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北宋初期(11)
诗歌的感发的力量,有时可在单独一句中表达出来,有时则需要借前后互相生发来表现,如晏小山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是用晚唐五代时期一个叫翁宏的人的诗句,这两句在小山的词里前后互相映照才显得出色,而在翁宏的原诗里,则因前后不能相生发,就不显得出色。柳永这首词的前几句也是如此,要一气贯下来,才能深刻地体现他的感发的力量。“景萧索”这三个字表面很平常,而联系下面几句,就可以显出很深的感发了。“萧索”二字表现了秋天的肃杀零落,是引起柳永感慨的主要原因。“危楼独立面晴空”,危楼,是指很高的楼。同样写楼,每个楼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晏小山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是闭锁的、幽深的楼,而柳永所写的则是高敞的、四无遮蔽的楼。正是在这样的高楼上,才能面对高远的一望无际的秋日晴空。而登高望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种感发的传统。中国古诗里登高望远的“望”字能引起人很多联想。一是眼中的望,是看见的望;一是心中所望,是期待盼望的望,如“满目山河空念远”,这种面对山河的远望就是有一种心中怀想的望。除此以外,“望”字还有另一种情意上的解释,有一种望而不得的怨望之意。柳永在这里登高望远,看到千里清秋的萧索景象,于是“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是说感动我的悲秋情绪,在千年以前的宋玉也该是相同的。
他除了用宋玉表示“秋士易感”之情以外,有时也用宋玉的风流浪漫一方面的联想。因为宋玉写过《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有许多风流浪漫的故事。而柳永本身原是儒家的传统和浪漫性格兼而有之的人物。他虽未尝没有用世的志意,但因年轻时的浪漫生活被人看不起,所以被士大夫否定了,只是做了卑微的小官,而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中国传统中,古代读书人大都有用世之意,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他们出身的途径只有科举,可是得到科举后,是否能在中央政府,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改变国家的形势,这是不见得的。所以李义山中进士以后被外调去做弘农县尉时曾经写诗说:“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不复没阶趋。”
意思是说,我羡慕卞和双脚都被砍断,就可以不像现在这样在阶下为人趋走了。这二句诗中有很深的感慨。做一个为人趋走的卑微的小官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眼看着上司的贪赃枉法而毫无办法?杜甫授河西尉的小官,他不愿接受,也写了两句诗:“不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是说不做唯唯诺诺的小官。这里柳永正是因为这样无用的小官而奔波辗转,与所爱之人离别,所以他有二种悲哀,即为仕宦而羁旅行役的悲哀和与所爱之人离别的悲哀,二者结合在一起了。
以上是概括地写,下面接着写秋景。“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这两句写得很美。渔市,不是在通衢大道边的城市,而是偏僻的村市,孤烟袅袅上升。寒碧,寒,指秋天的气候寒冷,碧,是指烟的灰灰蓝蓝的碧色。愁红,指霜叶。表面上看都是写景,可是在整个“袅寒碧”、“舞愁红”中间,从前面的悲秋情绪贯下来,情景相生。正如冯正中词“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表面上写水中的花影,实际上白色花影在水中的动荡凄凉,正是写了他内心的动荡凄凉的情意。我们知道,感情是很难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可是在寒碧的孤烟的袅动之中,在愁红的残叶的舞动之中,那里面就有柳永的情意也在随着孤烟而袅动,随着残叶而飞舞。“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南方是水碧山青,北方则不同。杜甫说:“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是说在北方黄土黄沙的环境中,天上的云都黄了。而南方则不然,楚天是晴碧高远的天空,下面是江水,上面是夕阳,是一幅日暮斜阳的景色。
柳永是喜欢写日暮景色的,而且将日暮景色写得极好,如“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雨霖铃》)、“陇首云飞,江边日晚”(《曲玉管》)、“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夜半乐》)、“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玉蝴蝶》)、“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八声甘州》),都写了日暮的景色。在本词中,柳永把日暮的景色也写得很美。“浪浸斜阳,千里溶溶”,千里的江水浸透了落日的斜晖。“千里溶溶”,对比温飞卿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脉脉、悠悠,可以指水,又可以指情,相思的情意多一点。但千里溶溶,却给人迷茫的意味和感受更多。
前半首词是写秋士易感的悲哀,后半首是写在羁旅行役之中,与情人离别的悲哀。“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有的人写了秋士易感,就不写爱情了,而柳永则把二者微妙地结合在一起,都能写得很好。这句是说,我在他乡的秋风之中怀念所爱之人,想她也一定是十分怀念我的了。镇,一直如此,常常这样。敛眉,皱眉,表示哀愁之意。是说,我走之后,她一定十分想念我,整天愁容满面,双眉不展。柳永是很能体会女子的感情的,如“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他往往在写自己怀念情人时,就推开去联想情人怎样也在想念自己。下句“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又折到过去的时间,想到了当年是那么快乐,为什么就为功名离别了呢?顿,马上,当时。乖,分别。雨迹云踪,用宋玉《高唐赋》的典故。
《高唐赋序》说楚王梦游高唐,有神女荐枕,临去时致词说,我“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雨迹云踪,指男女的欢乐。“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这里“正”字和“忽”字用得好,造成了一种张力。“正欢洽”与“忽西东”相对,显示出骤然分别的可哀。“雅态妍姿”在用力写当日欢洽中之美好堪恋,“落花流水”在用力写今日离别之如水流花落一去难留。虽无深意,但句法、声音造成了一种对举之张力的效果。下面的“无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无恨”,“无”,就是“无聊”,是说我的生活是无聊赖的,是无意义的,这是指前面秋士易感的那种意志落空的悲慨。“相思意”,是指“临风想佳丽”,对情人的思念,我这无聊恨和相思意,没有人了解,我只能把它托付给向远方飞去的鸿雁,或者可以带到我所爱的人那里去。结句的“征鸿”,不仅遥遥与开端“景萧索”一句相呼应,而且表现了一种高远渺茫的情致,使全篇所写的“无恨”和“相思意”都得到了振起的效果,是柳永词的特色。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这是柳永写秋士易感写得最好的一首词。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的词除了写“悲秋”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常常写雨,如“雨余爽气”(《凤归云》)、“雨收云断”(《玉蝴蝶》)、“雌霓挂雨”(《竹马子》)、“远峰收残雨”(《安公子》)。这也可能是写实,即当时真的下雨了。但是他为什么偏在下雨的时候写词呢?这是因为,下雨是一种大自然变化的现象。而大自然的变化,会引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动。所以钟嵘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也曾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花开花落,会引起人的感慨;下雨,也会引起人的感慨。李义山诗“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有愁”(《楚吟》),是说面对楚天长一阵短一阵的暮雨,本来没有愁,也被引发得有愁了。人们称赞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都举这首《八声甘州》词的前半首为例。唐人的兴象超远,把大自然的景物形象与内心感发的情意结合在一起。柳永在这里也做到了这一点,特别写出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悲慨——秋士易感的悲哀。
温飞卿、冯正中以及大晏、欧阳等人,也有士人的感慨,但往往并不正面写出,表面上都是写春女善怀,写她们不得赏爱之人的寂寞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若有知音见赏,不辞遍唱阳春”,都是女子的口吻。柳永直接写出了士人的悲慨,这也是词在内容上的一种开拓。这种秋士易感的生命无常志意落空的悲慨,因为黄昏下雨这种大自然的变化而更加添了。大自然的变化之所以易于引起诗人内心的感动,这是出于一种生命的共感。这首词开端的“对”字用得很好,柳永写羁旅行役的词,层次分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善用领字。这个“对”字就是领字,引起下面叙述景色的一大排句子,引起很多的景物和情事。“潇潇”,把雨声写出来了。“暮雨”,黄昏的雨。欣赏景物,在黄昏光影明暗的对比中感受更加鲜明。雨能引起人的感发,可是黄昏的雨引起人的感发更深,因为黄昏景色变化得更快。在黄昏,太阳的脚步是特别快的,使人感到一天的将近结束,深感到一天的短暂。“洒江天”,暮雨洒在江天之中,写景十分广远,从水面到天空,大自然的景色变化充满天地之中。
“一番洗清秋”,一番,一次。每一场秋雨之后,就更增加一份凄凉的感觉。树叶一天比一天少,落叶一天比一天多,一片凋零冷落。
“洗”,冲洗。“洗清秋”,一是说经过秋雨的冲洗之后,山峰、树木都冲洗得更干净了;一是说一场风雨过后,树木更加零落萧疏,树叶少了,江天也显得更寥阔了。如同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大自然的繁花绿叶经过风雨冲刷之后的变化,把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时光消逝写了出来。
下面“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接着写雨后的景色。“渐”字是一个领字,可见柳永写景之有层次。“渐”是逐渐的一个过程,这更增加了一段时间感。有了时间季节过渡的感觉,使人觉得秋天更加迟暮。“霜风凄紧”,有的本子作“凄惨”,我认为“紧”字比“惨”字好。因为柳永在这里是把悲慨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有正面写感情,不像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柳永是把深刻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惨”字是写感情的词,而且太重,用在这里情调不调合。“紧”字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霜风”,凄冷的风。“关河冷落”,关,关塞;河,江河。陆地的关塞,水面的江河,都冷落了。整个大自然突然冷落下来了。“残照当楼”,只有一轮残日的余晖,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柳永在这里没有正面写悲慨,但他写出了大自然,写出了秋天生命的消逝,山河的冷落,夕阳满目,每一个景色都包含着深沉的悲慨。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到处,无论什么地方;到处的红花绿叶都凋落了,没有一个地方存留。如果这里的花落了,而那里的花还在开,那就没有这么深的悲哀。而到处的花全落了,这才是不可排解的一种悲哀。“红衰翠减”,红,指花;翠,指叶。这是描写时常用的手法,大晏“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用红色指花绿色指叶。但春天绿肥红瘦,花是落了,可是叶子长起来了,更浓密了。虽然“狂风落尽深红色”,可是无害于“绿叶成荫子满枝”。而在这里柳永写得却更为悲哀凄凉,花、叶都凋败了。李义山诗“此花此叶长相伴,翠减红衰愁煞人”,李义山写的是荷花。
“长相伴”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红色的荷花、碧圆的荷叶长相伴;一是说荷花荷叶和我长相伴,看到它们的凋零败落,诗人自然感到悲哀。而柳永所写的还不只是李义山所写的荷花败落而已。柳词的“是处红衰翠减”是指所有各处的花叶都残败了,所有的美丽的东西都消失了,这当然就增加了更深的悲哀。“苒苒物华休”,苒苒,慢慢移动。光阴可以苒苒,草木也可以在风中苒苒。这里作者一方面感到时光在消逝,一方面感觉到红衰翠减,一点点凋零下去。“物华”,万物的芳华。“物华休”,指宇宙间大自然美好的东西都到了尽头。“物华休”是作者真正要写的三个字,这三个字里,包含了作者心中所感的生命无常、事业落空的所有的悲哀。初唐的两位诗人陈子昂、张九龄写过很多《感遇诗》。
陈子昂有一首诗中就曾经说:“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一岁的芳华完全摇落了,可是当生命成长时那么多美好的感情,那么多美好的理想志意,在这生命零落的时候,完成了些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完成。这是陈子昂的悲慨,也是柳永的悲慨,从词的开端到这里,柳永把大自然从茂盛到凋败的过程一层层地写出来,逼出了一句结论——“苒苒物华休”。万物都要凋零残败的,生命是无常的,光阴易逝,事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