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命美学研究
如果以国内现代生命美学首倡者潘知常发表于1985年第1期《美与当代人》的那篇美学札记《美学何处去》作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孕生的信号,则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发展至今已经近30个年头。在那篇美学札记中,潘知常明确提出“它(美学)远远不是一个艺术文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审美文化的问题,一个‘生命的自由表现’的问题”。其后,生命美学在20世纪90年代对实践美学发动了颇具颠覆意义的美学论战。正是在那场论战中,生命美学有力地撬动了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原理根基,实现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美学话语突围。今天,无论在学术界留存多少争议,不可置疑的是,生命美学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生命体。20世纪末以来,国内正式出版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研究专著,如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刘三平《美学惆怅——中国美学原理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诸多相关学术论文都从历史高度出发对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做出了正面评价。
从目前中国学界对“生命美学”一词的使用上看,“生命美学”主要在三个论域中被使用:
(1)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美学即后实践美学,包括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生存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超越美学等;狭义的生命美学特指以人的感性生命为逻辑起点并以生命全体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具体的美学理论。
(2)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海德格尔等为代表的突出艺术与审美生命本体的西方生命哲学美学。
(3)以中国生命哲学为内蕴的中国传统生命美学。本次研究关注的焦点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潘知常、封孝伦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同时,基于中国现代生命美学与中国传统生命美学、西方生命哲学美学具有辩证的发展关联,因此研究也将中国传统生命美学与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纳入考察视野,以期在广义的生命美学语境中突显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研究的发展状貌。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陆续有学人提出并展开了生命美学研究的现代理路——如宋耀良的论文《美,在于生命》(1988)、封孝伦的硕士学位论文《艺术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达》(1989),但如果我们认可一门学科、一个学派、一套理论的成立是以其具有理论体系性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普遍认可而争取到合法性的,则公允地说,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理论的创生应以1991年潘知常《生命美学》专著的出版为标志。而其后的一系列生命美学理论专著、论文的相继发布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学术生命版图。
表1、图1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进行的数字统计。统计显示,1980年以来,国内出版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数目共计24本。同期,收录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生命美学主题论文共计600篇。两项数据的搜集统计时间均为2014年6月8日。
表1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数据表
图1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图书专著折线图
据表1,1989年以前,国内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数量为0。见录于国家图书馆的第一本生命美学主题论著是潘知常1993年出版的《生命的诗境——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这也是国图数据库显示的1994年以前唯一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生命的诗境——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在运思上呈现了用中国现代生命美学观照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理论自觉。而潘知常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学》专著并未见录于国家图书馆。
统计显示,2000年前后是国内生命美学体系性理论建构的高峰期,除生命美学首倡者潘知常于2002年发表《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外,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1999)、黎启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1999)、杨蔼琪《美是生命力》(2000)、雷体沛《存在与超越——生命美学导论》(2001)、范藻《叩问意义之门——生命美学论纲》(2002)等生命美学体系性理论专著的相继问世充实了作为一个学派的生命美学理论阵营。其后,生命美学理论的体系性写作呈稳定发展态势,有周殿富《生命美学的诉说》(2004)、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2008)、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2011)、陈伯海《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2012)。
除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体系性研究专著外,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专著另有三类: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部门美学研究。其中,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又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以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眼光来关照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如潘知常《生命的诗境——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1993)、刘伟《生命美学视域下的唐代文学精神》(2012)、刘萱《自由生命的创化: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2013);一是对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阐释性研究,如陈德礼《人生境界与生命美学: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论纲》(1998)、袁济喜《兴:艺术生命的激活》(2009)。相较而言,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专著数量较小,且自2005年才出现,主要有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2005)、朱鹏飞《直觉生命的延续: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思想研究》(2007)。而与生命美学主题相关的部门美学研究专著在数量上较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专著为多,如杨光、邓丽娟《生命审美教育:优化个体生命,享受美学神韵》(2004)、雷体沛《艺术与生命的审美关系》(2006)、蒋继华《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2009)。
据表1、图1,虽然本次统计的实际操作时间(2014年6月)不能充分反映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国内2014年出版生命美学主题专著情况——如生命美学代表理论家封孝伦教授最新专著《生命之思》(商务印书馆,2014)尚未见收录,但已有的文献资料显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理论体系性建构主要完成于20世纪末,并于21世纪持续修补、发展、深化。
表2、图2是对1980年以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论文数据进行的统计。
表2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表的生命美学研究论文数据表
图2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表的生命美学主题研究论文折线图
为进一步用统计数据说明国内生命美学研究的具体趋向,根据国内生命美学主题专著自然呈现的分类主题,我们将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生命美学主题论文划分为:①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包含对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进行阐发、评论,以及展开批判的论文); ②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③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④其他(主要是生命美学原理的应用性研究,以及相关的交叉型研究)四类,分时段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命美学主题论文分类统计表
根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显示,1989年以前发表的生命美学主题相关论文共有3篇。分别是宋耀良《美,在于生命》(1988)、陈乐平《生命美学的困惑——与宋耀良同志商榷》(1989)、王一川《原型美学概览——现代西方美学研究之一》(1989)。由于期刊《美与时代人》未收录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自然地,潘知常1985年发表的美学札记《美学何处去》亦未见录于知网数据库。
1990—1994年,中国知网生命美学主题论文非常集中地呈现为两个类型:一是潘知常本人及其他学者以潘知常生命美学理论为中心的研究与述评——潘知常《中国美学的学科形态——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1991)、潘知常《建构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1992)、潘知常《从自然的人到人的自然——中国美学的现代诠释》(1993)、吴风《生存与审美的合一——潘知常〈生命美学〉述评》(1992)、张节末《体系与无体系之辩——读潘知常近著〈生命美学〉》(1992)、晋仲《生命美学》(1993)、劳承万《中国当代美学启航的讯号——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学〉述评》(1994)等。另一类是对以《周易》、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研究及评论。虽然其时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已经拉开帷幕,但从邹元江对刘纲纪先生在周易美学研究中提出的“生命即美”命题的阐发看,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美学内蕴亦是为实践美学所认可的。
1995—1999年,生命美学主题研究有三个值得关注的趋势:①生命美学理论阵营的壮大。1995年,封孝伦在《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发表《从自由、和谐走向生命——中国当代美本质核心内容的嬗变》,用历史的辩证逻辑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声援、辩护,并简述了他的“三重生命”美学观。封孝伦的声援、辩护随即为生命美学的执旗者潘知常引用到了他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②学界开始普遍将以潘知常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纳入中国现代美学史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评判。1995年,《学术月刊》第9期刊载《中国当代美学的前沿——关于实践论美学争鸣情况的述评》一文,将以潘知常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明确纳入后实践美学体系中进行评价。1997年,阎国忠在《文艺研究》第1期发表《关于审美活动——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一文,视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为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完全确立的标志。同年,周来祥先生撰文《我看今日美坛》,从学理角度肯定了生命美学的学术品性。杨恩寰则在《实践论美学断想录》中针对“自由”“理想”概念对生命美学提出批判。③生命美学应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的发展,如韩森《建筑——向着人的生命意义开拓》(1998)等。
如图3所示,2000—2004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论文发表的高峰期。2000年,《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一组生命美学专题论文——潘知常《超主客关系与美学问题》、封孝伦《审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刘成纪《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颜翔林《思维与话语的双重变革》、刘强《生命美学:阐释框架的转换与方法论的创新》。这是迈进21世纪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最重要的一组专题文章。这一时段,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大体上呈现了两个方向:①在对实践美学深化批判基础上展开的生命美学理论升华,以潘知常生命美学研究为代表。其中,深化对实践美学的批判文章有潘知常《生命美学与超越必然的自由问题——四论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2001)、《实践美学的一个误区:“还原预设”——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2001)等。呈现生命美学研究自我修补、升华的研究论文主要有潘知常《为信仰而绝望,为爱而痛苦:美学新千年的追问》(2003)、《为美学补“神性”:从王国维接着讲——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2003)等。潘知常在这一时期为生命美学的思考提出了“补‘神性’”“补信仰”的维度。②生命美学理论体系的述评与研究。其中,既有对生命美学整体理论面貌进行研究、评述的——如陶伯华《生命美学是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方向吗?》(2001)、薛富兴《生命美学的意义》(2002)等多篇论文;也有针对学者个人生命美学理论进行研究、评述的。其中,对封孝伦的生命美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评述的论文数量最多,如薛富兴《生命美学:2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读后》(2001)、黎启全《建构生命美学理论体系的力作——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2002)等7篇。封孝伦的三重生命美学理论被视为是继潘知常生命美学理论之后最受学界关注的体系性生命美学理论。③超越生命美学研究,如王建疆《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2001)等。其间,刘成纪《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2001)提示出在与实践美学论战之后,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展开对话的理论视域。这一时期另有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西方生命哲学美学论文数量的明显上升,主要成果是王晓华对西方生命美学的研究。
图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命美学主题论文分类统计柱型图
据表3、图3,2005—2009年,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在数量上呈现出明显回落趋势,并且这一趋势似乎一直延续至今。自2005年以来,在完成了《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叩问美学新千年的现代思路——潘知常教授访谈》之后,生命美学的首倡者潘知常再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探讨、回应生命美学的文章,而是转入了其他研究领域。因缘巧合,与潘知常生命美学研究转向的时间轨迹大致相应,生命美学理论的另一代表理论家封孝伦同期亦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这一时期,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主要呈现为对已有的生命美学理论的重申、评价、反思、批判。但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生命美学主题论文数量上看,国内生命美学研究仍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生命美学应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的论文数量相较前一时期几乎同时翻了一倍。前者说明了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生命美学资源发掘、重视的不断升温;后者则可支撑生命美学在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中应用研究价值的论证。
2010年至今(2014年6月),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生命美学主题论文发表情况基本延续着前一时段的状貌。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在数量上没有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并且仍以对已有的生命美学理论进行重申、评述、反思为主。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篇论文是封孝伦《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生命》(2010)、《李泽厚对实践美学的创建与修补》(2010)。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生命美学应用性研究及交叉研究则热度不减。而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的论文发表趋势自2000年以来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根据图4对生命美学主题论文分类数据的整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600篇生命美学主题论文中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占总数的24%,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占总数的30%,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占总数的6%,而生命美学应用性研究与交叉研究则占到了总数的40%。结合图4、表1、图1,我们可以判断,世纪之交是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理论体系性建构的高峰期。在此时段之前,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应用性研究与交叉研究发展比较缓慢。而在此时段之后——尤其是2005年以来,该类型研究迅猛发展,并在成果数量上压倒了其他类型的生命美学研究,显现为生命美学研究的“主流”,掠藏了生命美学原理性研究的光芒。客观来看,这一方面固然是2000年以来中国美学研究文化转向的大势所趋;但另一方面亦呈现出生命美学原理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化的自然态势与价值潜力。
图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命美学主题论文类型比较饼图
根据生命美学主题图书及论文的统计数据,在各类研究成果中,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研究始终保持着最稳定的上升趋势。这些从生命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美学资源进行发掘、研究阐释的成果——无论其作者是否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理论的同情者,在客观上都显示了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与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理论建构之间的丰富可能。而就学界通常将西方生命哲学美学视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启蒙资源的意义上看,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的薄弱现象是发人深思的。就相关研究文献来看,视西方现代哲学美学为中国现代生命美学主要启蒙资源的评价往往多现于将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纳入后实践美学(即广义的“生命美学”)的眼光与愿景。事实上,在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理论资源的阐发与应用方面,后实践美学中杨春时的“超越美学”、张弘的“生存论美学”是更为直接的。因此,在“后实践美学”语境逐渐淡出中国学界的当下,这组数据也许提示我们,作为独立理论生命体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其现代性价值是值得重新审视与继续发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