行在本区域内开展存贷款活动。
二是推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实现市场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已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下一步将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放开之后,短期内可能出现利率的上升,但当充分竞争局面形成之后,利率必然下降到正常水平,这是由供求规律所决定的。全面放开利率对现有商业银行将带来一定的冲击。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于在固定利率下过着无风险的日子,缺乏市场竞争力,改革将把他们推到国际竞争的前沿。如何过好市场竞争这一关,是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最大的考验。顺利跨过这一关,我国商业银行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国际货币的供求和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这导致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企业资本金筹集困难,过高的负债率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将为企业增加股本融资创造条件。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但远不是一个成熟的开放的市场。中国30多年改革的经验证明,开放是改革的催化剂和推动力。中国资本市场也必须在开放中逐步发展起来。最近出台的上海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可以异地购买、互联互通的改革,就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下一步还应鼓励实现与台北的股票市场互联互通,允许海外企业到中国内地上市,就像中国内地企业早已在海外上市一样。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完善自身的监管制度,强化企业评价、资金筹集和利润分配功能,而且将为全球股市增加新的活力,成为新的稳定因素。
四是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人民币双边互换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中作为结算工具的比重不断提高,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已接近水到渠成。现在,影响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主要担心是国外短期游资的冲击。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可通过征收托宾税来防止短期资金的大规模流入流出。随着人民币在国外流通量的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指日可待。人民币加入国际储备货币行列,将对建立新型、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成为与黄金脱钩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由于缺乏货币发行的制衡机制,导致美元及其衍生产品泛滥,这是爆发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具有货币发行制衡机制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从现实来看,应当是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从几何学和力学的理论来看,三点可以形成一个平面,三角架构是一个任意放置皆能保持稳定的架构。三种货币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哪种货币贬值,大家都争相抛售之;哪种货币升值,大家会争相购买之。这就能迫使货币发行国的政府对本国货币的币值稳定负责。以这种制衡机制代替黄金,就能起到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足够大的经济规模,在国际贸易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或行政组织。纵观当今世界,只有美国、欧盟、中国具备这些条件。不足之处是,目前欧盟和中国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所占比重过低。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在美元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需要欧盟和中国两个弱势货币发行主体采取一些协调行动,以维护自身利益。这正如一个有三家股东组成的股份公司,为了避免大股东为所欲为,侵害小股东权益,两个小股东的股权之和必须大于大股东的比重,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这是一个股份公司能够办好的成功之道。欧元和人民币加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必然要求美元让出一些空间,适度降低一些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这个过程应当是一个和平与平等的市场竞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当发挥重要的协调功能。
欧元和人民币要进入三足鼎立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都要做好许多家庭作业,练好内功。特别是欧元,目前作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理应尽快解决好债务问题,增强抗御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并以人民币为伙伴,加大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力度。否则,单靠欧元的力量与美元相抗衡,必然招致失败。欧元与人民币相互扶持,与美元兼容,是建立长期稳定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根本利益的需要。经济学家应探寻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而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固守已经过时的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