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基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物流的要素、功能、效用与价值

1.2.1 物流的要素

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是构成物流的基本要素。

1.流体

流通中的物质实体构成了物流的流体。流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性流体指其物理、化学、生物属性方面的运动,在物流过程中要根据物质实体的自然属性合理安排运输、保管、装卸等作业。社会性流体是指流体所体现的价值属性,以及生产者、采购者、销售者、客户之间的各种关系,有的流体还肩负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使命,表现出政策性。

2.载体

物流中的载体是指流体借以流动的设施和设备,分为两类:一是指基础设施,如公路、桥梁、水路、铁道、港口、机场、码头等;二是指载体设备,如车辆、船只、飞机、集装箱、托盘等。

3.流向

流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叫流向。一般来说,物流的流向有4种:一是自然流向,即根据产销关系所确定的商品的流向,也就是商品要从产地流向销地;二是计划流向,指根据流体经营者的商品经营计划而形成的流向,即商品从供应地流向需要地;三是市场流向,指根据市场供求规律由市场确定的流向;四是实际流向,指物流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流向。

对某些商品而言,可以同时存在以上4种流向。物流科学就是通过研究流向,找出规律性,达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的目的。

4.流量

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称为流量。与流向对应,流量也分为自然流量、计划流量、市场流量和实际流量4种。从物流管理角度看,理想状况的物流应该是在所有流向上的流量都均匀分布,这样的物流效率最高,组织也最容易。

5.流程

流程是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径的数量表现。理论流程往往是可行路径中的最短路径,路径越长,物流成本越高,故应设法缩短流程。实际流程可按4种口径来统计,即:按流体统计、载体统计、流向统计、发运人统计。

6.流速

流速是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程上的速度表现,它是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流速快,时间短,成本就低,物流创造的价值效用也就越大。

1.2.2 物流的功能

1.物流的总体功能

物流的总体功能是:

(1)组织“实物”进行物理性流动。这个物理性流动的动力来自5个方面:① 生产活动和工作活动的要求;② 生活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要求;③ 流通活动的要求;④ 军事活动的要求;⑤ 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的要求。

(2)实现对用户的服务。实现对用户的服务是物流的总体功能,某些物流领域,可以有“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作用,但是所有的物流活动,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服务这个共同的功能特征。

2.物流的具体功能

物流的具体功能主要有包装功能、搬运功能、装卸功能、运输功能、储存功能、保管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等。

上述功能要素中,运输及保管分别解决了供给者及需求者之间场所和时间的分离,分别是物流创造“场所价值”及“时间价值”的主要功能要素,因而在物流系统中处于主要功能要素的地位。

信息功能支持物流运作,尤其支持大范围物流网络的运作,起到支撑平台的作用,是促进物流合理化和优化的功能要素。

在网络经济时代,特别看重配送功能,这是因为配送最能体现物流系统的最终的总体服务功能,可以说是完善服务功能的要素。

流通加工功能是物流过程中形成物流增值效应的主要功能要素,包装、搬运、装卸、保管在物流过程中是增加成本的功能因素,这些功能的存在对于完善物流系统、完善物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活动也必然增加成本支出,是影响成本的功能要素。

1.2.3 物流的效用

物流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增加了产品的效用,具体表现为增加了产品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品种效用、批量效用、信息效用和风险效用6大效用。

1.空间效用

空间效用表现在通过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劳动克服商品生产和消费在地理空间上的分离。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生产优势和生产结构,而产品的消费却可能遍布在另外的地区,甚至是全国、全世界。正是商品流通所耗劳动创造的空间效用使我们可以享受瑞士生产的咖啡,购买法国的时装,使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 2000。

2.时间效用

时间效用表现为通过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劳动克服了商品生产和消费时间上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表现为多种情况,如农产品之类的商品只能间断性生产而不必连续消费,又如一些时令性或集中性消费商品,其生产又是长期连续的,更多的情况是虽然生产和消费都是连续的,但是商品从生产到消费有一定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表现为商品生产与消费的时间矛盾。商品流通过程如储存、保管等投入的劳动恰好可以解决这种矛盾,表现为商品时间效用的增加。

3.品种效用

品种效用表现为通过物流过程中的劳动克服商品生产和消费品种方面的不一致。因为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消费者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商品,而专业化生产使某一生产厂家所提供的商品具有单一性,物流则可以集中多家生产商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这方面的劳动投入表现为商品品种效用的增加。

4.批量效用

批量效用表现为通过物流过程中的劳动克服生产和消费批量的不一致。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而很多时候消费的需求量都是很有限的。商品流通中所消耗劳动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将生产的大批量分割成最终的小批量需求,在此表现为由整到散的分流过程;反过来的情况也同样存在。即生产尤其是工业化社会中无论生产资料的生产还是生活资料的生产都呈现出一种趋势,即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与大批量流水生产共同存在。所以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虽然生产批量较小,而需求则是大量集中的。这时物流中的劳动就要用于分散和货源加以集中,从而表现为从散到整的集流过程。所有这方面投入的劳动成果都表现为批量效用。

5.信息效用

信息效用表现为物流企业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如买卖双方的信息、产品说明和使用情况、发展情况、用户的意见、供求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整理、分析,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同时指导自己的工作,也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供求双方,形成一种知识学习的作用。

6.风险效用

风险效用表现为商品流通过程中存在和隐藏着许多风险,如质量风险、信贷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让商品流通双方谁来承担这些风险责任可能都会是一种讨价还价的“扯皮”过程,会极大地增加交易费用甚至阻碍商品流通的真正完成。由专业物流企业来承担这些风险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供求双方的信心,同时加快流通和再生产的过程。

1.2.4 物流的价值

1.物流的宏观价值

(1)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这是从物流对国民经济的动脉作用这一点而言的,物流通过不断输送各种物质产品,使生产者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又不断将产品运送给不同需要者,以使这些需要者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这些互相依赖的存在,是靠物流来维系的,国民经济因此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不仅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而且必须解决资源的实际运达问题,物流正是保证资源配置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物流还以其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

(2)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来看,物流对企业的作用有:

① 物流为企业创造经营的外部环境。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必须有这样一个外部条件:一方面要保证按企业生产计划和生产节奏提供和运达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另一方面,要将产品和制成品不断运离企业,这个最基本的外部环境正是要依靠物流及有关的其他活动创造和提供保证的。

② 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依靠生产工艺中不断的物流活动来完成,有时候生产过程本身便和物流活动结合在一起,物流的支持保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③ 物流是发展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企业的发展,靠质量、产品和效益,物流作为全面质量的一环,是接近用户阶段的质量保证手段;更重要的是,根据“第三利润源”的理论,物流通过降低成本,间接增加企业利润,通过改进物流直接取得效益,这些都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总之,物流不论对国民经济的全体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企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特定条件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特定的国家或特定的产业结构条件下,物流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能够发挥带动和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能够成为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主要的就业领域,能成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发源地和现代科技的应用领域。如欧洲的荷兰、亚洲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美洲的巴拿马等,特别是日本以流通立国,物流的支柱作用显而易见。

(4)物流现代化可以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的水平,实现质量的提升。物流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由于“粗放式”生产还很普遍,尤其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物流平台”问题更为突出,如各种物流方式分立,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物流技术落后等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改善,就可以使国民经济运行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5)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在各个领域重新整合后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如运输资源的产业化就形成了物流运输业,仓储资源的产业化就形成了仓储业等。与此同时,这些物流资源,也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新的物流服务业,它也是一种复合型产业。因此说,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2.物流的微观价值

(1)物流的时间价值。“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称做“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时间价值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 缩短时间创造价值。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转,节约资金等。从全社会物流的总体来看,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是物流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

② 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经济社会中,需要和供给普遍地存在着时间差,例如,粮食的生产较集中,但消费是一年365天,天天有所需求,因而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时间差。物流便是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去弥补、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③ 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加速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以尽量缩小时间间隔来创造价值,但是,在某些具体物流中也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例如,秋季集中产出的粮食、棉花等农作物,通过物流的储存、储备活动,有意识地延长物流的时间,以均衡人们的需求;配合待机销售的囤积性营销活动的物流便是通过有意识地延长物流时间、有意识地增加时间差来创造价值的。

(2)物流的场所价值。场所价值指的是“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由于改变“物”的不同场所,创造的价值称做“场所价值”。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以下是几种具体形式:

①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往往是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覆盖—个国家乃至若干国家。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位区转移到分散于各处的高价位区有时可以获得很高的利益。物流的“场所价值”也依此决定。

② 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和上面相反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少见,如粮食是在一亩地一亩地上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规模集中,一个大汽车厂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非常广,但却集中在一个大厂中装配,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场所价值。

③ 从低价值生产流入高价值需求创造场所价值。现代社会中供应与需求的空间差比比皆是,十分普遍,除了大生产所决定之外,有不少是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因素决定的,如农村生产粮食、蔬菜而异地于城市消费,南方生产荔枝而异地于各地消费,北方生产高粱而异地于各地消费等。这么复杂交错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都是靠物流来弥合的,物流也从中取得了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的构筑使企业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区进行生产,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在价值最高的地区销售。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为此提供了条件,使物流得以创造价值,得以增值。

(3)物流的加工价值。“物”通过加工而提高附加价值,取得新的使用价值,这是生产过程的职能。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不断注入,增加了“物”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其价值。在流通过程中,可以通过流通加工的特殊生产形式,使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物”通过特定方式的加工而增加附加值,这就是物流创造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创造加工价值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取代正常的生产活动,而只能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但是,物流过程的增值功能往往通过流通加工得以体现。所以,根据物流对象的特性,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加工活动,可以对整个物流系统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物流作为基于用户的服务方式,依托信息传递的及时和准确,得以有效组织加工活动,因此它的增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4)物流的利润价值。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可以通过降低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间接提高利润,这只是物流利润价值的一个表现。对于专门从事物流经营活动的企业而言,通过有效的经营活动,可以为企业创造“第三个利润源”,也就是说通过物流企业的有效服务,可以为生产企业创造利润。

许多物流企业,在为用户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成为自己的“利润中心”,可以成为企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中的许多物流活动,如连锁配送、流通加工等,都可以直接成为企业利润的来源。

(5)物流的服务价值。物流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服务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树立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有利于和服务对象结成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这对企业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的服务价值,实际上就是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的价值。

3.物流的价值发现

(1)物流系统功能价值的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采用了托盘、叉车等后勤系统,这个系统贯穿了军事物资从单元组合(集装)的装卸活动开始,高效连贯地搬运、运输、储存、再运输、搬运,直到按指定军事目标到达目的地为止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支撑了庞大的战争机器。这就促使人们认识到物流作为一种系统的活动能够实现以往由许多活动才能完成的各项功能,使人们认识到物流系统功能的价值。

(2)物流经济活动价值的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方式转移到了民间,物流系统的思想方法和相关技术、相关管理方式实现了“军转民”,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使人们认识到,“物流”不仅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而且也具备重要的经济活动价值,可以在经济界广泛地采用,可以为企业增加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像价值工程、物流等在战争期间形成的形态,都成功地实现了向经济领域的转移,从军事活动的价值转变为经济活动的价值。

(3)物流利润价值的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面对的是一个“无限的市场”,只要能够快速地、顺利地实现产品向用户转移就能够获取利润。企业界采用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式之后,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在产业革命以后,经济领域对于人力、原材料这两个利润源泉的挖掘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虽然现代社会仍然可以用新的方式来开发这两个利润源泉,但是,寻找新的利润源泉却变得日益迫切。“物流”作为“第三个利润源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是对物流效益价值的发现。

(4)物流成本价值的发现。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实际上是以石油为首的能源、原料、材料、劳动力价格的各方面上涨。传统的第一、第二利润源泉已经变成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发现,物流领域有非常大的降低成本的空间。当企业和经济界有效地利用物流系统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之后,有效地减轻了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上扬的压力,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物流”还具备巨大的降低成本的价值。物流的这一价值发现,大大提高了物流在国际上的声誉。石油危机期间,许多经济学家预言全世界的长期经济衰退并没有出现,这和经济领域中成功地发掘物流的降低成本价值有相当的关系。

(5)物流环境价值的发现。物流系统的开发、物流合理化的广泛推行和系统物流管理的普遍实施,在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在合理的、更节约使用物流设备的情况下完成资源配置任务;物流系统化以后,物流装备可以得到全面地、系统地开发,装备的效率大大提高而同时装备的能耗大大降低。这些努力汇集起来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物流”对改善环境、降低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有重大作用,这就使许多受现代城市病困扰的工业化城市对用“物流”这种系统经济形态来改善分立的、混乱的交通,减少交通阻塞、运输损失,降低污染,改善企业外部供应环境格外重视和关心。

(6)物流战略价值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普遍从过去那种狭窄的、短期的、微观的视野,从当前利益和当前成本的考虑转向了长期的、战略性的考虑。这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支持因素:一个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建立的稳定的、高效的“供应链”,以增强企业的本体能力;另一个就是贴近用户的服务,而这个服务是远远超出所谓“售后服务”水平之上的全面贴近用户的服务。在物流领域出现了广泛配送方式、流通加工方式以及更进一步的“准时供应系统”、“即时供应系统”、“零库存系统”等,这些都成功地使企业获得了更长远的战略发展能力。

(7)物流对国民经济价值的发现。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危机过后,人们在分析和总结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时发现,以“物流”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新加坡、香港有较强的抗御经济危机的能力。物流作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起到完善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抗御危机的作用。

(8)物流对新经济价值的发现。网络经济在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网上的虚拟运作和实际的物流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经济形态。这一点在电子商务中反映得更为明显。

1.2.5 物流经济活动的双重性

物流既是增值性经济活动,又是增加成本、增加环境负担的经济活动。对物流双重性的认识,应当是研究物流管理的一个基本点。应在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占用,尽量减轻物流造成的环境负担基础上,使物流活动能够增值。

1.物流占用成本

无论是国民经济领域还是企业领域,物流都是构成成本的主要领域,即使是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仍相当可观。

2.物流增加环境负担

物流对环境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个负面影响随着物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物流合理化而降低。物流管理的责任,就是要在保证物流满足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环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