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魏书生的思想特色(4)
择善固执,持恒坚守并不意味着思维僵化和保守。魏书生一直认为,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三重收获: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他说: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针对当时的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随时都有科学研究的机会。不要说学校、社会这样的大范围内有科研题目,单讲学校教育,单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就各有数不尽的科研题目。以学生的注意力为例,就能写出上百篇科研文章,诸如《男女同学注意力的差异》《一节课各类学生注意力的变化》《练习题设计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增强学生注意力的若干种办法》……这用武之地该有多么广阔!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能看到学生中新的、积极上进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更科学的讲法,即使今天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这些年来,我边工作,边探索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66篇文章,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文选》等书籍。今年又出版了我主编的《中学生用功术》和我写的16万字的《语文教改漫谈》。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劳动确实有利于收获科研成果。从研究的角度看教育,常看常新,常干常新,不仅能增强工作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在一个相当的时间里除了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并兼两班140名学生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外,还有一些社会兼职。许多同志问我,这么多工作怎么做,我觉得主要靠科学研究,从科研的角度去进行工作就能调动教师及学生们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教与学,自然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多种需要,衣食住行的需要,劳动、学习、研究、创造的需要,人际关系和谐、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为他人、集体、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追求理想社会的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对不同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也不同。有的强烈地需要物质,有的强烈地需要感情,更有的强烈需要追求理想。尽管教师不是非常富有,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的需要,但由于教师的劳动能有三重收获:收获各类人才,能满足人们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收获真挚的感情,能满足人们感情和谐、融洽的需要;收获科研成果,能满足人们研究、创造的需要,所以,大部分教师还在穷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适时地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也可以激发兴趣。比如:在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的日记本中夹上一枚火红的枫叶;给获得好成绩的同学照上一张合影;给取得飞速进步的同学发张奖状;给有突出表现的同学写张喜报……给文章想象丰富的同学画对飞翔的翅膀;拟人手法用得好给他画个卡通人物,画张笑脸以示对他的鼓励……意外惊喜,应是教师创造的杰作,教师应有创造的思维,努力用新奇的方式去激励。教师的创新,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写日记的兴趣,而且也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创新型教师,便有了创新型学生。”
超越教师职业身份,跳出教育教学的特定范围,我们更能清楚地感受到魏书生锐意改革的勇气,不断研究的文化品格,在研究中追求卓越成就的创新观念和思想。
“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懦夫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昨天的言行,因循守旧,像一层厚厚的土,深深掩埋着他的才能,他只是在这土的下面叹息、抱怨。”
“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我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
“用心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及时加以拍摄。不要非得成为一篇,也无须前后连贯,只要它新奇,为平日所未有就行。”
“新奇的思想像流星,能划破思想沉闷的夜空。对习惯于沉闷守旧的人来说,它无关紧要,也无须捕捉。而对于想要创新、想要战胜自己的人,就非要增强捕捉思维流星的本领不可。”
“新是生命,新是力量,新是智慧的源泉,只有不断更新自我的人,才会充满活力,充满力量,才会找到智慧的源泉。新是希望,新是信心,新是乐观。只有不断更新自我的人才会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乐观。”
守望恒星,不被那些看来光芒万丈但很快消逝的流星所迷惑,这是魏书生的说法。但魏书生又说“新奇的思想像流星,能划破思想沉闷的夜空”,并且认为“想要创新、想要战胜自己的人,就非要增强捕捉思维流星的本领不可。”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呢?
其实,“矛盾”正是魏书生文化思想最有特色、最为可贵的地方。对待已有的人类文明,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悠久灿烂,世界各国的文化更加绚烂多彩,值得继承发扬的文化遗产是那样的丰厚。但是,继承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一提到创新,人们往往又太过功利。功利化的结果是人心变得浮躁,浮躁带来的是混乱,这又与真正的创新背离起来。魏书生认为,没有继承的创新没有根基,不求创新的继承没有方向。他主张把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规律性的文明成果、经历时间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原则性主张作为基石,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时代,立足于社会,结合自身实际去大胆创新。
事实上,魏书生本人就是改革创新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鲜活实例,而他反复强调守望恒星,针对的是国人普遍浮躁、功利的现实心理。一切文化都是因应一定时代的需要开出的药方,高明与否的标志就看经过实践检验是否对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爱搞运动?为什么近百年来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创性成就在世界上地位不高,各种制假、造假的水平却令世界惊叹?各种思潮理论流派争奇斗艳,却经不得时间的淘洗,转眼都成了明日黄花,为什么?——没有基于道德良心和终极关怀的对真、善、美的择善固执,没有宁静心态下对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持恒坚守,必然功利,必然浮躁,纵有聪明,全是折腾,所谓创新,尽是胡闹!
那么,在魏书生看来,守住内心宁静和勇于开拓创新之间,文化坚守和实践创新之间应该怎么协调和平衡起来呢?我们还是引述魏书生自己的说法吧!
“创新是坚定不移地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往深处钻井。”
“主动生存的人,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会自觉地坚守自己心灵深处追真、向善、求美的阵地,坚守心灵深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苦乐观。我们的时代、祖国为我们坚守人性中这些最美好的阵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定会促进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朝着更真、更善、更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本人抓住机遇,坚守自己内心深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阵地,坚持人性中真、善、美的阵地,坚守坚守再坚守,拓展拓展再拓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就能高楼住得,茅屋居得;高官做得,百姓当得;顺境处得,逆境受得;表扬经得,批评听得。不管生活的大浪把我们冲上高峰,还是卷入低谷,我们都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即使不断受挫折,即使一辈子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技能精湛,但仍然做极平凡的工作,做工、务农、当兵、做推销员,也仍然能够迅速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乐观进取,不断改革创新,把平凡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往精细处钻研,在为祖国为人民尽到责任的同时,品尝到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
“每位师生员工在做人上要争取与伟人相同,永远保持平常心,即平等正常之心。在做事上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特长、个性,即使全市文化课考试成绩倒数第一的同学也要找自己的特长,或音乐、美术,或打球、跑步;或焊接、钳工;或养鱼、育苗,认识到任何一个平凡的工作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静下心来,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越钻越深,越做越精,做得有滋有味,与众不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人就这么回事儿,什么呀?不再好高骛远,忘记东张西望,埋头注意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儿,超越自我,静下心来,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工作……往深做,用心做,用真心去做。……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
伟大出于平凡,创新源于继承,站到高处,看到远处,想到深处,然后做到细处,落到实处,最终才能得到好处。只有弃绝浮躁,抛开功利,有所为有不为,有坚持有取舍,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真正的成就——这就是魏书生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三、处世思想特色
处世就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社会如何相处也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魏书生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决定了他处世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
(一)达观包容的社会价值观
如何评价社会是人处世的基本观念。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时,最基本的思想观念是他怎样看待社会、怎样评价社会。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地看待一切,但事实上,人在看待社会现实的时候都是有一定感情和个性化倾向的。有的人习惯于用理想主义的眼光来苛求现实生活,在评价社会时就会否定多于肯定;而有的人在看待社会现实时,采取乐观主义的态度,总是看到社会的光明面。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比较而言,后者更能让个人生活得积极、幸福、乐观。
魏书生怎样看待社会呢?对现实的不足和缺陷,魏书生是有着理性而清醒的认识的。不仅如此,特殊的经历,使他对一些客观存在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腐败、黑暗现象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的沉默而深沉的愤怒。但同时,他又从来没有因这些负面的东西而消极、颓废,能始终保持一种达观、超脱的心态,站在更高层次用长远的眼光看到未来的希望,从而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包容,然后力求多做实事好事,为改变现状积极努力。他有一句名言,“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
“我们的心灵像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我们拍下什么录像片在自己的心上,全由自己说了算。社会中肯定存在不好的东西,因为社会还不尽善尽美,所以我们才追求更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来替代它。说它好,是因为它比过去好。说它好,是因为在这社会中好人占多数,好事物占多数。我们不能因为湖心公园有垃圾箱就说湖心公园的荷花不好,就说湖心公园不好;不能因为康生凶狠毒辣,就说周总理不好,就说所有的人都不好。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不正之风,就说一身正气的干部不好,就说整个社会不好。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也还会有垃圾,也还会有坏人。问题在于,我们应该让自己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这常常决定自己心灵世界是阴暗还是晴朗。”
魏书生坚持将心灵摄像机对准光明面的社会价值观,是和他在逆境中求进,始终把抽打自己的鞭子握在自己手里分不开的。就算所处的环境真的极其糟糕,在魏书生看来,埋怨也没有用,他主张“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他说:
“一事当前,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
“我体会到,比较有效、比较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纵观魏书生“少年求学——青年挨批——教坛扬名”的人生经历,我们能感受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尤其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巨大的人生磨难和艰难地从教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开朗向上、豁达包容、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足以给人们的心灵以无比的震撼!
1.少年求学理想扬帆
魏书生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崇尚阅读;二是家庭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