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史籍之众多,卷帙之浩繁,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清代乾隆年间官刻的二十四史就有三千多卷,这套正史从《史记》、《汉书》开始,直至《元史》、《明史》,记载了五帝和夏、商、周以来十几个朝代的历史,传承有序,脉络清晰,人物众多,材料赡富,成为中华民族十分自豪的文化遗产,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除了正史以外,中国历代还有很多私家著作的野史以及记录遗闻琐事的稗史。还有根据史传或传说,敷衍而成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这些小说艺术上很具特色,在读者中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它们不能当作正式历史看待,小说作者们通过艺术构思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其中不少虚构、夸张或移植的成分,不可当真。然而文艺作品自有其特殊功用,也不可贸然否定。
清代雍正年间,浙江新昌人吕抚所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问世。此书共二十六卷四十四回,上起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下至明末。和历史小说不同的是,这部演义主要依据正史,简单扼要,然而成功地介绍了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到了民国时期,此书经蔡东藩(1877—1945)增补改写,续入清代,共四十八回,改名《中华全史演义》,于民国八年(1919)出版。事实上,吕抚一百多年前的原著启发促成了蔡氏后来的创作。
蔡东藩名郕,浙江萧山人,有时自署“古越蔡东帆”。生于光绪三年,十三年后(1890)考中秀才,宣统二年(1910)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官场恶习使他厌恶,第二年就称病归里,从事写作并在小学教书。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充满对实行民主政治的期盼,开始为上海会文堂书局撰写《历朝通俗演义》。首先出版的是《清史通俗演义》(1916),继而问世的是《元史通俗演义》(1920)、《明史通俗演义》(1920)、《民国通俗演义》(1921)、《宋史通俗演义》(1922)、《唐史通俗演义》(1922)、《五代史通俗演义》(1923)、《南北史通俗演义》(1924)、《两晋通俗演义》(1924),最后完成的是《前汉通俗演义》(1925)和《后汉通俗演义》(1926)。整套书共11部,1040回,600多万字。其中《民国通俗演义》实为未完成稿,如不计在内,这套书记事时间自秦嬴政时代(前246—前210)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共2156年,堪称世界上最漫长的封建帝国史。
《历朝通俗演义》对朝代的划分与一般史学家略有不同。如对秦王朝,蔡东藩认为“名为一朝,但闻暴政,未底于治,实为由周至汉之过渡时代,附入于汉,存其名而已足矣。”因此10部演义经历的朝代是:秦、西汉(《前汉演义》),东汉、三国(《后汉演义》),西晋、东晋(《两晋演义》),南北朝、隋(《南北史演义》),以下唐、五代、宋、元、明、清同习惯的划分一致。
蔡东藩用十年多时间完成了这套巨著,其坚毅卓绝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依据正史,旁采稗官野史,兼及民间传说,通过章回体形式,用说书人口气,按朝代年份,有条不紊地把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娓娓道来。书中对一些著名人物和一些重大事件夹叙夹议,并加以适当的描写,颇为引人入胜。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把这套书连同许廑父续写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再次出版,书名为《古今通俗演义》。当时异常风行,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致信给会文堂新记书局,说此书“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
毛泽东在红军到达陕北延安后不久,曾致电给李克农,请他在国统区代购两套《古今通俗演义》,以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现在北京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书房内,就有毛泽东阅读过的一套。
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重视蔡东藩的通俗史著,他认为这套书“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蔡东藩写作《历朝通俗演义》,志在实事求是地谈中国历史,以史为鉴,开启民智。这套书照顾了普通读者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同时又能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在众多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中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蔡氏的通俗演义重新以各种形式出版。现特参照《二十四史》等经典校订,加上注释,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一套10部连同《中华全史演义》一并奉献给各界人士。
本套演义最大的特点是:经过校订、注释,更加通俗易懂,在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也提供了具有珍藏价值的版本。
唐松波