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生态文明共享: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由此成为泛北部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生态文明共享:泛北部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生态文明共享的目的是控制区域社会经济扩张,使之趋于合理化,其实质是区域内外伦理关系的调节,为推进泛北部湾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1.生态文明共享为泛北部湾区域发展确立可持续发展伦理意识,从价值观念上确保区域发展的正当性

在“GDP”情结的惯性作用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不同程度缺乏可持续发展伦理意识。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掠夺自然、透支生态必然带来恶果。恩格斯曾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页。马克思也曾说过: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1页。要实现泛北部湾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必须调整需要理念,把国家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地区利益和个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建构合理的消费观念、正确的利益观念和理性的发展观念。

2.生态文明共享旨在建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价值认同基础,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拓展合作空间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不仅要达成国与国之间沟通合作,还要协调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利益共识。由于区域地理条件、资源存量、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当前泛北部湾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合作的价值认同基础,常常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扩张、“排挤式”开发等现象。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实现过程中,只有基于一致的价值认同,实现真正的团结协作、互助补偿、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机会平等、成果共享,才能优化系统要素,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生态文明共享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决策管理提供伦理共契,从而有效协调区域利益矛盾

决策管理者包括政府、企业和相应管理部门领导者,他们对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主体性角色的作用。缺乏伦理共契,决策管理必然就会出于地区、部门、小集团的利益,造成政策和管理的地方性倾斜;缺乏伦理共契,行为主体的利己性倾向就会膨胀,掠夺式开发就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缺乏伦理共契,发达地区就会漠视发展责任,后发地区也容易陷入“资源魔咒”困境。因此,实现生态文明共享的伦理共契,将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构筑利益和谐的基础。

4.生态文明共享强化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伦理制度约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伦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性规范促使伦理价值和道德准则转化为一种普遍的道德理性,进而实现对人的主体行为的约束。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在单一的行政区域完成,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就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行为主体通过“商谈、讨论、对话”,建立最大限度的制度伦理约束。缺乏伦理制度约束,就会丧失底线伦理的基本要求,难以保障区域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

(二)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战略意义

1.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将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取向。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合作是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在泛北部湾区域各国各地区,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生态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生态管理制度,为维护本国、本地区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拓展了生态环境问题国际视野。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个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这种“交往的普遍化”推动“地域性的存在”朝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发展的思想,为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提供积极启示。积极开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国土安全、污染治理等的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制度,加强生态领域的国际交流和战略对话,这是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该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2.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家生态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生态安全问题正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和战争的导火索。维护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安全是当前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国际性问题增多,生态安全逐渐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凸显问题。我们必须从维护民族生存和国家安全高度来认识我国生态安全的严峻问题李蒙:《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国家安全》,载巴忠倓《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安全》,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页。。从根本意义而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改善我国生态安全形势、构筑生态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举措。尤其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新领域。由于泛北部湾特殊的区位特征和优势,对于中国西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应该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主题。

3.创新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模式,推进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目的就是利用地缘优势,发挥沿海港口作用,开发海上资源,推动中国—东盟海上次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太平洋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高地,促进泛北部湾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古小松:《北部湾蓝皮书: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具体实施,即推进区域合作、交流、共赢、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深化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强调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效益分配上的公平合理原则、和谐共生原则,是一种遵循全球伦理“金规则”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通过了《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确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规则”。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泛北部湾区域各方由于面临共同的生态问题,以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的相似性、生态利益的共同性,使得建构一种区域内普遍认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共同承担区域生态环境责任、共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共同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