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榜:中国科举疑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二李纷争】案:主考官完败给考生(1)

状元出身的李昂确实蛮拼的,刚当上主考官,他就公开宣布,如果谁敢托关系、讲人情,就不要怪他不客气了。但是,他前脚刚宣布完,考生李权后脚就拿着李昂岳父的亲笔信来请求关照。李昂真是肺都气炸了,当着全体考生的面,把李权一顿猛批。为了挽回点面子,在一次考官点评考生文章的会上,李权决定单挑主考官李昂,他引用了李昂的两句诗,虽然只有短短的10个字,经他添油加醋地演绎,就让主考官背上了篡夺皇权的滔天大罪,这让之前还信心满满、盛气凌人的李昂顿时面如土灰,精神彻底崩溃,只有坐着发呆的份儿。主考官李昂完败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考生。事后,唐玄宗组织大臣进行讨论,认为主考官李昂之所以会在一个考生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原因在于这是一次全国性的考试,而李昂只是一个从六品的官员,他压不住场。

然而,李权指责主考官李昂的诗句中包含着篡权夺位的野心,那么李昂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野心呢?唐玄宗会认为李昂真有这样的胆子篡权夺位吗?他会怎么对待李昂呢?由于文献没有记载,使得这起案件留下了一些疑点。

状元主考,誓言公正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推荐,一种是考试。由于推荐选官的主要依据是考生的道德和文学水平,但是恰恰道德和文学水平,比较难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也正因为缺少客观的标准,就比较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弊端。因此,选拔官员的时候必须确立一个客观标准。那么,用什么来做标准呢?以考试成绩作为客观标准。所以,到隋代大业元年(605年)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最重要依据。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我们看待历史事件、历史制度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观察,认识到它的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科举制度也不例外。隋代创立科举之后,以考试成绩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但是隋唐两代毕竟是科举的初创时期,汉代以来长期实行的推荐选才的历史惯性还比较大,推荐并没有立即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这样,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以科举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同时,推荐仍然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那么,在唐代选官制度中,推荐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在唐代,主考官可以接受亲戚朋友、达官贵人的推荐,在考试前就预先确定一份拟录取名单,这份名单往往与最终的录取名单不会有太大差异。这样,考生能不能考上,推荐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考试成绩并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在现在看来,还没有考试就确定录取名单,这不是典型的舞弊行为吗?

然而,在唐代,这是推荐在选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并不是舞弊,是合理合法的。尽管如此,这种做法还是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甚至是反对,有的主考官明确表示反对推荐,他们拒绝亲戚朋友的推荐,要以考试成绩来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主考官李昂就是这么一位。然而,他这么做,却引发了一起震惊朝野、在科举制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科场案。那么,这起科场案到底是怎么引发的呢?案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李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李昂是科场竞争的佼佼者,成绩非常好,他是唐开元二年(714年)的进士科状元。他考上状元的那次考试,全国录取进士多少人呢?非常少,总共才有17人,李昂不仅在这17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他还考了第一名,确实非常难得,是名副其实的凤毛麟角。在科举考试崇尚推荐的唐代,李昂是不是通过推荐被录取为状元的呢?

他参加的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王丘。史料上对王丘的评价很高,说他“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旧唐书》卷一百《王丘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丘不但在气质与素养方面都具有古代雅士的风范,而且他志趣高远、廉洁奉公,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好官。他对长期以来考生需要有人推荐才能被录取,考官在考试前就拟定录取名单的做法非常反感,甚至是深恶痛绝。这次被任命为主考官,他下决心要改变这种风气,坚决淘汰那些浪得虚名、名不副实的考生,无论谁来推荐都没有用,他只看考生的真实水平。正因为他如此作为,社会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有人甚至认为,王丘是自武则天执政以来几十年间,敢于拒绝推荐,坚持录取真才实学人才的第一人。正是这位王丘主持考试的时候,录取李昂为状元。从王丘的一贯做派来看,李昂能考中状元,说明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不太可能是通过推荐考上的。

虽然出现了类似王丘这样的主考官,但是不能从总体上改变唐代科举录取时注重推荐的风气,这种风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此,通过考状元走上领导干部岗位的李昂有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正是由于推荐在科举录取中的重要作用,一些考生为了获得推荐,使尽浑身解数让自己出名,目的是得到推荐者的赏识,然后轻而易举地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这不但导致科举很难选拔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且形成了一种弄虚作假的社会歪风。为此,他常常长吁短叹,认为自己有心无力,可惜没有机会像自己的恩师王丘那样,能通过录取考生来扭转这种风气。

也许是唐玄宗皇帝看到了他有关科举的言论,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终于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是什么机会呢?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吏部的考功员外郎。吏部考功员外郎是个什么官呢?为什么说这对李昂是一个机会呢?

唐代建立以来,设立吏部考功员外郎来主管科举考试,这个官员的级别不高,是从六品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按照唐代初期的规定,每次进士科的省试都是由这个吏部考功员外郎来担任主考官。什么是省试呢?在初唐时期,科举考试由吏部主持,而吏部属于尚书省,因此吏部举行的考试叫省试。这也就是说,考功员外郎这个处级干部在唐代要主持全国性的考试。

根据这一惯例,身为吏部考功员外郎的李昂出任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省试的主考官。有权不用枉做官,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发誓一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一下科举录取靠推荐的风气。那么,李昂会有什么惊人之举呢?

在考试之前,李昂把所有考生召集起来,发表了一个慷慨激昂的演讲,大概可以看做是他当主考官的就职演说吧。在演讲中,李昂首先非常严厉地批评了科举考试的不正之风,然后指出究其根源在于允许向主考官推荐考生。他非常郑重地向考生宣布:“文之美恶,悉知之矣,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常首落之。”(《大唐新语》卷十《厘革》第二十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这次考试,诸位能不能考上,不看别的,就看你们的答卷水平,水平高的录取,水平低的落榜,我绝对不会徇私偏袒谁、照顾谁。最后,在大家面前,还要宣布一条禁令,请大家一定要听好了,是什么呢?任何人都不准走后门,不准托关系,这一套行不通,天王老子推荐都不管用。凡是走后门、托关系的人,不管他水平有多高,名气有多大,后台有多硬,一律落榜。他还说:这还在其次,我还会当众把敢于走后门的人拉出来示众,让大家都来看看他的尊容。丑话说在前面,到时候不要怪我太绝情,说我太不讲情面!

尽管李昂的演讲慷慨激昂、激情澎湃,但是在场的考生似乎并没有被其打动,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有考生说,这可能吗?他李昂真有这样的能耐吗?真的敢把有关系的考生都拒之门外,他能扛得住吗?打死我也不相信!也有考生说,他这只是做做样子罢了,说说谁不会呢,不就是为了博个好名声吗?纯粹就是想秀一把而已。无论考生们怎么说,李昂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作没看见,没听见。演说完,他扭头就走,似乎是想告诉在场的所有人,信不信由你,咱就走着瞧吧,我李昂说到做到!那么,到底会不会有考生来找他跑关系,求他关照呢?

岳父求情,考生蒙羞

正是因为大多数考生并不相信李昂宣布的禁令是真的,原先想去找他的考生并没有因为他的这条禁令而放弃,他们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去找他,而且有的考生还迫不及待,李权就是其中一位。李权是谁呢?

李权是要参加这次省试的一个考生。但是,跟其他考生比,他又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身份,是什么身份呢?他是李昂岳父的邻居。从一般的情况来看,这种关系很难说得上有多亲密,最多只能算是勉强能跟李昂搭得上关系。但是,李权的情商很高,他知道这次是李昂担任主考官,而他的岳父就是自己的邻居,他想,如果让他的岳父发话,让他当主考官的女婿在录取的时候给予关照,李昂应该不会不给岳父面子,也不敢不给,否则回家之后,可能要被老婆罚跪搓衣板。因此,李权认为先搞定李昂的岳父,再通过他搞定李昂的机会就很大,自己考中进士的机会就会大很多。那怎么搞定李昂的岳父呢?

李权带着一份厚礼,去拜见李昂岳父。简单寒暄之后,他把李昂的岳父大大吹捧一番。他说,您的女婿现在在京城做大官,地位非常高,他是掌管天下读书人前途与命运的主考官,受到全国读书人的顶礼膜拜,您有这样的女儿、有这样的女婿是您老的福分,也是我们的福分。他让您也是感到风光无限,连我们这些娘家人也能沾光。

这些话让李昂的岳父就像吃了蜜,甜滋滋的。李权看到老人这样的表情,他觉得是时机了,他接着说,自己这次要去京城赶考,不知道您老人家是不是有什么东西要捎到京城去,捎给您的女儿,或者有什么话要我带给您的女儿、女婿呢?李昂的岳父也不傻啊,他现在明白了,李权来他家里恭维他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和自己的女婿攀上关系,让李昂照顾他,甚至帮忙录取他。

对于李权的这种做法,李昂的岳父并不反感,因为他知道,科举考试允许推荐,考官也可以在考试前基本确定录取名单,如果能把李权推荐给自己的女婿,让他李权考中进士,不但能为我们这个地方争光,而且李权会对我感恩戴德一辈子,他报答我是肯定的。如果李权通过科举做官,说不定我以后又多了一个大靠山,实在是一箭双雕的大好事。更何况,自己的女婿李昂是主考官,有决定考生命运的权力,请他照顾录取一个考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李昂的岳父主动提出来,既然你这次要去参加省试,那我就写一封信,请李昂关照你,你当面把这封信交给李昂。他完全相信,当主考官的女婿李昂应该会给自己一点儿面子。拿到这封信,李权的信心指数爆表,他觉得这次考试虽然不说十拿九稳,但是希望是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