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民俗与节日
一 宗教
(一)佛教
泰国全国94%的人口信仰佛教,佛教为国教。全国有僧侣30多万人,其中许多人终生为僧。泰国境内寺庙林立,全国共有佛寺3.2万多间,平均每2个行政村或每2000多人有一间寺庙,平均每200多人当中有一名僧侣。泰国的历法使用佛历,比公历早543年。表1-3介绍了2010年泰国的宗教信仰及分布情况。
表1-3 2010年泰国宗教信仰及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泰国国家统计局。
佛教的起源 泰国佛教与印度文化的传入具有密切的关系。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大约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泰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都曾在泰国流传过。
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泰国北部地区已经有佛教流传。传说佛教最早是公元662年由占末苔薇公主从堕罗钵底国统治下的华富里带来的。她率领部分民众去南奔建立哈利奔猜国(女人国),同时带去了500僧侣,占末苔薇后来成为哈利奔猜的女王。公元12世纪,当时的佛教中心锡兰(今斯里兰卡)有一位名叫巴拉迦摩拔贺的国王召集锡兰上座部佛教会议,当时东南亚各国许多僧侣到锡兰求经,使上座部佛教有超过大乘佛教之势。
13世纪素可泰王朝时期,兰甘亨国王(Ramkhamhaeng, 1275~1298年在位)专门从锡兰请来上座部高僧,在素可泰地区传授上座部戒律和仪轨,以此取代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相结合的密教,使上座部佛教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泰国的国教。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教义比较接近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教祖和传教师,在宗教修持上注重禅定,不看重早期佛教的某些戒律。素可泰王朝时期,第五代国王利泰王(Lithai, 1347~1368年在位)从锡兰请来戒师,为国王受戒出家举行仪式。从那时起,泰国每位国王都要出家一段时间,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利泰王著有《三界论》一书,专门论述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三界轮回,该书被认为是泰人所著的第一部佛教著作。
公元1350年,乌通王战胜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在阿瑜陀耶王朝,上座部佛教非常兴盛,其程度甚至超过上座部佛教的发源地锡兰。泰国还曾应锡兰方面的邀请,派高僧到锡兰传戒,在锡兰建立僧迦团,以至于锡兰形成了一个暹罗新教派(也称优离婆派)。这个教派当今在斯里兰卡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佛教盛行,在周长仅12千米的小岛上的阿瑜陀耶王朝京都中,就有400多座庙宇。庙宇占地面积很大,与王宫连成一片。
1782年,泰国曼谷王朝建立后,历任国王都尊崇佛教。如曼谷王朝拉玛二世(Rama Ⅱ, 1809~1824年在位)在位期间,规定了佛教用语为巴利文,1793年建立了泰国的第一所佛教大学。拉玛四世(Rama Ⅳ, 1851~1868年在位)登基之前就是一位云游四海的僧人,是泰国法宗派佛教的开山鼻祖。法宗派戒律严明,如手不得沾金银宝物、行必赤足等。法宗派和大宗派是当代泰国佛教的两大门派。拉玛四世用巴利文撰写的《结界论》,深受佛教界的推崇。拉玛五世(Rama Ⅴ, 1868~1910年在位)全面推行改革,被泰国人民尊称为“大帝”。拉玛五世尊崇佛教,他亲临印度朝礼佛陀胜迹。他创办玛哈蒙固佛教学院,出版《法眼》佛学月刊,刊印《三藏经》1000部,部分送欧美图书馆。拉玛六世(RamaⅥ, 1910~1925年在位)亲自撰写了两本佛教读本:《什么是佛陀的正觉》和《向童子军说法》。拉玛七世(Rama Ⅶ, 1925~1935年在位)曾刊印《暹罗大藏经》1500部,每部45册,他还首建佛教学者的奖金制度。拉玛八世(Rama Ⅷ, 1935~1946年在位)仿照政府组织建立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管理僧侣的官员和机构。拉玛九世(Rama Ⅸ, 1946年至今在位)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于1957年在泰国举行尊释涅槃2500周年纪念大会,1994年派专机恭迎中国陕西法门寺珍藏的佛指舍利至佛统府(即那空巴统府)的佛教城,供善男信女参拜,这是泰国当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佛教的制度和等级 泰国佛教僧侣系统划分为4个大区域,大上座为区域首长,区域下设18个部域,管辖3~4个府。僧侣的最高领袖为僧王,僧王下有副僧王。僧侣分沙弥和比丘。国王有权从有名望的大长老中选出一名德高望重者为僧王;政府则可以从人事权和财政权等方面控制和制约佛教的活动,而且规定僧人不得参与政治,沙弥、比丘及修道者不得行使选举权。
泰国教育部下属的宗教事务厅负责协调各级政府与僧侣组织之间的关系。宗教事务厅的厅长任高僧委员会的秘书长。政府每年都要拨出巨额经费来支持佛教的宣传、教育和寺庙的修缮。
泰国佛教协会是泰国最大的佛教组织,成立于1933年,最初被称为“弘法会”, 20世纪50年代改用现在的名字,1960年在曼谷设立了总部,现在全国各地有70个分会。该会的会长长期担任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主席。
泰国有两所佛教大学。佛教大学的学生除了学习佛教知识外,也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958年以来,佛教大学开始倡导“星期日佛教学校运动”,利用休息日为市民举办佛教讲座,举行剃度出家仪式,使人们经常参与到各种佛教活动中去,以此发扬佛教文化。泰国僧侣也经常出国留学,与世界佛教界交流。
根据资历和学历,泰国僧侣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当了10年僧侣的人被称为长老。僧侣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通过3次初级考试的称为“涅探”,第一次考试及格后该僧侣才可以免服兵役。僧侣要获得较高的声誉还必须通过佛经研究七级。除了全职僧侣外,寺庙中还有许多见习僧侣和沙弥。他们非常年轻,通常都在20岁以下。沙弥的工作是替僧侣和见习僧侣服务,如打扫卫生、代办事务等。
僧院生活非常单调刻板。每天清晨僧侣们要到寺庙外去化缘,化缘得来的食物不得超过一天的需求量。僧侣每天吃两顿饭,正午以后不再进食。
僧院的戒律很多,最基本的有27条,如戒杀生、戒偷盗、戒说谎、戒欺诈、戒饮酒、戒快步登楼、戒吃东西时发出响声、戒多穿衣(不能超过3件)、戒站着小便、戒与女人接触、戒歌舞、戒睡高床等。违反戒律者,要受到惩罚,严重者将被逐出教门。
泰国孩子出生后,要请高僧代取名字。孩子到了11~15岁时,父母要请僧人为其举行削发仪式,表明孩子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泰国的男子,上至国王,下至黎民百姓,一生当中必须剃度出家一次,如此才能找工作和结婚成家,否则得不到社会的尊敬。泰国穷人的孩子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如果家庭无力抚养,也可以被送进寺庙做小和尚,寺庙负责他们的膳食、衣着和教育,小和尚们随时可以还俗。泰国有一句俗话:“养儿不出家,不如不养。”出家的时间长短不一,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均可。
新僧入寺要举行剃度仪式。剃度仪式一般在守夏节举行。被剃度者要准备法衣、僧钵、剃刀、针、腰带、水桶等6件法器。仪式前的15天,被剃度者就得跟从一位僧侣学习剃度仪式。被剃度者这时被称为纳迦。正式剃度的前一日清晨,人们要斋僧,宴请宾客;傍晚,人们诵讲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天,举行盛大的纳迦游行。出家是泰国男子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因此游行仪式显得既隆重又热闹。参加仪式的宾客要沐浴更衣,手持鲜花。被剃度者身穿白色衣服,骑着马或大象。他们的母亲手捧袈裟,父亲手捧僧钵,其他的亲友打着法扇、花伞,并举着各种施舍物品,队伍以装扮成道士、野兽的戏班为前导,浩浩荡荡向寺庙走去。游行队伍到达寺庙后,绕行寺庙三圈,纳迦在庙前烧香拜佛。剃度仪式开始后,被剃度者跪拜父母,从父母手中接过僧钵和袈裟,双手合十捧着袈裟向法师请求剃度为僧。剃发后,被剃度者更换僧衣,法师把他的名字列入僧籍,至此,受剃度者成为正式比丘。参加剃度仪式的僧人需10位以上。
地位和作用 佛教在泰国享有特殊的地位。泰国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有义务扶持佛教的发展。公共意识形态认为,宗教、国王和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离。泰国王室对佛教非常虔诚,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皇家佛寺,供养着一大批僧侣。每逢佛教节日,国王全家必到佛地膜拜,斋僧布施,发愿祈福。国王的虔诚,得到了全国佛教徒的拥护。国王及其他皇室成员崇佛,民间百姓竞相效仿,使佛教在泰国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下,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佛教的社会凝聚力大大超过了民族和其他宗教的凝聚力。佛教最高理事会选出终身制的僧王,根据泰国宪法,他的地位在国王、总理之后,列第三。
泰国僧人遍地,素有“黄袍佛国”之称。泰国的僧侣都穿黄色袈裟,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国王和老百姓见了出家人都要致礼,而僧人不必回礼。一般人见到国王要跪地觐见,而僧人则可以与国王并坐。泰国改制为君主立宪制以后,国家的权力实际上落到了军人以及高级官僚的手中。尽管政治出现了变化,但是佛教的地位却从来没有被动摇过。
泰国的国旗以白、红、蓝三色组成。白色代表宗教,象征佛教在泰国的重要地位。佛教国家在国旗上设有宗教象征的,世界上只有泰国一个国家。泰国宪法的前言是用佛教界使用的语言——巴利文撰写的,国内通用的纪年方法不是现今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纪年,而是佛历纪年。
佛教在泰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佛教本身就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力量。历届泰国的统治者都十分清楚,佛教维系着老百姓对国家、政府和国王的忠诚,因此,取得佛教界的支持与合作对政权的巩固至关重要。历史上,泰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在封建时代,泰国统治者利用佛教的教义神化国王。国王被说成是神的化身或神在人世间的代表。南传大藏经小部经的注疏中,把神分为3类:象征神(如国王、王后、王子、公主等)、天生神(因善业和功德出生在天界的大梵天、帝释天等)、纯洁神(即抛弃一切欲望的神)。根据这个定义,国王是象征神。宗教与王权的结合使国王戴上了神圣的光环,这对稳固皇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后,佛教对政治的影响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强。当泰国从一个封建国家过渡到现代国家时,佛教僧侣甚至被纳入国家官僚机构,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职责。泰国政府多次修订或重新颁布法律对佛教僧伽进行改革,加强对佛教的利用或控制,并用佛教的思想和戒律去同化或统一异教徒,以防止其他势力给国家的安全带来威胁。例如,1962年,泰国政府颁布了僧伽法令,首次建立了与当时的国家机构及行政区划相平行的僧伽组织。这个组织的最高机构是大长老会议,该会议由僧王和4位正议长及他们的副职组成。大长老会议下辖州、府、县、区各级僧伽委员会,区以下有村寺和住持。僧伽组织在形式上仿效世俗国家机构,是国王和国家机构控制下的行政组织。僧伽组织发生过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泰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时候。1941年泰国政府颁布僧伽法令,僧伽仿效议会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僧王下设议会、僧伽内阁及僧伽法庭。僧王由总理府提名,并由国王批准,终身任职。1962年泰国政府颁布的新僧伽法令是第二次僧伽制度改革的标志。当时的沙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取消三权分立,把议会民主制改为中央集权制,权力被集中在僧王和大长老的手中。僧王由教育部宗教厅和大长老委员会提名,并由国王批准。区以上僧伽人员可以领取政府薪金。这两次改革都进一步加强了僧伽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由于僧伽被纳入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官僚机构,僧伽在政府的领导下参与了各级行政活动。僧伽积极协助民政和军事官员完成一些政治和军事任务。沙立政府颁布的新的僧伽法,将任命僧王的权力交给国王。由于国王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国家领导人,所以,权力最后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这个法令把国家和佛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佛教有助于国家的统一。泰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相对其他东南亚国家来讲,泰国历来民族纠纷较少,特别是泰族人与华人的关系问题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佛教有利于社会安定。佛教认为人的一切苦痛来源于贪欲,当贪欲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产生冲动,进而发生争斗。要断灭产生痛苦的根源,就要灭除贪求欲望,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泰国是个多军事政变的国家,自1932年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以来,共发生过20次军事政变,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4年,平均每4年就发生一次政变。然而,泰国的政变对社会影响甚微。政变期间,商店照样营业,人民正常生活。无论政治舞台如何变化万千,社会始终稳定如常。
佛教文化深深地渗入泰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在泰国,人们到处都可以见到佛教对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所烙下的痕迹。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百姓,人们的大小庆典都要采用佛教礼仪。例如,国家庆典、军队的阅兵式、商行店铺开张、婚礼喜庆等,都要有佛教僧侣到场诵经祝福,丧葬祭祀也须由僧侣诵经超度。僧侣(比丘)不必劳作,衣食有人布施供养。比丘们每天除坐禅修行之外,还向世人教授禅定,念颂赞文,讲解佛教教理,劝人们皈依五戒,乐于布施,热爱正法,抛弃心理和精神上的烦恼和压力。五戒是佛教的戒律,指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同时,佛教要求人们效忠政府和国王。僧侣还举行仪式,引导人们宣誓,坚定佛教信念,进行“精神或道德的净化”。犯了罪的僧侣若非现行刑事犯,须经佛教最高理事会同意,解下僧衣后,军警才可将其拘捕。
由于佛教在泰国有着非常神圣和重要的地位,佛教的一些纪念日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喜庆日。泰国国内通用佛历纪年,以上座部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槃之年即公元前543年为纪元之始。泰国虽然使用佛历纪年,但月和日则都使用公历。历史上泰国曾经以阴历五月初一为阴历年首日,拉玛五世在1882年将其改成公历4月1日为新年。由于新年时间与世界通用的相差太远,国际交往多有不便,于是,泰国政府规定从1941年开始泰国使用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佛教以及民间择日仍然采用泰国阴历纪月和纪日,因此,在泰国的日历中公历和阴历同时并用。
泰国还有一些宗教纪念日,如阴历二月七日和九日婆罗门教迎湿婆神日、阴历二月十五至二十日婆罗门教迎湿奴神日、阴历六月二十三日佛陀火葬纪念日、阴历八月十五日佛陀阿沙荼节、阴历十月十五日祭祀祖先的中元节等都是泰国佛教的重要节日。三月的万佛节、六月的佛诞节、七月的守夏节甚至还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佛教与泰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泰国是个农业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缓慢,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设施不健全。佛寺实际上起到了教育机构的作用。此外,著名僧人组成若干小组,分赴全国各地,除了向当地人民解释佛教教理之外,僧人还宣传现代农业技术、健康常识、公共卫生等知识,并为穷人提供帮助。
泰国历来注意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平衡。这与佛教的“中道观”有关。中道观亦为“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空”不是数学上所称的“零”、“空无”或“缺除”,而是“不可描述的”,即不可用言语描述或用概念认识的实在。佛教认为,在家庭过世俗生活,享受人间的安乐,此为一种沉溺于“爱”的偏颇行为,而如果出家苦修,又是一种折磨肉体的自找“苦”吃之偏颇行为,两者皆不可取,皆不可执着,而应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中道”,以此来摆脱痛苦。“中道观”包含着世间事务的均衡、不走极端的思想内容。消除贫富分化,促进产业间、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一直是泰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努力方向。
泰国佛教对经济的最重要的影响还体现在它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佛教是泰国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也是泰国最重要的创汇部门。佛教的文化、佛教的建筑、佛教的节日、佛教的仪式等,构成了“黄袍佛国”的系列景观。
泰国的佛教在世界佛教领域中有重要影响。历史上,泰国佛教曾先后传播到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并在那里建立了佛寺。其中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僧伽制度与泰国相仿,流行的宗派也与泰国的宗派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在南亚的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等国也经常出现泰国僧侣的足迹,他们在那里捐款修造了一批寺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佛教界与日本佛教界的来往也较频繁。泰国与中国的佛教交流源远流长。1975年中泰建交后,两国的佛教交流更加密切。
1958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五届大会曾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为泰国佛教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打下了基础。此后,泰国重视支持世界性的佛教活动。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泰国经济地位的提高,泰国佛教界向国外弘法的活动也日益增多,泰国僧人在欧美国家建立了不少寺院,并根据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不同的国情,大胆进行佛教的改革,使佛教比较容易为欧美国家人民理解。
1963年,总部设在缅甸仰光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因缅甸国内的政治动荡,无法正常工作。在泰国政府的支持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总部迁往曼谷的泰国佛教协会总部。1969年,泰国政府划出土地,拨出专款300万泰铢,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总部修建大楼。从此,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总部永久设在泰国。而且,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主席一直由泰国佛教人士担任。
1976年和1980年,泰国又两次在首都曼谷举办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今天,曼谷是世界佛教的中心,泰国佛教徒为此感到非常自豪。佛教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了泰国,提高了泰国的国际地位。
寺庙 泰国不仅僧侣遍地,而且佛寺、佛院、佛塔如林,几乎村村有佛寺。泰国共有寺庙3万多座,僧侣30多万人。寺庙大小不同,大的寺庙有僧侣600人,小的寺庙可能只有三五个人。寺庙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僧侣生活起居的僧舍和念经的佛堂。大的佛寺设有供奉佛像的佛殿、放有舍利的佛塔、藏经阁、讲经堂、火葬场、钟塔、博物馆、学校等。属于泰国皇家的寺庙有180座,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存有许多佛教艺术精品。
(二)伊斯兰教
泰国宪法规定泰国人民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今天,虽然佛教在泰国占据了国教的显赫地位,但是,其他宗教在泰国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伊斯兰教是泰国的第二大宗教。泰国约有5%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主要是马来血统泰人和外国穆斯林后代。伊斯兰教徒主要居住在与马来西亚交界处的泰国南部的那拉惕瓦府、也拉府、沙敦府和北大年府。在这4府中,伊斯兰教徒占总人口的70%以上。除泰国南部4府外,其他地区也有少量的伊斯兰教徒。泰国伊斯兰教的派别主要为逊尼派,99%的教徒属于逊尼派。泰国共有2300多座清真寺和200多所穆斯林学校,首都曼谷还有伊斯兰学院,信徒约有300多万。
伊斯兰教是13世纪由阿拉伯商人传入的,到阿瑜陀耶王朝时伊斯兰教的传播已经相当广泛,教徒也兴建了许多清真寺。17世纪,伊斯兰教在泰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声势。但由于佛教在泰国的较高地位,伊斯兰教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19世纪中叶,曼谷王朝的拉玛四世国王改变了过去排斥异教的做法,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允许在曼谷建立清真寺,泰国的伊斯兰教由此得到了政府的保护。蒙固国王曾经资助将《古兰经》翻译成泰文。政府还为修建和维修清真寺提供资金。1963年,政府拨款修建在北大年府的清真寺,该寺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国王或其代表每年都会参加伊斯兰教的纪念活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穆斯林,每年逢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可享受全天休假,每周五可以有半天做礼拜,到麦加去朝圣的时候,还可以享受4个月的假期。在穆斯林聚居区,伊斯兰教法是处理居民内部矛盾的法律依据,宗教领袖就是法官。
(三)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泰国的时间较晚,基督教的传入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分不开。大约在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入侵东南亚时,天主教传入泰国。17世纪中叶,天主教在泰国上层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17世纪中叶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对天主教进行了限制,天主教发展受到遏制。1767年,缅甸军队攻占了阿瑜陀耶,天主教受到重大打击。直到曼谷王朝拉玛四世即位后,天主教活动才有所恢复。新教传入泰国的历史仅150多年。
按泰国的法律,所有教会、神学院、福音机构皆归宗教厅管理,目前泰国宗教厅只承认如下3个教会组织为合法基督教机构,它们在泰国可以享受宪法规定的宗教自由。
泰国基督教总会(Church of Christ In Thailand) 该会是泰国最大的基督教组织,以泰国本地基督徒为主导,外国传教士为辅。按地域或种族划分,该会共分为19个区。其中7区以长老会为主,信徒人数约8000人;12区以浸信会为主,信徒人数约1.2万人;在少数民族教区中,6区拉胡族约有信徒3300人,16区阿卡族约有3500人,19区苗族约有3.5万人。泰国基督教总会现有教会与布道所906个,信徒人数约13万,另有5家基督教医院、1所位于清迈的大学、3所神学院。
泰国基督教联会(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Thailand) 该会以外国传教会的机构为主,现有教会与布道所1182个,信徒人数约有5.7万。下属主要机构有新种族教会、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等,另有1所教会医院以及约10所神学院。该会的传教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
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hurch) 该会也是以外国传教士为主的教会组织,约有信徒4500人,拥有教会与布道所99个,在曼谷建有1所神学院。目前该组织正加强与泰国基督教总会12区的华侨浸信会的合作,希望借助华侨浸信会的人力资源,加速泰国美南浸信会系统的教会本地化。
泰国现在有基督教徒近80万人,其中60%为天主教徒,其余为新教徒。
(四)印度教
印度教是在公元8世纪传入泰国的。信仰印度教的大多是印度侨民。全国有印度教寺庙17座。印度教的领导机构是印度教达摩大会。印度教的主要活动是兴办学校、图书馆等。
(五)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泰国。5世纪后,婆罗门教在泰国达到鼎盛,13世纪后逐渐式微。尽管婆罗门教在泰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婆罗门教昔日影响泰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留下的痕迹。例如,泰国王宫中的一些重大活动仍然沿用婆罗门教的仪式;在一些寺庙中,仍然有许多关于婆罗门教的传说。泰国婆罗门教的领导中心是婆罗门教会。
二 民俗
(一)服饰
泰国的传统民族服装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泰国地处热带,大多数地区终年闷热多雨,这使得泰国人在衣着方面有着明显的特点。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大多数泰国男子不穿上衣。在曼谷王朝的初期,官员们只有在上朝觐见国王时才穿着上衣。拉玛四世时,泰国与外国的交往逐渐增多。国王觉得不着上衣不雅,遂下令文武百官不论春夏秋冬必须着衣入朝。1898年,拉玛四世进一步规定,凡成人均不能在王宫和寺庙周围赤身,后来,该命令的适用范围继续延伸,即成人和孩童在公共场合一律不得赤身。到20世纪初,不着上衣的习俗逐渐在泰国人民的生活中消失了。
泰国人有自己的传统服装,有些服装今天仍然流行,有些服装却成了历史。绊尾幔曾经是泰国的一种传统下装,男女都穿。绊尾幔是一块布,穿着方法简单,用布围住身体,向前拉并扭成一束,再从两腿间向臀部后拉紧,塞到腰背。从背后看,这种服装很像带有一根尾巴,因而被称为绊尾幔。今天,绊尾幔已经退出泰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不过,在表现泰国传统生活的戏剧中,人们仍然能够领略到这种服装的风采。泰国宫廷人员的传统衣着有许多讲究,一周七天衣着的颜色各异,为黄、桃红、绿、橙黄、蓝、紫、红。各界上流人士也有此习惯。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种习俗也不再流行。
现代泰国人的衣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民族服装的式样。泰国人的服装比较简单,男子穿长裤和短袖衫,女子多穿筒裙。男女外出经常穿拖鞋,在家一律赤脚。
披巾是泰国妇女的重要服饰。披巾由女子的胸布发展而来。在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披巾就已经很流行了。披巾的花色、质地多种多样,宽约30厘米,长1米。常见的有两种披挂方法:一种是做上装用,女子把披巾围胸后,多余部分搭在肩上,从背后自然下垂;另一种是做装饰用,在上衣外面,把披巾由右腰斜搭向左肩,再从背后自然垂下。披巾下垂的长度不等,有的长及地面。
泰国妇女喜爱的下装筒裙是曼谷王朝拉玛六世时就流行的一种服装。筒裙呈圆筒状。筒裙的布料、花纹和色彩均是泰式的。人们在筒裙的设计和制作上花费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流行于泰国的筒裙样式非常之多,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泰式女便装,这种便装是人们在一般场合穿着的服装,用棉布或丝绸制成,上装为圆领、半长袖、开襟,有5个扣,筒裙长及脚面。另一类是人们出席盛大的集会、宴会及隆重的仪式等活动时穿着的服装。它们由精致而高档的布料,如丝织布料、提花丝织布、提花金丝绒布做成,有的筒裙还配有华丽的装饰品。这些筒裙的样式大同小异,在细节方面略有区别。
泰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男装是“帕叻差他服”。这种服装用本地布料制成,为立领、开襟,并有5个扣,长短袖均可。
泰国人的服装虽然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同样也表现出了兼收并蓄的特征。今天的泰国人比较喜欢穿西装,服装的种类和样式也有很多。但总的说来,女性偏爱穿裙子,男性特别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则常穿正式的西装。
泰国的一些公司、银行、饭店规定,职工必须穿着制服上班。大学、中学和小学也有专门的制服,制服的颜色比较庄重,大多是白、黑、蓝、黄等颜色。
(二)饮食
泰国的饮食内容和习惯非常独特,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加上受到其他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泰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古时泰人吃饭不用碗筷。中国宋代古籍《诸番志》就记录了古时泰人用膳的情况:“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箸,掬而食之。”到19世纪中叶,泰人还像印度人和缅甸人一样,用手抓饭吃,用瓷制的或螺钿制的汤匙喝汤。后来,叉子传到泰国,但是由于人们不使用餐刀,肉、鱼和蔬菜在烹调前就都被切成很小的块状。泰人用叉匙饮食始于1870年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时期。今天,泰人多已摒弃“掬而食之”的习惯,但在部分贫民中,尤其是在东北部泰国人中,用手抓饭吃的习惯依然存在。
在素可泰时期和阿瑜陀耶早期,泰国的菜肴很简单,主要是新鲜或干的鱼配上米、青菜,加上一些香料和由鱼露、虾酱所做成的咸作料。其他的原料和口味是随着外国文化的传入而出现的。中国菜及印度菜对泰国的影响较大,欧洲饮食习惯也对泰国饮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泰式菜肴中的主要调味品辣椒就是16世纪时由葡萄牙人传入泰国的。泰国菜以辛辣为主,但无论辣的程度如何,菜本身的味道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也是泰国菜吸引人之处。辣椒是泰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如果菜中无辣椒,不少泰国人难以下咽。
现代泰国菜的成分仍然非常简单,主要有蔬菜、鱼和调料,主食是大米和面食。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2013年,泰国人每天食物中的热量为人均2784千卡,蛋白质含量为60.88克,脂肪含量为58.61克。
泰国的厨师十分擅长使用切削刀具,他们在切、削、剁肉或蔬菜方面无可挑剔。在泰国的饮食中有一个习惯,吃饭时每一小口都是一匙,而每一匙中都正好包括半匙米饭和半匙肉或鱼。这就要求食物被切得非常碎。杵和臼对于泰式烹饪来说也不可缺少,它们被用来捣碎调料和其他辛辣的调味品。泰式烹煮是用一种深圆锥形的名叫镬子的锅进行的。
泰国饭桌上很少有正式的礼仪。吃饭时常常没有桌子和椅子,人们环坐在垫子上,男性盘腿坐着,女性把腿藏在后面跪坐着。如果条件允许,每个人事先都要沐浴,因为在泰国洁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但是衣着可以随意。盘子、碗、叉子、汤匙被随便地放在垫子上。上菜没有特定的顺序,多道菜常常是一起上。米饭、鱼、肉、蔬菜和汤在人们就餐的过程中可以被随意食用。席上很少有公共的大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汤匙舀菜,每一匙菜都在共用的调料碗中蘸一下。泰国人认为共同分享会带来很多快乐。
泰国的男人喜欢饮酒,他们喝酒的时候甚至可以不要菜。酒的种类并不多,传统的地方酒精饮料是一种棕榈的汁液,这是一种烈性的乳脂状啤酒,再有就是各种米酒。
泰国人进餐的时候,无论菜肴是否丰盛,汤都必不可少。泰国汤的花样很多,有简单的加酱油的米汤,还有奢侈的用香柠檬、柠檬草、酸橙汁和辣椒做成的汤等。大部分的泰式汤的基本原料是鸡肉或猪肉。
水果在泰国的饮食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泰国素有“水果王国”之称。水果分季节性水果和长年水果。长年水果有香蕉、柑、橘、柚、西瓜、葡萄、木瓜、椰子、凤梨、番石榴、波罗蜜等。季节性水果有荔枝、龙眼、枣、杜果、芒果、榴梿、山竹、红毛丹等。榴梿是深受泰国人喜爱的水果,价格较高,味道独特。水果通常属于餐后甜点。
泰国人喜食水产。由于渔业发达,在泰国菜谱中,海产品和淡水产品的重要性仅次于大米,泰国人吃的鱼比其他种类的肉食要多得多。在生产和生活中,勤劳的泰国人民摸索出了一整套加工、食用和储存渔产品的方法。例如,海鱼的保存方法为烟熏、盐腌和风干。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渔产品被装在竹盒中或悬挂在绳子上,香味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蔬菜在泰国人的膳食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泰国自然条件优越,本国就出产各种蔬菜,而且经常有新的品种被引进泰国。
泰国人喜欢吃各种昆虫。蚂蚁、竹毛虫、蝎子、水生甲虫和蚱蜢都是泰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泰国每千克竹毛虫的价格已经攀升到25美元。就营养成分而言,昆虫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高于许多动植物。但是,泰国人喜爱品食昆虫的习惯也引发了人们的忧虑,人们认为昆虫,特别是以其他昆虫为食物的昆虫的减少将使害虫蔓延,这会破坏脆弱的生态平衡。
在深受佛教影响的泰国,素食是自然和正常的现象。每个星期,在依据农历确定的日子,信徒都去庙里积功德,模仿僧侣吃素。曼谷人积极发展素食,希望返回原来简单的生活。实际上,素食有利于保持敏锐的感觉和迅速的反应能力,因此,人们为了身体的健康,多吃蔬菜少吃肉类食品。不过,泰国人并不全是素食主义者,许多人依旧食肉(要由非佛教徒宰杀)。
随着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外来食品对地方口味与特色食品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上,泰国人对于肉、蛋和奶的需求不大,在西方食品的影响下,这种需求在不断地增加。汉堡和披萨之类的西方快餐,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
(三)居住
泰国的民居建筑分为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泰国的传统建筑很有特色,它不仅体现了泰国的自然风貌,也与泰国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
泰国的传统民居是高脚屋。高脚屋是由6根以上的木桩架设而成的下部空旷的一种栏杆式建筑。高脚屋的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中间有楼梯与地面相接。屋顶由茅草、椰叶、棕榈叶或铁皮构成,墙壁是竹篾或木板。有的房屋是尖顶的,有利于隔热。高脚屋呈长方形,由正屋、阳台和过廊组成。正屋是住房,没有床,人们在地上休息。阳台是人们会客或家庭成员休息的地方。高脚屋的支柱高1.5米,主要功能为通风并防止野兽和水害。阳台边的楼梯级数为单数。客人或主人进屋时都要脱鞋。
水上浮屋也是泰国的一种传统住宅。水上浮屋的结构比较简单,人们在靠近岸边的水中,把较粗的原木楔入水中,然后把木筏拴在木桩上,在木筏上建筑房屋。浮屋房顶用棕榈叶、茅草或铁皮做成,呈人字形。地板用木板或竹片拼接而成,并被固定在木筏上。每栋浮屋由3间屋组成,正面朝着江河,可以开关的竹壁全天敞开以利通风。前面是走廊,走廊上安有栏杆,以防止小孩落水;中间是卧室;后面是厨房。水上浮屋可以移动,便于搬迁。
水上浮屋的产生和存在与泰国的自然环境分不开。泰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境内大部分地区水网密布,修建水上浮屋既简便又实用。据文献记载,在泰国的吞武里王朝时期,京都一带有大量的水上浮屋。在曼谷王朝拉玛三世时期,曼谷的水上浮屋曾经达到7万栋之多,居民有35万之众。河流两岸流动的水上村庄——排列整齐的浮屋,构成了泰国的一道独特景观。现今,由于泰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生活在水上浮屋中,他们迁居到了陆上。不过,在泰国中部及曼谷的周围,人们仍然可以见到水上浮屋的踪迹。
随着经济的发展,泰国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居民大都住在泰式风格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中。随着城市人口向郊区的流动和新式居住区的增多,泰国出现了不少现代楼房。这些新居住区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泰国城市规模不大,但是发展却极快。高楼大厦林立,各种住房外形美观,内部设施比较先进。泰国城市人口逐年增多,但是泰国的住宅增长率却高于人口增长率。1974~1984年和1984~1988年,曼谷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25.3%和7.1%,住宅增长率却高达66%和37.6%。住宅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因此没有出现城市住宅紧张的局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人口增长相比,泰国的住宅建设并不滞后,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泰国社会存在着贫富悬殊的现象。曼谷有300多处贫民窟,在那里居住着1/10的市民。
尽管泰国城市化率不高,曼谷却提前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所谓城市郊区化是指城市居民自发地迁往郊区,围绕中心城市向周围无限地蔓延开来,形成星罗棋布的居住区,而大量的工作、娱乐、学习场所及商业服务机构等仍然留在市中心。当前,城市郊区化仅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出现这种现象。随着城市郊区化现象的出现,泰国政府于1987年制定了鼓励地产业的政策,允许保险公司投保房地产,从而在曼谷掀起了住宅建设高潮。在这次开发热潮中,公寓私有共有方式(即所属房产为私有、庭院等公共用地为共有的共管公寓)迅速兴盛起来,共管公寓成为曼谷郊区的主要住宅,是城市郊区化的重要标志。共管公寓中居住的大部分为白领、医生、律师、文职官员、大学教师等群体。
(四)禁忌和礼仪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有着很多的文化禁忌,泰国也不例外。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禁忌分为两类:一种是不能亵渎的神圣事物,另一种是不能接触的污秽事物。
泰国人认为一个人的头部是最神圣的部位,外人不能随便抚摸他人的头部,小孩子的头部也不例外。只有国王、高僧才能抚摸他人的头部,父母可以抚摸自己孩子的头部。拿东西时忌讳从头上越过,如果必须越过别人的头部,要表示歉意,否则是失礼。
泰国人睡觉时头部不能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人死后才能将头部朝西停放。泰国人建筑的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
泰国人用右手递东西给别人,在正式场合还必须双手捧上。左手递东西被认为对人不礼貌或者是鄙视他人。把东西抛向或扔向别人更被认为是粗鲁和缺乏教养的行为。在接别人的东西时同样也不能用左手,接长辈给予的东西还须用双手。
入座时不能跷腿将鞋底对准他人。在长辈和客人面前,应该双腿并拢端坐。妇女则应双腿并拢,侧身而坐,并拢的双腿不得朝向客人。用脚开门或踢门,或用脚指物都被认为是缺乏教养和失礼的行为。
同客人谈话的时候,不得戴墨镜,也不能用手指着人说话。别人说话的时候,不应东张西望。从坐着的人身旁走过时,不可昂首挺胸,而应微低头以表示歉意。
到寺庙拜佛或游览时,衣着必须整洁。进佛殿或在泰国人家中都要脱鞋。
人们见面尤其是初次见面问候时,泰国人不喜好握手,男女之间尤其如此。当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例外。俗人不能与僧人握手。一般来说,泰国人见面时,行合十礼:行礼时低头,双手合掌,十指并拢举起,互相问候“萨瓦迪”,即“你好”的意思。行合十礼的时候,身份不同,要求也不同:小辈或下级向长辈或上级行礼时双手举至前额;平辈行礼时双手举至鼻子的部位;长辈或上级对小辈或下级还礼的时候,双手不超过胸部;地位低的人要先向对方行礼,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在分手告辞的时候,人们也要行合十礼,并说“萨瓦迪”,即“再见”。在接受长辈、上级或客人赠送礼物的前后,都要行合十礼,表示感谢。而在要求一个人原谅或照顾的时候,也要行此礼。
泰国人在尊贵的客人,如国王、王后、王子、公主、父母、师傅和老师的面前,还应该行跪拜礼。跪拜礼起源于佛教,起初是皇家侍卫、女官、大臣向皇家行礼的姿势,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老百姓向僧人和尊贵的人表示尊敬的一种礼仪。泰国人行跪拜礼时,上身挺直,臀部坐在脚跟上,双手举起放在胸前,双手合十,然后双手慢慢放到地板上,将前额放在合十的双手拇指上行礼。
在一些大型场合,如酒会、宴会、演出开始的时候,泰国人要演奏或播放《颂圣歌》。《颂圣歌》播放时人们不得四处走动,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国王不敬。
(五)婚姻
泰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年轻人追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但是在农村地区,仍然有着具有民族色彩的婚俗习惯,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
在谈论婚嫁之前,泰国人要进行问婚。问婚是说媒的一种形式。问婚指的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媒,如果女方认为这桩婚事可以考虑,就要详细地询问男方的情况,如男方的人品、相貌如何,是否曾经剃度出家,有无赌博、酗酒、吸毒的恶习。媒人多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女性,对女方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解答。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男子在一生中一般要出家一次。泰国人认为没有出家受过佛教熏陶的人,在品行和教养上值得怀疑,好人家的女儿都不愿意嫁给这样的人。问婚之后,女方要对男子的情况做进一步了解,一旦了解清楚,女方同意这门婚事以后,便明确答复媒人,并商量定亲之事。有的家长还要比较双方的生辰八字,如果八字相克则这桩婚事就不可行。
定亲以后,人们就要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婚期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月份,而且在星期几成婚都必须认真确认。结婚的月份一般是双月,但是8月是守夏节的第一个月,不宜结婚。9月是泰国人可成婚的吉祥单月。在泰语中,9具有“进步”和“发展”的含义。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六不宜结婚。泰国风俗认为,星期二和星期六为强硬之日,在这两天结婚不吉祥,夫妇双方容易发生纠纷,影响家庭的和睦。星期四为师傅日,也不宜结婚。星期一和星期五两天适合举行婚礼大典。在泰语中,星期五与“幸福”和“安乐”谐音,因此是成婚的好日子。除了上述关于结婚日的月份和星期的禁忌外,还有一些日子不宜结婚,如每个月的上、下半月的第12天(凶日),还有佛日、月末等都不宜成婚。此外,若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儿女,这两人不宜在同一年举行婚礼。
今天,许多人虽然仍然看重婚日的选定,但这种情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年轻人追求更加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在婚期的确定上自然也期望摆脱习俗的制约,能够体现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在婚礼正式举行之前,人们还要举行槟榔盘迎亲游行。结婚的槟榔盘分为两个等级:甲级槟榔盘包括食品盒、礼布盘数对;乙级槟榔盘比甲级的盘大,除此之外还有十篮以上的水果和甜食。彩礼盘分为两种:一种为男女双方各出一半供新婚夫妇成家的资金;另一种是新郎给新娘的聘礼。成婚之日,新郎带着彩礼盘和槟榔盘在热情的迎亲人群的伴随下,随着欢快的锣鼓,一路跳着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到新娘的家迎娶新娘。游行队伍出发和到新娘村口时,要分别鸣枪一声,传达人们出发和到达的信息。此时,新娘家有一个活泼可爱、穿着艳丽盛装的小姑娘,手托盛有四枚槟榔和一卷蒌菜的托盘恭候在门口。当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门口时,媒人接过小姑娘手中的托盘,并在小姑娘的带领下登楼。在楼梯口,伴娘设有三道“门”,每道“门”由两位姑娘手持彩绸或金链“守卫”,新郎要想过关,必须拿出“买路钱”,一些人还得回答问题。新郎登楼入室以后,媒人和双方的中间人清点彩礼,彩礼符合双方商定的数额后,女方收下槟榔盘和彩礼盒。游行仪式到此结束。
正式的婚礼大典一般在黄昏时举行。婚礼中,也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仪式,如戴双喜纱圈、洒水、拜祖宗神灵、铺床、守新房和入洞房等。双喜纱圈,又称吉祥纱圈,是由纱做成的两个纱圈,一条圣纱把两个纱圈和圣水钵连接起来,每位参加婚礼的僧侣手持和圣水钵相连的圣线,为新人念吉祥经。泰国人认为,僧侣念经后,双喜纱圈会给新娘带来好运。洒水仪式是婚礼中的一项重要程序,在洒水之前人们要做好许多准备工作。人们在房间里放上佛像,挂上国旗、国王和王后的御像,新人身穿白色婚礼服,燃香并拜佛,然后坐在准备好的矮榻上,头朝东方。新郎坐在新娘的右侧,双手合掌向前伸出。洒水仪式主持人先将纱圈戴在新人的头上,然后将法螺水洒在新人的手上,祝愿新人白头偕老。参加婚礼的客人依次给新人洒水祝福,最后由亲属给新人洒水,由长者为新人拿下纱圈,洒水仪式也就结束了。泰国人相信,取纱圈也有讲究:如果新郎的纱圈先取下,意味着在将来的生活中,新郎将在家中执掌大权;反过来,也许新娘会更有权威。
洒水仪式结束后,新人还得举行祭拜祖宗神灵的仪式。女方父母在房里铺上白布,摆上椰子酒和拜祖布,然后请新郎点燃两支蜡烛、两支佛香,与新娘一起礼拜祖宗神灵。礼拜时,新郎举右手与新娘举起的左手交握,跪地拜祖宗三次。然后新郎跪拜女方父母及女方长辈。接受跪拜的长辈赠送新人礼物,祝愿新人百年好合。
在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娘要邀请一对老年夫妇为新房铺床。应邀的老年夫妇必须是德高望重、儿女双全的恩爱夫妻。铺床仪式主要为扫床铺、铺被褥、摆枕头、挂蚊帐。新娘事先还得准备好一个冬瓜、一只白猫、一块研药石、一口盛满清水的锅,以及放有分开包装好的绿豆、芝麻、稻谷和彩礼的托盘。铺床人必须把这些东西放置在新人的床边。这些东西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寓意:冬瓜的寓意是冷静如瓜果;清水象征着信任以及心灵纯洁如水;研药石表示新人恩爱如磐石;绿豆和芝麻意为今后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新人能自食其力,事业有成;白猫为新家捕捉老鼠。床铺好以后,老年夫妇在新床上躺上片刻,妻子躺在左边。他们互相交谈,祝福新人。丈夫说:“这床铺真舒服,谁睡这张床,谁就幸福长寿。”妻子说:“是呀,这张床很舒适,谁睡这张床,谁就财富如山,儿孙可爱。”铺床仪式也就结束了。
铺床仪式结束以后,新娘还不能马上入洞房,新郎必须空守洞房,3夜、5夜或7夜不等。守房结束后,新娘父母或长辈把新娘送进洞房,交给新郎。同时,父母教导新人相亲相爱。至此,婚礼才算真正结束。
六 丧葬
泰国人实行火葬。火葬在寺院中举行,各地寺庙中大多设有火葬塔,骨灰或者存放家中,或者留在庙内。人死后,家人先要为其设祭坛,和尚则通宵念经,超度死者的灵魂。泰国有许多传统的宗教葬礼仪式,如指路、看鬼、洒水、含物、破锅等。
指路 在出殡过程中,泰国人还有一些禁忌。在抬棺出门时,不得穿越屋门和房梁,而必须破墙而出,以防鬼从屋门返回。尸体不得从停放的房间被移动到其他的房间。抬棺出殡时,棺头在前,和尚手持灵线在前指路,而泰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则是棺尾在前。出殡途中,不得将棺材放下休息,因为死人是不吉利的事,人们不愿意棺材停留在自家的地界。抬棺不能走直线,须走蛇行线,这样可使鬼找不到回家的路。到达寺庙和墓地的时候,抬棺的杠子要被砍断,以免再用。
看鬼 人死后,当天不能马上入棺,必须将遗体头朝西方,停放在房梁下,用布遮盖好。家中门窗要紧闭,严防猫儿跨越遗体。泰国人相信,如果猫儿跨越了遗体,就会闹鬼。如果家中门窗不严实,则需用蚊帐遮掩遗体,或者派专人看护,这被称为“看鬼”。
洒水 洒水仪式在寺庙中进行,死者头部朝西,白布盖住遗体,死者的右手伸出,旁边备有香水或清水,死者亲友依次将香水洒到死者的掌上,表示自己的哀思。泰国人十分重视洒水仪式。
含物 含物就是将槟榔放在死者的口中,意为死者仍然可以嚼槟榔;往死者口中放银钱是让死者在阴间有钱用。有钱人家还在死者口中放金物,火化后取回留作纪念。据称,含物还有一层意思,即金钱为身外之物,既然连放在口中的钱财都带不走,人们就不应该太看重钱财。
破锅 出殡前,人们准备三口泥锅,锅中装满清水及三根木棍。棺材被抬出房门后,人们用木棍把泥锅敲碎,然后把木棍折断。另外,人们准备一口装有炭火的火锅,一人捧火锅在前面带路,到达目的地后,取火锅中的火种火化尸体,然后将锅打破。破锅的寓意比较独特,三口泥锅代表人出生、成长和死亡的三个阶段。
撒米花 在出殡的途中,人们还要沿途抛撒米花,一直抛撒到墓地。抛撒米花是基于泰国的民间传说,即出殡时,沿途有许多鬼等着要坐棺、压棺。为了减轻抬棺人担负的重量,人们沿路抛撒米花,使小鬼们急于抢吃米花,而顾不上压棺和坐棺。此外,撒米花的另一层意思是人死后如爆米花一样不可能再复生。
剃度 为了给死者积德修善,儿子们在死者火葬的当天还剃度出家,这种仪式又称“波纳发”,即在死者火化时剃度。这种行为也是泰国人表示孝心的一种方法。
三 节日
泰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大和最隆重的节日有万佛节、风筝节、宋干节、火箭节、春耕节、守夏节、秋日节、大象节、莲花节、解夏节、赛牛节、水灯节、佛诞节等。许多节日与泰国国教佛教关系密切,如万佛节、佛诞节、守夏节就是佛教的节日。与中国的农历相似,泰国的一些节日与农业生产分不开,如春耕节、水灯节等。除了民间的传统节日以外,泰国还有一些国家纪念日,如国王登基纪念日、王后寿辰、拉玛五世逝世纪念日、万寿节、宪法日和国际劳动节等。除了上述节日以外,泰国同样要庆祝元旦、春节等对一些东方国家而言非常重要的节日。
泰国国内通用佛历,但是泰国阴历也是参考性历法。佛历的计算方法以释迦牟尼涅槃后一年为纪元元年,比国际通用的公历早543年,公历2000年即佛历的2543年。泰国使用阴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说明,素可泰王朝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泰国阴历来计时了。如今泰国的许多节日仍然按阴历计算。泰国阴历与中国阴历不同,泰国阴历虽然也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计算,但是它以单双月计算,单月29天,双月30天。以一个月中的“满月”为准,泰国阴历把一个月分为上弦月和下弦月,每个月的16号为下弦月的初一。泰国的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少11天或12天,三年约差一个月。因此泰国阴历每三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月份一般加在8月。泰国阴历的称呼与中国阴历一样,另外,泰国也有十二生肖的说法。
宋干节 宋干节是泰国最重要的旧历节日之一。宋干节的“宋干”一词来自梵文,意思是“移位”,指的是太阳离开双鱼星座运行到白羊星座。泰国政府把原来按阴历计算的节日用公历进行规定,即每年公历的4月14~15日是宋干节。据说,宋干节与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有关,随着婆罗门教传入中南半岛各国,教徒每年在固定的宗教节日到河边洗浴,希望去掉一切邪恶和污秽,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泼水节。泼水嬉戏、浴佛、滴水礼、放生和堆沙塔是宋干节的主要内容。
泼水最热闹也最有趣。泼水前后持续七八天左右。泰国最有代表性的泼水活动在清迈。大街小巷的人尽情地泼洒,寓意除旧迎新。虽然人们全身湿透,但仍然兴趣盎然。一些青年男女则借泼水的机会表达爱意。
浴佛则是让善男信女们为佛像洒水洗尘。浴佛含有“纯洁”的意思。信徒为佛像洗浴,就是行善积德。
滴水礼是孩子、晚辈、下级向父母、长辈和上级行礼的一种仪式。行礼时,晚辈或下级先行合十礼向长辈或上级祝福,然后在长辈或上级的手掌中滴上几滴净水,长辈或上级用滴了水的手掌抚摸行礼者的头部,然后祝福行礼者。对一般人来说,滴水礼中的水,含有“洗罪”和“祝福”的意思。
放生也是宋干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在宋干节将鸟和鱼等各种小动物放生。
堆沙塔是人们在路边或海滩上用沙筑塔,塔建好后插上彩旗,祈求佛祖保佑平安,祈祷五谷丰登。
宋干节还要举行美女游行。游行队伍由民族舞蹈队、佛像彩车、民族乐队、宋干美女花车等队伍组成。宋干美女花车被装饰得万紫千红,极具民族风情。花车上坐着四五个身着五彩民族服装的美丽少女,最美艳的一位就是“宋干美女”。根据婆罗门教的神话传说,宋干美女共有7套服装,游行时穿什么样的服装要视当年宋干节是星期几而定。她也必须根据星期几选择不同的动物模型作为坐骑,从周一到周日这些动物分别是虎、猪、驴、象、水牛、孔雀、金翅鸟。游行结束后,还要进行宋干美女的选美活动。
万佛节 每年泰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泰国的万佛节。万佛节是泰国传统的佛教节日,佛教徒们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就开始庆祝这个节日了,政府确定万佛节为节日是在1913年,也就是在曼谷王朝的拉玛五世时期。
相传,佛陀在世的时候,在某年的三月月圆之时,经佛陀剃度的弟子,即1250位罗汉不约而同地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林园大殿朝觐佛陀。佛陀非常高兴,就势向他们宣讲教义。在这一天,佛陀还告诉弟子们,他将于6月15日涅槃。这就是传说中的万佛节的来历。据说信仰上座部佛教的泰国佛教徒认为,这次聚会是佛教的创建之日。万佛节是泰国华人对该节日的称呼——那天既然来了1250位罗汉,人数如此之众,泰国华人便夸张地称其为万佛。这个称呼并不符合泰国上座部佛教的教义。上座部佛教认为,佛只有一位,那就是释迦牟尼。如逢闰年,万佛节将延至四月十五日。
在万佛节这一天,泰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国王也要亲自参加。清晨,人们带着姹紫嫣红的鲜花、香烛和施舍物品前往附近的寺庙拜佛、焚香。人们点燃1250支蜡烛,撒1250朵茉莉花。在僧人的带领下,人们绕殿堂3周,然后进入佛殿听僧侣诵讲佛经。晚上人们通宵听经,举行巡烛仪式等。
守夏节 每年泰历的八月十六日是泰国的守夏节,守夏节是泰国最重要的佛教节日之一。泰国的守夏节又称入夏节、入雨节、夏安居等。守夏节源于古印度僧尼雨季禁足安居的习俗。传说,佛陀在世期间,每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难以行走。一般人便待在家中,不再出门。但是一些和尚不顾下雨仍然四处传教。他们践踏庄稼,伤害草木,农民们非常生气。佛因此大为震怒,规定在雨季和尚必须在寺内坐禅修行,不得外出,否则以触犯戒律论处。禁止出行的时间从泰历的八月十六日到十一月十五日,为期3个月。泰国政府规定,守夏节全国放假一天,以便人民参加守夏活动。守夏节时,各个寺庙要举行佛事仪式,全寺僧人集中到主佛殿,在佛像前发誓,“贫僧将在此寺守夏安居3个月”,连说3遍。在3个月的节期中,佛教徒每日去佛寺施斋,以免和尚缺少食物,所斋食物除新鲜饭菜外,还有传统糕点蕉叶糍粑等。在守夏活动的高潮期间,一些善男信女们还将出家3个月,或每天去寺院聆听和尚念经。那些想入寺修行的青少年也在守夏节举行剃度仪式。
春耕节 春耕节也称春耕仪式,是泰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泰国的宫廷大典之一。春耕节来源于婆罗门教,仪式可追溯到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国王感到春耕礼只有婆罗门教仪式不妥,这与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极不相称,于是增设佛教仪式。仪式由国王亲自主持,国王祭祀天神,祈祷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多定在泰国泰历六月的一天,具体的日子由婆罗门法师用占星术推算,在元旦前公布。节日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玉佛寺举行佛教的“吉谷仪式”,第二天在曼谷的王家田广场举行婆罗门教的“春耕礼”。
“吉谷仪式”以佛教仪式为主,国王和王后等王室成员都会参加。他们向佛像和种子膜拜,祈求祝福。春耕大臣向佛像敬献花环。11位和尚诵经祈祝谷种。春耕大臣和春耕女跪向国王,国王向他们行滴水礼以示祝福。第二天,人们在曼谷的王家田广场举行春耕礼。国王和王室其他重要成员也参加这项重大的庆祝活动。成千上万的泰国人从各地赶来参加庆典。当国王和王室的其他重要成员来到时,鼓乐齐鸣,乐队演奏《颂圣歌》。头带尖顶白帽的春耕大臣向国王膜拜3次,然后到佛陀和婆罗门诸天神像前焚香礼拜。婆罗门祭司将法水洒在春耕大臣的手掌心中,大臣将水抹在额头上。然后法师端来一个蒙着布的铜盘,让春耕大臣伸手去摸,铜盘里装着长短不等的3块布幔:春耕大臣挑中长的那块,预示当年缺雨干旱;挑到短的那块,则预示今年有大雨和水灾降临;如拿到的是适中的那块,则预示今年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庆祝广场的草地上,还有一对套犁待耕的耕牛。婆罗门祭司把耕牛、犁和系着红绸布的驱牛棍交给春耕大臣。春耕大臣一手执犁,一手拿着驱牛棍,在仪仗队的陪伴下,在空地上绕行3圈。然后,4位肩挑装有谷种的金箩、银箩的春耕女开始播种,婆罗门法师向地里洒圣水,春耕大臣再犁一圈。之后,婆罗门法师卸下牛套,让耕牛选吃事先准备好的稻谷、玉米、豆子、芝麻、酒、水和青草这7种食物,牛吃哪样,就预示哪样物种在当年会丰收。仪式结束后,人们蜂拥而入,争先恐后地捡拾播撒在地上的吉祥种子,然后播种到自己的地里,以求上天保佑。
水灯节 该节在泰历的十二月十五日。水灯节没有正式的假期,但却是泰国民间非常流行的一个节日。水灯节的传说很多。有人说水灯节是由古代婆罗门教的升灯笼仪式演变而来的,还有人说这是人们迎接佛从天上来到人间的一种欢迎仪式。流传较广的说法是,13世纪时,素可泰王朝兰甘亨王的王妃诺帕玛为了表达对佛的诚意,用蕉叶做了一只莲花形状的小船,船上放有水果和鲜花,中间插有香烛,她把这只小船献给国王在月圆之夜祭祀水神。国王见之龙颜大悦,命全国仿效,并规定那天为全国的水灯节。这种说法虽然也受到质疑,但是水灯节作为一种习俗,不仅是宫廷游戏,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却是毋庸置疑的。
水灯节之夜,皓月当空,大小江河上漂流着无数五彩缤纷的水灯,映照出一幅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象。人们在河边放灯和观灯,喜庆丰收,感谢河神。这一天也是男女青年互诉衷情和愿望的欢乐节日。人们把用芭蕉叶制作的一个个漂亮的水灯放入奔流的河中,水灯随波逐流,带走一个个美丽的愿望。如果河水把水灯带向远方,预示着心愿一定能够实现。
大象节 在泰国东北部的素林府,人们要庆祝传统节日大象节。大象节是每年泰历十一月第三周的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泰国是大象的王国,大象节是泰国极富民族特色的一个节日。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载歌载舞,参加庆典仪式的数百头训练有素的大象为人们表演各种丰富多彩的节目,如捡东西、跳舞、跨人、足球比赛等。节日期间,素林府的主要街道为大象开放,车辆禁行,兴致勃勃的游人可以骑象观光。
国家纪念日 泰国国家纪念日主要有国王登基纪念日、王后寿辰、拉玛五世逝世纪念日、万寿节等。
国王登基纪念日是庆祝当今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登基的节日。普密蓬国王于1950年5月5日登基,政府规定这一天为登基纪念日。庆祝登基日的做法始于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期。
公历8月16日是当今王后诗丽吉的诞辰,也是国家的主要节假日之一。1976年,政府又把诗丽吉王后的生日定为“母亲节”,因此,王后诞辰同时又是母亲节。节日期间,政府在曼谷王家田广场举行盛大的群众性集会,政府总理致祝词,礼炮鸣放21响,然后还有游行、诵经等佛事活动。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评选优秀母亲,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以及从事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医生义诊、义务植树、献血等。
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是曼谷王朝拉玛五世逝世纪念日。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是泰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现代泰国的基础,泰国人民尊称他为敬爱的“大帝”。为了纪念他不朽的功勋,在朱拉隆功国王去世的第二年,即1912年10月23日,人们举行了纪念朱拉隆功国王的仪式。纪念活动包括在朱拉隆功国王纪念铜像前献花环、膜拜、烧香、做佛事等。自此,泰国每年都要举行同样的仪式。
万寿节实际上是当今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生日,同时也是泰国的国庆节。万寿节是公历的12月5日。自古以来,泰国就有庆祝国王生日的习俗。1959年,泰国政府废除了以1932年6月24日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日子作为国庆纪念日的规定,决定以国王的生日作为国庆纪念日。万寿节是泰国最热闹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和娱乐、体育表演,除此之外,政府还要举行国宴、鸣放礼炮烟花、阅兵等活动。1981年,泰国一些社会团体提出国王爱民如子,建议以当今国王的生日为“父亲节”,因此,1981年以来,万寿节又是泰国的父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