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界兴起的统称为后实践美学的诸流派大多以实践美学为言说的预设对象,甚至作为自身美学理论的标靶,即通过寻找实践美学的第一逻辑起点或关怀维度等不足之处来建立起自身的美学体系,形成了美学学科中灿烂的学术景观。但是,21世纪以来美学研究相对沉寂的今天,各美学流派之间真心诚意的对话和碰撞已越来越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换句话说,各美学流派若不以实践美学为标靶,还能否心平气和地面对美学自身的问题?
而在后实践美学的诸流派中,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个影响较大的美学流派,仅就主持、参与研究者言,甚众。但是,某一家的生命美学理论能否直接等同于“生命美学一般”,进而又直接等同于“人类美学一般”?同样,某一家的生态美学理论能否直接等同于“生态美学一般”,进而又直接等同于“人类美学一般”?今天的美学研究能否把这些个性化、历史地形成的美学研究成果放置到超越个性化美学理论、具体美学流派的人类美学学科位置上来进行对话和整合,从而将个性化、历史地形成的美学理论、美学流派纳入一般性的美学学科知识体系中?这是考量当代美学研究智慧、胸怀的一项工程。
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对话的初衷就是想作这样的尝试,即站在“人类美学一般”的角度既充分了解、同情、体认、理清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认知的理论贡献、现实价值,又不忘检视它们各自的学术盲区、缺憾。从生命美学或生态美学的任一单一、特定的视角看,它们对人类审美活动的认知会有各自的看法,甚至认为各自都抓住了关于人类审美活动认知的唯一真理,但从“人类美学一般”的角度看,却未必如此。人类审美活动是开放的,对它的认知也无止境。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美学界,有了认识论美学、实践美学、生命美学、超越美学、生存美学、否定美学、怀疑论美学、生态美学、休闲美学、身体美学等美学流派的此起彼伏,放眼未来,应该还会有以“某某美学”命名的美学流派诞生。选取“人类美学一般”这个第三方的立场来从事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比较研究的好处是,它有益于美学研究少一份流派、门户的狭隘,多一份追问人类审美活动真谛的审慎立场和科学理性。
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也是一个科学意识充分觉醒的时代。纯粹的学术辩护或学术攻伐等观念游戏难有太大的社会影响力,多一份真理占有我的平常心倒是更有益于美学界对人类审美活动的认知日将月就地累积更多明确的知识,因此而说服、安顿人心。
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是近年来西南美学界的学术盛事。黔桂两省虽地处西南边陲,却并未远离中国美学研究中心。近年来,已经形成以广西民族大学袁鼎生教授为代表的“生态美学”研究团队和以贵州大学封孝伦教授为代表的“生命美学”研究团队,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学术互访等方式致力于生态美学与生命美学的对话与交流。迄今,两个团队间关于“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已进行了两届。第一届2011年在南宁举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同名的会议成果;第二届2013年在贵阳举行,本书是该次会议的成果。
这部论文集分列“生命的哲思”“生态的逻辑”“生命与生态的交融”“文艺中的生命与生态”“学理的辨析”五个栏目,分别高屋建瓴地从哲学的高度探索生命与生态这两种美学体系,具体又从古今中外的文化、文艺和思想家案例中挖掘有美学意味的生命与生态之思,体悟以生命与生态为内核的审美之美。
当然,由于水平有限,这部论文集的整体理论质地未必很高,也可能未完全贯彻、落实黔桂两个美学团队从事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的初衷,但我们愿继续努力,并热情期待同行的批评、指点。
封孝伦 袁鼎生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