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MIDI技术
MIDI本身并不属于数字音频技术,而是与数字音频技术密切相关的一种数字控制技术。MIDI的全称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是一种专门用于数字乐器的接口的工业标准。MIDI数据不是数字的音频波形,而是各类音乐信息的控制代码,用于在计算机音乐程序、电子合成器、其他电子声光及影像设备间互相信息交换与控制。从一个MIDI设备转送到另一个MIDI设备上去的数据就是MIDI信息。
2.4.1 MIDI技术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国外乐器制造业运用数字技术推出了新型电子乐器——电子合成器,电子合成器新颖的音色和便捷的使用方式使其迅速风靡市场。为了使演出更具新奇、震撼的效果,在演出时常常需要使用不同品牌的多台电子合成器进行连接,如何使多个厂家的电子合成器能够在一个平台上使用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81年,美国工程师大卫·史密斯向音频工程协会提出了通用的电子合成器接口标准方案,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通过了该方案,并改名为“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即“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缩写为MIDI。1983年,MIDI协议1.0版正式颁布。
此后,乐器厂商根据MIDI协议制造出MIDI音序器。音序器又称声音序列发生器,有硬件产品,也有软件产品(也称音乐软件或作曲软件)。
音序器可将演奏者实时演奏的音符、节奏及各种表情控制信息,如速度、力度、颤音和音色变化等以数字方式,在计算机时钟的基础上,按时间或节拍顺序记录下来,而这些属于不同声部的演奏信息,可被音序器记录在不同的MIDI通道中。通过电子音源,音序器可实现所有MIDI通道中的演奏信息同时自动播放演奏。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相当于一个乐队的多声部演奏和录音任务。
使用音序器软件的计算机个人音乐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制作方式和概念,记录音乐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乐谱变成了MIDI文件。
1991年,由MIDI设备生产商协会制定的MIDI播映控制协议(MSC Protocol)是为MIDI而设定的另一种工业标准。它允许不同种类的媒体控制装置在相互之间进行通信,借助MIDI信息可以控制视频、图像、灯光和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的同步应用。与音乐MIDI相同,MSC并不传输实际显示的媒体信号,只是传输有关多媒体性能的控制数字信号。
可以把MIDI划分为“狭义MIDI”和“广义MIDI”两种概念,狭义MIDI就是上面所说的音乐设备数字接口,而广义MIDI则是整个计算机控制数字媒体的统称,这样既不会造成概念上的进一步混乱,也不会使MIDI一词失去其本质的含义。
2.4.2 MIDI技术的应用
利用MIDI技术将电子合成器、电子节奏机(电子鼓机)和其他电子音源与序列器连接在一起,既可模拟演奏出气势雄伟、音色变化万千的音响效果,又可将演奏中的多种按键数据存储起来随时修改并进行实时演奏,这就极大地改善了音乐演奏的能力和条件。如果在计算机上装备了高级的MIDI软件库,可将音乐的创作、乐谱的打印、节目编排、音乐的调整、音响的幅度、节奏的速度,以及各声部之间的协调和缩混等统统由MIDI来控制完成。
现在,几乎所有的数字音频软件都将MIDI作为一项关键开放技术来记录音乐。除此之外,MIDI也用来控制包括多媒体设备的硬件,如舞台灯、效应踏板等。最近,MIDI已经渗入移动电话领域,MIDI可用来播放移动电话的铃声,还可为某些电子游戏、计算机游戏等提供背景音乐。
MIDI系统之所以被接受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成本效益及其产品的发展速度。目前,各种各样不同价位的MIDI乐器及设备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一旦有了MIDI系统,通常就减少了为某些制作聘请其他音乐家的需要。同时,MIDI的多通道工作环境允许音乐家十分灵活地创作、编辑和穿插所创作的音乐段落,并不需要把这些段落录制到多轨录音磁带上。这种价位合理、具有无限扩展潜力、控制能力日益增强的一体化制作系统催生出一种个人制作方式的音乐产业,它以成本和时间效益都比较理想的方式使个人实践全过程的音响制作成为可能。
从艺术角度来看,通过使用这种数字语言,音乐家们可以在灵活可行、消费得起的环境中独自创作乐曲或数字新媒体作品,可以方便地全面控制实现各种声音的音质、音调、均衡、声相及其他控制。从某种角度来看,MIDI技术可以说是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音频领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