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王国的奥妙:常见易错易混字详说细解(插图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2 错字的类型

1.多笔画

就是写字时不注意,随便多写了笔画。例如,“染”的右上角本是“九”,却多加了一点写成了“丸”;“考”字的下面本为“丂”,但写成了“与”。

2.少笔画

就是随意少写笔画。例如,“德”右边的中间应有“一”,书写时却漏掉了(古字或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除外)。

3.变换字形

就是改变了字的一部分形体。例如,“冒”“冕”“最”的上边本是个“冃(mào)”,但擅自改写成“曰”;“蚕”“吞”的上面本是个“天”,却误为“夭”。

4.倒置部位

就是左右倒置,或上下、里外不分等。例如,“邻”字的右偏旁是“阝(邑)”,结果移到左边写成了“阝(阜)”。又如,“虐”字下部本是“”却误为“”。

5.任意简化

就是没有按照汉字造字原理和《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要求,将不该简化的简化或任意造一个简化字。例如,“家”字本是“宀(屋子)”下面养着一头“豕(猪)”,却简写为“宀”下一个“人”;“点”字的下面本是“”,结果写成了“大”或“一”。

6.写错偏旁部首

就是将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张冠李戴。应注意的是,前面讲了多笔画、少笔画、变换字形、倒置部位等现象,像“初”字左边少写一点,原则上可认为少笔画,但究其根本是将左边的“衤”误写成“礻”,于是我们把这种情况另归一类,谓之写错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经常连在一起说,但实际上分属两个不同的学术系统。偏旁是汉字形体分析中常用的术语,指的是合体字的构件,由笔画组成,是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或辨字(词)作用的形体结构单位。过去把合体字的左边称为“偏”,把右边叫作“旁”,现在无论左右、上下、里外,统称为“偏旁”。部首则是字典辞书中常用的术语。字典辞书有多种检字或编排方法,其中最有汉语特色的是按照汉字形体的不同结构特点进行归类,并从每类字的字形中取其相同的部分作为部目,分别统系相关的汉字,此类部目即部首。首是第一个的意思,部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部的头一个标识。部首编排法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许慎被称为汉字的文宗字祖,由他编著的《说文》是我国语言文字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具有系统思想和百科全书性质的汉字宝典。在这部宝典中,他采取“据形系联”的方法,把偏旁相同且意义相关联的字聚在一起,列为一部,全书9353个字共分成540个部,开创了字书及其体例,结束了汉字检索杂乱无章的局面,汉字部首由此开始滥觞,后来代有发展,逐步形成了从汉代《说文》的540部,到明代《字汇》、清代《康熙字典》的214部,再到《新华字典》的189部、《现代汉语词典》的201部三大阶段。特别是《新华字典》对旧部首进行的改进,没有固守过去按照字义分部的原则,而是更加重视一个部内所收的字跟部首在字形上的联系。例如,“艹(艸)”是“草”作偏旁时的变体,由它组成的字大多与草本植物有关。“蔑”“荧”等虽与之无关,但因字形中有“艹”,为检索便利也归入该部(见“艹”字条)。同时,对于少数在组合汉字过程中形体发生变化的部首,如“忄”和“心”、“扌”和“手”、“衤”和“衣”、“犭”和“犬”、“刂”和“刀”等,都分别设部。

这位目光慈祥而深邃的古人就是许慎。两千多年前他编著的宝典《说文解字》,至今还散发着墨香,引领我们与汉字交往,并领略它独特而美丽的面相、身份、履历,以及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和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详加注释的《说文解字段注》。《说文解字》以分类学的秩序概念,将复杂的汉字检索归于形、音、义兼备的部首之下,堪称那个遥远时代的汉字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